叶文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是一种有益探索和教学创新。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通过情境空间、情境设置和情感体验三个实践途径,既能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能进一步发挥“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理论课;情境教学法;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99-02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创设或引入具体形象的情境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切身体悟教学内容,达到知、情、意相统一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1]情景教育作为一种“原始”的教育形式在轴心时代的东西方哲人中都有天才式的孕育。最为知名的是,西方以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产婆术”式教育为代表;东方则以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为代表,他携弟子周游列国,开展言传身教式的教育。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情境教学理论则发轫于西方。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至19世纪,著名哲学家杜威指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至此,“情境教育”完成理论化和形成方法论。[2]
一、高校“理论课”引入情境教学法的背景
情境教学法在中国教育界的实践并非近事,已有三十余年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语文教学、外语学习和医学实践教学等领域。究其原因,是因为语言的习得与情境密切相关,关联性较强,也易于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教育领域与这一教学方法“绝缘”。近年来,在高校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理论课”)教学方法的背景下,不少高校教师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教学方法,着力将其引入“理论课”课堂,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方面得益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也与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密不可分。从理论上看,“理论课”可有效运用或者部分运用情境教育的方法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虽具有理论性强、政治性突出等特点,但其主体内容是历史的、社会的和现实的。从方向来看,高校“理论课”教学改革一个重要方向是实践性;从效果上看,情景教学法能够进一步丰富“理论课”课堂,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实践表明,高校教师通过将情境教学法引入“理论课”课堂,大大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和丰富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教学效果明显。这一有益尝试对教学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不能照本宣科,教学内容要接地气,贴近学生生活,不能进行高高在上式的说教;学生则不仅要掌握基本知识内容,更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互动、研究性学习,还要注重联系社会、加强实践。
二、情境教学法在“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在实际教学中,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为中心进行了实践和探索,结合情境教学法的核心要素与“理论课”的教学特点,我们认为其实践路径可从情境空间、情境设置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展开。
1.情境空间:从课上到课下。教学情境无法脱离教学主体。传统的教学主体,无论是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复合主体等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在情境教学中,主体表现为教学要素之间的一种关系。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和外教学环境等,作为教学主体,都具有教学主体性。[3]当然,师生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教学的核心主体,是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和延伸的关键。课堂教学过程,对于核心主体——教师与学生来说,二者的互动、对话尤为重要。师生间的主体互动是实现情境教学法的前提。其作用发挥依靠于师生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只有具备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才能形成良好的沟通。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理想信念”这一主题,教师从浙大老校长竺可桢的著名“两问”出发,让同学们自由地“谈谈理想”并分享。教师指出有人提出的答案是“混”和“混混”,通过一种幽默的引导,让学生理解理想信念是要解决“怎样混得好”、“如何混得有价值”的问题。落实到理想信念上来,伟大的理想和强大的信念往往成就伟大而瑰丽的人生。最后以竺可桢校长的回答引领学生:大学生要成为“公忠坚毅、能担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者。课堂是教师情景教学的主要空间,此外,课下甚至社会也是情境教学的重要教学空间。“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大学”。社会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环境和教育空间上。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性作用,教学主体通过社会实践生成了主体间性。[4]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的一种交互关系,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社会三个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共同对教学活动发挥作用,而社会是情境空间的生发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与社会密切相关,其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两个教学主体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课上到课下、到社会,是情境空间的拓展过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每个小组通过一学期的调查、研究及报告撰写,主题不限,与课程内容相关,期末集中成果展示。通过这一环节设计,将师生间的互动空间即主体间性进一步延伸和丰富。从教学角度看,师生互动是显性的,而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常常被视为隐性的,关键在于有无自觉意识。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将情境教学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外,强化和巩固了“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因此,高校越来越重视“理论课”的实践教育环节。实践导向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趋势。[5]这一做法符合“理论课”的实践导向和伦理要求。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趋势看,积极拓展课堂空间符合我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特别是强化过程考核的教改方向和要求。
2.情境设置:从无境到有境。在“基础课”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情境设置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情境设置的困难在于: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顺利、有效地进行情境设置,知识性的、抽象的、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很难进行情境设置。在情境设置中,教师应避免理论说教,在引导学生兴趣的前提下,逐步深入,循循善诱。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概念,而是价值观的树立和塑造。以共同理想为例,教师通过热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为例,介绍基本剧情,播放邓小平力排众议、不畏艰难、为改革理想坚持奋斗的视频片段。该剧生动反映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拨乱反正,走上改革开放的艰难道路。这与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不谋而合。共同理想是一个哲学的、理论性的表述,生硬讲授,说教意味浓,效果欠佳。通过艺术形象、典型人物让同学们理解和把握共同理想的内涵,更能提升教学的实效。实践表明,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将教学内容中的理论和知识点从枯燥的、理论性的文字表述中解放出来,将单纯的理论,填之以形象的、生动的情境或情景。这一情境设置过程是一种“情景创设”。通过置换或填充的形式进行情境设置,是一个从“无境”到“有境”的“无中生有”的过程。其根本目标是用生动的情境去表达生硬的理论和理性的思想,达到化教育于无形的效果。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方面下功夫。从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认真消化书本,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生活化、社会化,并与教学目标结合;从教学形式上,教师可运用技术化手段把现实生活、具体形象引入情境之中,生成情境。
3.情感体验:从“境”外到“境”内。情境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感体验。情境体验有两个层面,一是外在层面,即他人的、间接的情感体验;二是内在层面,即自身的、直接的体验。外在的情感体验相对薄弱、短暂,易停留于表层;内在的情感体验则直逼人心,直达灵魂。高妙的情感体验,一定是从所设置情境的“境”外步步深化、点点升华,进而走入人的内心世界,进入自我的“境”内,产生共鸣和共情。以“理想信念”为例,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主题,只从视频、画面去设置情境仍过于广角,不够深入,无法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解决途径之一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经历体验信念的力量。教师除了讲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中青年人曲折离奇的高考经历导致不同命运的故事外,需要将课堂情境进一步引向学生自身。其共同点在于,学生刚刚参加完高考,既有亲身体验,也能感同身受,易引起共鸣。通过基于历史的虚构的同龄人的故事,将情感同化到大学生身上。可以看出,他们为田源才华横溢却高考落榜而惋惜、为夏建国最终凭借实力考上北大而兴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炼和升华,强调个人理想信念对个人发展和人生具有的重要意义。应该说,情感体验是情境教育的终极目标,缺乏情感的教学情境是乏味的、空洞的、甚至是有缺陷的。只有通过必要的关联或技术手段触发教学主体内在的情感体验,才能让教学主体从情境之外走向情境之中,达到哲学上讲的情境“与我为一”的境界,真正实现情境教学的目标,实现情境教育的效果。
三、结论
将情境教学法引入高校“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种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通过情境空间,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学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情境设置,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领悟知识,认同价值。情境教学的三个实践路径有效提升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也进一步彰显了“理论课”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的理念与实践范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15.
[2]陈磊.情境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9).
[3]徐文彬.教学主体新论——教学主体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辨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8).
[4]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11).
[5]彭庆红,鲁春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思想政治研究,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