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辉 陈晓云
摘 要: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中的核心知识,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分类观、转化观、“价—类”二维图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还可以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
关键词:分类观;转化观;价—类;价态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即使经过多年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许多事实性的化学知识还是很容易忘记,留存最多的应该是化学观念。所谓观念,就是“在人脑里留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性认识”,化学观念并不是具体知识,而是最本质、最基础的东西,更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特定思维方法。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教学时要重视化学观念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化学观念的建构,引导学生形成化学观念。化学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分类与合理转化。我们在元素化合物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类观与转化观,帮助学生轻松地、有效地学习纷繁复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1 ]。
1 分类观学习物质性质
苏教版《化学1》一开篇,编者就在专题一全面阐述了物质的分类方法,许多老师觉得这里是为“分类”而“分类”,没有认真思考,忽略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分类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归类,找出事物的规律性,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思想观念。而学生往往只重视掌握物质的分类,却没能主动关注分类的作用与目的。老师应从专题一就开始引导学生“为何分类、如何分类”,建立起分类观,并在后续元素化合物学习中将“分类应用”贯彻始终。
利用“分类应用”进行有序思维,可以推测物质性质。从元素的视角,物质一般分为酸(含氧酸、无氧酸)、碱(强碱、弱碱)、盐(可溶、难溶)、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单质等。一般来说活泼非金单质能和金属单质、碱、水等反应;而活泼金属单质能和活泼非金单质、酸、水等反应。酸性氧化物能和碱性氧化物、碱、水等反应;碱性氧化物能和酸性氧化物、酸、水等反应。酸能和碱、盐、碱性氧化物、金属单质等反应;碱能和酸、盐、非金单质、酸性氧化物等反应。从元素价态的视角,一般来说最低价态的物质只有还原性,最高价态的物质只有氧化性,中间价态的物质既有还原性也有氧化性。具体学习物质性质时,学生头脑中就有一个物质类别的武器,就可以很轻松地理清楚一种物质与其它类物质的关系。
比如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就要认识、分析、应用活泼金属钠和活泼非金属氯。我们从物质的类别引导出两条知识主线:
金属知识主线:金属单质→氧化物(最高价)→水化物(碱)→盐。
非金属知识主线:氢化物(最低价)→单质→氧化物(最高价)→水化物(酸)→盐。
先列出知识主线:Na→Na2O、Na2O2→NaOH→Na2CO3、NaHCO3,对钠及其化合物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每一种物质具体学习时依据“分类应用”,了解了它与其它类物质的关系,就可以系统地掌握其所有化学性质。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单质,不但能与非金属单质(氯气、氧气、硫等)反应,而且能与酸、水等反应;同样氯气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不但能与金属单质(钠、铁、铜等)反应,而且能与水、碱等反应。这样,两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就得到了很好的了解。
在学习二氧化硫化学性质时,如果已经知道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就很容易推测出二氧化硫能与碱、碱性氧化物、水等反应。由于SO2中硫元素为中间价态+4价,推导出二氧化硫既有还原性也有氧化性,而且有酸性。当然通过生产、生活经验与实验可知SO2还具有漂白性。这样SO2的“四性”就全部收入囊中。
2 转化观学习物质变化
化学认识研究物质有两大利器:物质的类别与元素的价态。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时,要么物质类别改变,要么元素价态改变,要么两者都变;涉及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我们在学习物质变化时建构“转化观”, 以物质类别为转化线索得出不同类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主要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转化关系:Na2O →NaOH→Na2CO3→NaHCO3;也可以价态变化为线索,建构不同价态元素间的转化关系,如NH3→NO→NO2→HNO3的转化关系。元素价态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元素价态不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牢牢抓住两类反应,应用“转化观”可以学习许多疑难的化学问题。
在学习“铝三角”时,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最重要的也是学生最怕的。假如用物质类别就可以很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转化是有规律的:Al(OH)3、Al2O3、Al与强酸反应都是生成可溶性的铝盐(Al3+);Al(OH)3、Al2O3、Al与强碱反应都是生成偏铝酸盐(AlO2-)。逆推过来制备氢氧化铝若用偏铝酸盐需加入(弱)酸,制备氢氧化铝若用可溶性的铝盐需加入(弱)碱。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也是类似的道理,碳酸钠(正盐)转化成碳酸氢钠(酸式盐)需加入少量盐酸或通入CO2,逆推过来从碳酸氢钠(酸式盐)转化成碳酸钠(正盐)要加入氢氧化钠或加热。
学习硫酸的工业制法与酸雨形成就是涉及S元素的不同价态转化。如FeS2(氧化)→SO2(氧化)→SO3→H2SO4,前两个转化必需加氧化剂(O2)使S价态升高,最后一个转与水作用成酸。硝酸的工业制法也是如此,如NH3→NO→NO2→HNO3,前面两个转化加入氧化剂,最后一个转化加水。Fe2+与Fe3+的相互转化也是一个重难点,它的实质也是一个价态变化,Fe2+→Fe3+化合价升高要加强氧化剂,逆推过来Fe3+→Fe2+要加还原剂。
有机化学知识也可以用转化观来学习,利用转化关系可以将有机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类别串连起来。如C2H4→CH3CH2OH→CH3CHO→CH3COOH→CH3COOCH2CH3,这个转化关系将烃、醇、醛、酸、酯串起,既有类别转化也有价态转化,涉及的知识正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因此通过转化观将物质的性质形成网络,夯实基础知识,从而学会应用与迁移知识。
3 “价—类”二维图梳理物质知识
元素化合物知识多而散,难记易忘,方程式书写困难。运用分类观与转化观可以将这些问题解决,但是建立起知识网络就要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
以元素的价态和物质的类别为坐标建立“价—类”二维图,纵坐标是元素可能有的价态,横坐标是元素所能形成物质的类别,坐标中可标出的是物质价态与类别对应的物质化学式。硫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可以得到图1、图2 [2 ]。
用“价—类”二维图整理物质知识时有个学习的过程,老师可以做示范,引导,提出三个步骤:画→连→写。“画”是让学生自主画出二维图;“连”是用箭头将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连接起来;“写” 是将相关的转化用方程式表示出来。写的时候要结合三重表征(宏观→微观→符号)可以强化学生对方程式的理解和记忆。
二维图是转化观与分类观的形象直观图,抓住的主线是元素价态和物质类别。它将散落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有序的排列,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的有效“工具”。这种图的优点就是能让学生自主地、有条理地列举出该元素典型的单质及化合物,并明确该元素的价态分类,继而从价态升降角度思考物质间的转化。
通过二维图可以实现对一种物质认识转化为对一类物质认识,而且横向物质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假如学生知道H2S具有还原性,也就能知道Na2S,NaHS也具有还原性;纵向物质具有通性,如SO2是酸性氧化物,SO3也是。二维图不仅可以整理知识,还实现了与知识应用的有效对接。比如在学习硫酸的性质时,先通过它所属物质类别推测其性质,再依据其中心元素S的价态推测其有氧化性,最后结合实验事实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全面认识。当遇到与硫酸相关的实际问题时,如果有价态变化就纵向分析,比如工业制取硫酸,可以很顺利地从图1中找到转化路线。学生利用二维图很容易整合知识,夯实基础,迁移应用,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许多老师认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实”的,分类观转化观是“虚”的。平时课时那么紧,学生能把课本上的化学方程式掌握就不错了,哪有时间去搞什么化学观念的培养。其实这是部分老师的片面认识,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化学观念的培养非常重要,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我们教师不仅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化学观念的教学,还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化学观念指导自身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教学过程能合理引导学生用分类观学习物质变化,用转化观学习物质变化,并能正确地利用这些观念构建“价—类”二维图,就能帮助学生建构起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纵上所述,如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都应该重视的课题。希望以上的阐述可为教学实践中化学观念的养成提供一个例证。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
[2]何彩霞.化学学科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的核心[J].化学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