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玲
当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背着书包“换位”成一名小学生时,那是他人生中多么自豪的一刻;但是,很快就会出现“手忙脚乱一族”,让多少家长、老师为其“愁外愁”。
一年级,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二次“断奶”,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质的突变。面临这一重大转折,新人学的小学生往往会产生许多不适应。一是他们不适应以学习活动为主的小学生活,学习的正规化和负担的加重,比起那种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前期,简直天翻地覆。二是他们不适应新学校的规章制度,这个要求那个要求的,让他们顾此失彼。三是他们不能妥当处理好集体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小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容易闹情绪,人际关系的处理让他们不知所措。众多的不适应,再加上家长的过高期待,容易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恐惧、退缩、郁闷情绪,并导致过度焦虑,直接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而产生学业不良或其他不良行为。因此,教师应抓好幼、小过渡,缩短儿童“断奶期”,帮助其尽快自觉地适应学校生活——健康快乐一年级。
一、小准备,大过渡,给孩子一个入学准备期
许多孩子没有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一些刚入学的新生,到了校门口或者教室门口会抱着妈妈哭;一些新生会找借口,说这里痛,那里不舒服,不愿去学校;还有一些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玩弄文具,忘带书本、作业的事情常有发生,许多学生的爷爷奶奶便成了专业“快递员”……
对于已经习惯了幼儿园轻松随便生活方式的孩子,对即将开始的小学学习普遍存在“既期待,又害怕受伤害”的矛盾心理。上学后,学习压力增大,困难增多,在心理上很难马上适应,有的孩子甚至会感到厌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大的转折,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各项准备,做好了这些帮助孩子入学的“小准备”,就能促成孩子的一年级“大过渡。
1.心理准备——让孩子向往小学
家长可抽出时间带孩子到小学去看一看,让孩子熟悉一下学校的校园环境;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向孩子表示祝贺,让孩子知道上小学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光荣的、骄傲的事。家长可以用赞叹、喜悦、欣赏的语气和孩子谈上学的话题,也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童年在小学的趣事,让孩子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但是也要让孩子明白,上学是一件无商量余地的必须做的事。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家长要向孩子介绍一下小学的学科内容,班级授课形式和老师的分工,等等。
2.物质准备——让孩子拥有装备
在开学之前,家长要为孩子购买书包、铅笔盒、尺、橡皮、铅笔刀、铅笔,以免分散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书包不必太大,实用、结实就行。最好是双肩包,在上面显眼的地方写上孩子的班级、姓名。同时,还要手把手地教给孩子怎样使用这些学习用品,例如铅笔怎样削,文具盒怎么整理……
3.环境准备——让孩子拥有“家庭教师”
上学以后,必须让孩子养成在家学习的好习惯。孩子放学后,家长先笑脸相迎,主动与孩子聊一聊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表扬孩子表现好的方面,让孩子放松一下。接着让孩子坐在书桌前,摊开教科书及作业本,复习当天所学习的功课。游戏、看电视都得在做完功课以后。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即使当天老师没有布置作业,也要让孩子在书桌前看看书。如此每天在相同场所、相同时间实施,渐渐地,孩子就会养成放学后在家用功的习惯。
二、新体验,大氛围,给孩子一个心理适应期
对于新环境,谁都应该有个心理适应期,大人都是如此,何况小孩。全新的体验,需要时间,更需要氛围。
1.“包装”教室环境,让孩子恋上新家
一个布局合理,既美观又舒适的校园环境,是孩子学习、生活休息的重要条件。为了避免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学校产生过大的反差,给他们创设一个家园化的教室,他们在情感上必然产生亲切感,就会有一个“心理安全场”,也会恋上这个“新家”。
我校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就让他们参与到班级布置当中,当好班级“设计师”。共同设计,共同创作,组织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让教室真正成为孩子的温馨家园。因为是自己亲手设计,亲身参与的,所以孩子们倍感亲切,对其中的规章制度也就不会排斥,而会欣然接受。
2.“寻找”同伴阵营,让孩子不再孤单
一年级孩子原本对新环境是充满好奇的,为什么有的还不愿意上学呢?因为他们觉得原来的同伴分离了,进入陌生环境,没人一起玩,缺少安全感,缺少朋友。因此,教师要重视“同伴关系”的建立,帮助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同伴群体,让孩子觉得不再孤单。比如一个内向的孩子,可以替他安排一个热情大方的同桌;一个不大爱发言的孩子,可以替他安排一个口头表达力强的同桌;一个动作拖拉的孩子,可以安排一个作业速度快的同桌。
3.“构建”角色网络,让孩子期待无限
孩子读一年级后,上课下课,作业、活动都有一些规则要求,就是这些让他们不适应,因为他们既想得到表扬,又不想受约束。所以教师要给他们创造环境,让他们有新的角色,更有成就感。一年级的孩子,荣誉感极强,容易满足,所以教师可以替他们构建角色网络,让他们有事可忙,有角色可当。还可以让他们身兼数职,这种角色当不好,还有另一种角色,总有一种角色让他有满足感;今天做不好,明天可以继续努力,过段时间还可以转换角色,让他不会失望。比如,除了班干部,可以设置诸如领读员、领操员、路队长、图书管理员、四人小组长等,甚至可有报纸发放员、媒体管理员、课桌整洁检查员、学习用品准备督察员等。
规范的落实,习惯的养成,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都是参差不齐的,今天小张进步了,也许明天他又退步了;这点要求小李一学就会了,也许小张却屡教不会。这一切差异都是可能存在的,所以老师还是要实施人性化大管理,给孩子一个不断重复、变化、逆转的成长过程,最后实现真正内化后的进步质变期。
1.会说话的时间表,一份温馨小提示
进入小学,首先作息时间变化了,学生的脚步有些跟不上了。那么人性化管理,就可以从时间表改革开始。
看似单调的时间表,摇身一变,成了一份多功能的“温馨提示”,不仅起到了提醒学生时间的作用,而且将班级管理工作细化到了每一个小环节,虽然同样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但用上了充满个性化、人情味的语言,学生感受到的就不是强制和冰冷,而是亲切和温馨,也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小小的一份“时间表”就像一位时刻在教室里不说话的老师,无声地提醒着学生该怎么做,要注意什么,这对于入学新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像这样充满人性化的标语、提示还有很多,这些温馨的话语,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行为。
2.多样化的评价,一张心情晴雨表
设计多样化的评价,让孩子的心情天天阳光灿烂。一个好孩子,不一定就是发言积极、专心听讲、作业认真,评价应有更多的内容,要时时处处让孩子有成就感。可以针对行为规范的要求,采取“星级制”评价,优秀的多得几颗星,那么表现一般的也能得一颗星,不会毫无期待。这样人性化管理,各项行为规范就不再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孩子,他们慢慢努力,进步一点也是进步,逐渐将这些规范内化为自我的要求,他们的行为也会发生质的飞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一年级作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管理的衔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人格形成、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养成、心理素质构建等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管理得当,引导、衔接合理,学生就会平稳过渡,健康成长。否则,学生就会陷入茫然、迷惑,难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聪明才智,也给老师的教育和管理带来很大不便。所以我们班主任在“入学断奶期”管理时,引导学生进行日常规范教育时,要做个有心人,一言一行,一招一式,处处要添加“优质润滑剂”,艺术化地管理班级,帮助学生迈好小学第一步。
西门小学一(4)班时间表
①8:00—8:20
一日之计在于晨,孩子们,如果你早早地来到学校,请你静静地看书、画画,用清新的书香迎来美好的一天。
②8:20—8:40
早自修开始了,亮起你的金嗓子,让早读管理员带领你们早读吧,让朗朗书声飘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③11:30
午饭的时间到了,请中餐管理员赶紧排队带领同学们用餐了,别把同学们的肚子饿坏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文明用餐,千万不要浪费!
④11:45—12:30
午饭后,休息一会儿……
⑤14:15—14:20
保护眼睛是对我们身体负责,现在是眼操时间,请检查一下自己做眼操的姿势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