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大发展理念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生产力的观点、群众的观点分别是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实践好五大发展理念,执政党务必坚持发展,使五大发展理念有动力感;务必掌握辩证思维能力,使五大发展理念有方法感;务必弘扬法治思维,使五大发展理念有保障感;务必牢记问题意识导向,使五大发展理念有紧迫感;务必树立人民至上原则,使五大发展理念有目标感。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哲学底蕴;实践诉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4-0005-05
作者简介:叶胜红(1978-),男,江西鄱阳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研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海神针。因此,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有必要认清理念与发展理念的内涵及其关系,同时,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寻求哲学底蕴作支撑,才能更好地满足我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实践诉求。
一、 理念与发展理念
理念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概念之一。从狭义上说,理念是唯心主义的座右铭,从广义上说,理念是人们对外在世界存在方式的一种积极回答,是哲学思考方式的顿悟,是偶然之中存在必然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发展理念更是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引领性等特征,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的中国,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时代潮流、破解发展瓶颈、厚植发展优势则显得更加紧迫。因此,有必要从哲学上探寻理念与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赋予理念与发展理念新的时代精神。
(一) 理念之厚及其传承之道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和黑格尔在理念的深厚内涵及其传承之道路上贡献巨大。苗力田强调:“理念,希腊原文idea和eidos,都出自动词idein(观看),最根本的意义是‘可见的东西,即形象。从这里引申到‘灵魂的‘可见形象,从而获得了抽象的性质。”[2]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一种特殊性质所表现出来的,是在可变现象之外的不变的规定。因此,理念是单一的、绝对的、永恒的、不动的世界,理念世界本质上是讲概念世界,一事物有一理念,多种事物则有多种理念。理念是对具体事物的一般抽象而得出的真理性认识,它与自身合二为一,成为万事万物之源泉,因而可以通过“分有”和“摹仿”而习得。柏拉图认为:“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3]善的理念就像太阳之光普照众生,人们只能感知而无法完全接近,这是可知世界,不可告知而又神秘存在,柏拉图自身也陷入矛盾之中。柏拉图把他的理念论的实现寄托在哲学王身上,想依附哲学王而成就其政治抱负,用善的理念治理国家,其实践证明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寸步难行,现实世界的复杂程度即使拥有权力和智慧的哲学王也无计可施。但柏拉图所开启的对理念世界的各种概念范畴却深深影响了西方哲学,成为西方哲学几千年探讨的永恒话题。
与柏拉图的自在的、不动的理念相比,黑格尔的理念是自为的、能动的。黑格尔以“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4]为切入口,为人的主体性注入自由之风、开放之性和理性之威,当“真理在于实体即是主体”的理念真正树立起来之后,主体思维借助辩证法的内在动力而使柏拉图的神秘存在消失,理念不是影像,而是通过合乎现实的运动而实现的实体。黑格尔的理念以否定、能动、异化、反思为基本力量,使理念流动起来,成为打破阶层固化、崇尚主体平等的良好生存方式。黑格尔把理念作为一种自身运动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通过理念的自在自为的内部发展到理念的外化于自然界,最后又回归到理念自身的圆圈式运动,他构造了一个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是主观的和客观的理念的统一,是自在的和自为的理念的统一,是有限的和无限的理念的统一,是理论的和实践的理念的统一,是生命的和认识的理念的统一。正如他在《小逻辑》一书开篇就说:“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所谓纯粹理念就是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5](P63)逻辑学是研究思维规定和规律的一门科学,但只有研究思维本身内在包含的理念为出发点的普遍性,逻辑学才真正具有开端与终点的体系,而这个体系就是绝对理念的圆圈式发展过程,看似封闭,实则开放;看似肯定,实则否定;看似静止,实则运动。在《小逻辑》最后一段,他重申:“我们从理念开始,现在我们又返回到理念的概念了。这种返回到开始,同时即是一种进展。我们所借以开始的是存在,抽象的存在,而现在我们达到了作为存在的理念。但是这种存在着的理念就是自然”[5](P428)。由此可见,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既继承了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合理因素即概念,同時又超越了柏拉图的善的理念即自然,传承之道难能可贵。
(二) 发展理念之灵及其意义之魂
对于柏拉图和黑格尔的理念兼收并用、批判继承的是马克思和习近平。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以自我意识的内在运动肯定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同时批判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即虚空的理论,而这种原子即虚空的理论(包含数说、影像说、灵魂说——引者注)对柏拉图的的影响巨大。马克思认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具有性格十分刚毅的、强有力的、永恒的本质,以致连现代世界也不得不承认它们享有充分的精神上的公民权吗。”[6]主体是自我的发现,哲学史应该是一部主体自我发现的历史,主体自我发现的最重要体现是头脑的解放,即精神上具有人格权的个性解放,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克思思想里发展理念之灵气。马克思认为,整个希腊哲学在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上没有实质性突破,用一种静止的、僵化的理念显然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因此,发展的理念初步具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即强调意识的能动性。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的国家哲学进行了批判,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只是纯粹思辨的只关心彼岸世界的抽象物,而解放德国哲学的办法是实践,即“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马克思对德国人解放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而解放的头脑便是哲学,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变成现实,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由此可见,马克思在阶级立场上已摆脱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束缚,成为了无产阶级的代言人和忠实利益的守护者,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思想的本质与发展理念的本质是高度一致的,其后的重要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对后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导向作用。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的最新成果,其意义之魂历久弥新,为此,人民日报在2015年11月4日理论版就五大发展理念刊发长篇论述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理念在理论、纲领、规划等中居于灵魂地位,具有统摄作用。‘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尤其是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理念,也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新理念,成为这份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的灵魂,使这份十分重要、内容丰富的文件有魂有体、魂体相符、魂强体健,使文件各部分成为有机统一体,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8]。因此,只有紧紧抓住了五大发展理念这个“魂”,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念才会显“灵”。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底蕴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
(一) 实践的观点是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突出表现在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上。一方面,实践决定理论,实践上遇到的种种问题,理论上必须给予回应,这是由实践的地位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理论可以影响实践,理论上的每一次创新都是对实践的积极回应,理论具有稳定性、先导性等特征。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原则,也是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创新发展理念正是以实践为动力而推动着社会进步。创新就是要打破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对人的束缚,就是要革除阻碍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旧模式,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江泽民把创新提到治国、治党的高度,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9]。在众多创新模式中,理论创新是各种创新的先导,创新发展理念正是体现了理论创新的需要,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
(二)联系的观点是协调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但联系需要一定的条件。协调发展理念主要是处理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处理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关系的处理其实质是保持综合平衡的联系,实现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发展、整体提升,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持续健康稳定之中。如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论十大关系》,核心要素是协调发展,强调的是把各种积极因素整合起来共同建设好社会主义。因此,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必须创造条件,让各种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排列组合。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不协调之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就业、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不公平、不公正,这些方面处理不妥,就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领导干部落实贯彻好协调发展理念任务重、时间紧、责任大。
(三)矛盾的观点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观点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核心的观点,其中,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大基本属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斗争性也讲同一,但主要是讲斗争,讲对立,讲排斥,讲否定,讲分离,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斗争中同一,在同一中斗争,斗而争之则同一,争而斗之则无休无止,斗争性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但如果不顾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如一地坚持斗争性,就有可能成为争斗哲学,给人与自然带来不和谐的声音。另一方面,同一性也讲斗争,但主要讲同一,讲统一,讲联结,讲合作,讲和谐,讲共赢,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寻求最大公约数,不是你输我赢,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双赢的思维模式。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有度有序有理有节利用自然资源,做到科学设计主体功能区,提倡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强化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红线等,真正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四) 生产力的观点是开放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性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劳动者又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是引起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工具因劳动者的创新发明而使劳动对象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应变化。马克思指出:“人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已经获得的东西,然而这并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放弃他们在其中获得一定生产力的那种社会形式。恰恰相反。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10]。正是在生产力的不断推动下,人类社会才由蒙昧野蛮时代走向文明和谐的新时代,由地域史向世界史转变。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上看,中国经历了全封闭、半封闭半开放到全方位开放的发展历程,历史也证明,中国的发展程度如何与中国的开放程度是成正比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开放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等重大战略,表明中国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是最大外汇储备国和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国,开放发展使中国的生产力突飞猛进,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促使中国更加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发展道路。
(五)群众的观点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群众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解决的是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刘少奇曾把群众的观点概括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11]群众的观点是执政党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要求执政党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在发展中共享,在共享中发展,在这一点上,群众的观点与共享发展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目前,共享发展理念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分配不公问题、阶层收入差距问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问题、领导干部腐败问题、道德信仰危机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使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任重道远。当然,执政党可以在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上下足功夫,如对资本进行节制、对腐败进行零容忍、对权力进行约束,同时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會保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总之,领导干部危害共享发展理念的任何行为,都是与群众的观点背道而驰的表现,也是党性不纯的表现,更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不忠的表现。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诉求
五大发展理念有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作支撑之后,最关键的就是实践好五大发展理念,而这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执政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
(一)务必坚持发展,使五大发展理念有动力感
执政党务必坚持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当中的问题,做到创新发展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保证经济持续健康,绿色发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促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共享发展让人人分享发展成果。首先,发展是实践五大发展理念的动力源泉。中国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要靠发展,停顿没有出路,倒退只有死路,不能坐以待毙,只能破釜沉舟,只有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是出路。其次,执政党在五大发展理念上,更应该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旧习惯、旧势力、旧观念的束缚,就是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面对新的发展实践,必须抛弃旧的片面的僵硬的发展模式,如先污染后治理、先效率后公平、先城市后农村、先工业后农业和服务业等模式是不可取的,以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思想与实际想符合,历史与现实相符合。最后,执政党在五大发展理念上,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原则性要求,任何发展理念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底线,不可逾越,否则,发展会付出沉重代价。
(二)务必掌握辩证思维能力,使五大发展理念有方法感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要求执政党务必掌握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是指在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时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注重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对立当中把握统一。辩证思维注重用联系的、发展的、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思考问题,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解决问题。因此,执政党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协调处理好五大发展理念中的一系列重大利益关系。一是实践好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辩证关系。五大发展理念各有侧重,又相互作用,是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其中,创新发展是核心,协调发展是关键,绿色发展是基础,开放发展是条件,共享发展是归宿。二是实践好每一个发展理念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创新发展理念中,从经济上看,要处理好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协调发展理念中,要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绿色发展理念中,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在开放发展理念中,要处理好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在共享发展理念中,要处理好公平与正义、贫困与富裕之间的关系。
(三)务必弘扬法治思维,使五大发展理念有保障感
完善的法治思维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法治社会必先有法治思维。什么是法治思维?姜明安下定义说:“法治思维就是根据法律规则来进行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律意识的基础之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12]由此可见,执政党应积极弘扬法治思维模式,使实践五大发展理念有可靠保障。一是依法治权,约束自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杀敌,也可自残,只有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领导干部才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二是完善制度,有法可依。法治思维的前提是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有公正的司法程序和有权力制约的笼子,制度是关键。三是加大宣传,官民并重。一方面,领导干部作为实践五大发展理念的主体,必须以身作则,做好“关键少数”的领头雁作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守法和用法的做法会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相反,如果有不少中高级领导干部知法、犯法,则会给社会传递负面因素。另一方面,我国群众法治观念普遍淡薄,遇事先找关系而不找法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针对群众的普法宣传尤为必要,要让群众知法信法后,才会有更好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
(四)务必牢记问题意识导向,使五大发展理念有紧迫感
问题意识是一种危机意识、倒逼意识和紧迫意识。五大发展理念应中国的问题而产生,理应在实践中去探索答案。改革开放30多年,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国内,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13]在国外,中国面临着西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话语权控制,且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而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从各个角度对中国国内和国外存在的诸多问题的一种总结和回应,实践好五大发展理念,领导干部有很强的紧迫感,既要增强问题意识,又要强化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平衡性。
(五) 务必树立人民至上原则,使五大发展理念有目标感
人民是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树立人民至上原则是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现,也是实践好五大发展理念的立足点和落脚点。一是实践好五大发展理念,要以人民导向为价值取向。以人民的需要为我们的工作方向,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同意不同意、幸福不幸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是否称职的最高标准。二是实践好五大发展理念,要认真做好脱贫攻坚工程。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不是一个小数目,如何确保在有限时间实现脱贫,是我党执政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和最严峻的考验。如果农村贫困人口能在十三五规划期内顺利脱贫,则说明五大发展理念的成效显著。三是实践好五大发展理念,要做到目标一致,主旨相通。共享发展理念最能鲜明体现人民至上原则,但其它发展理念的目标和主旨同样也应统一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来,让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努力、人人都享有,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
[2] 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4.
[3] [古希腊]郭斌和,张竹明,译.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67.
[4] [德]范扬,张企泰,译.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
[5] [德]贺麟,译.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16.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11.
[8] 任理轩.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5-11-4(7).
[9] 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447.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44.
[11]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4.
[12] 姜明安.法治思维与新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4.
[13]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