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红
[摘 要] 教学不可缺失了情境,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下的情境创设应该注重合作的外在环境、探究的问题情境、应用的反馈评价情境三个方面,确保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监测和调整学生的探究活动,确保数学知识学习的实效.
[关键词] 合作探究;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笔者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所思考与尝试,这里面最大的困难就是课时与学生探究时间之间的矛盾,怎么办?笔者在课堂实践中尝试着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本文就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下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分3个方面进行探讨,望能有助于高中数学的课堂质量提升.
建设有利于合作的外在环境
这里说的“外在环境”建设指的是学习环境的建设,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情感,帮助学生积极地讨论,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除了教室的布置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外在环境建设就是学习小组的建设,合作探究式学习成功的前提在于科学合理地分组,合理的分组包括组员的搭配合理,分工合理.搭配合理让组内的学生能够形成知识、思维、习惯上的有效互补,有效减少出现学困生的课堂边缘化现象,增进学生的学习情感;合理的分工让每个组员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促成课堂探究活动和交流变得高效,促进知识与情感多维、有序的交流. 合理分组是我们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情况下为合作探究活动而创设的最重要的环境.
创设有利于激发兴趣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合作探究式学习也是如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高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效果,设置能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情境不可或缺,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具体的情境创设策略.
1. 借助“实物”(实验)引入问题
问题的课堂引入应该是与学生的感知能够相联系的,可以是学生知识和经验,但是直接设置又有生硬的感觉,如果能够借助于“实物”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探究问题的兴趣.
例如,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柱体的体积”公式时,笔者通过实物的方式自然地引出问题进行了情境的创设.
情境1:笔者提供两摞等底面积、等高的纸组成的两个等体积的长方体,接着如图1所示改变右边一摞纸的形状. 如此一来,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提出来了,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类比,实现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迁移.
问题1:通过变化形状得到的新柱体(图1右)的体积与没有变化前的长方体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变化前后,其有没有发生变化?
问题2:可以归纳出求新柱体的体积的公式么?
情境2:笔者准备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形纸板和三角形纸板,接着向上摞起相同的高度,形成两个新的几何体(如图2所示). 问题也就很自然地提出来了.
问题3:分析与思考,这两个几何体是否属于“柱体”?(联系概念)
问题4:合作探究图2左、右两个柱体的体积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并尝试着用计算式表示.
实践经验表明,如果将实物搬到数学课堂,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每个学生对实物和问题的思考都是建立在自己原有认知基础上的,然后再进一步思考、讨论与交流,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各种“柱体”在结构上具有的相似性,继而将柱体体积公式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类比和迁移,最终获得的不仅仅是公式,还有类比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体验.
2. 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置为学生能处理的问题
教材是学生用得最多的探究性学习资源,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和思考,将教材的有效使用与我们课堂的问题解决有机联系起来设置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正确习惯.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倾斜角与斜率”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对“倾斜角概念”产生探究欲望,笔者从教材中的内容出发,设置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文本描述与问题.
问题1:我们回顾一下初中学习的知识,如何确定一条直线?
问题2:那么,一个点为什么不能确定一条直线呢?一个点可以得到多少条直线?
问题3:如果处于一个变化的过程之中,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直线给确定下来?
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和合作探究有了明确的方向,注意点集中到“倾斜程度”上来,继而通过课本阅读和相互讨论,“倾斜角”概念的提出和性质探究就显得自然.
3.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生活即教育!创设生活化的高中数学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而且生活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是熟悉且有经验、情感的,以此为情境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合作探究、讨论的深化. 同时,借助于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或从生活中提取数学元素,有助于学生好奇心的激发与满足,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分段函数”之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走进生活,调查“出租车是如何收费的”这一现实问题,然后要求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思考由这个具体的生活问题能否与一个公式化的数学模型相对应. 同时,让学生继续观察生活,思考还有没有相类似的问题在生活中存在.
这节课通过这样的问题情景设计,学生的兴趣被激活了,出租车我们都坐过,有体验,但是却没有留意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学生的调查和分析显得格外认真,因为这在他们看来不仅仅是个数学问题,还是一个有价值的生活问题,在研究了出租车之后,学生进一步探索生活中的其他例子,也显得非常积极,其实这是一个知识类比和迁移的过程.
创设有效的检测与评价情境
学习需要监测和调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进程和目标达成度,便于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探究活动与方向,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创设有效的检测与评价情境,注重习题训练的有效性,促进知识巩固和内化.
很多学生反映课堂上概念、定理等等都能听懂,就是考试的时候习题不会做,什么原因?合作探究学习只满足于基础知识及其内涵、性质的获得,并没有关注规律的应用,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提高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效果,需要我们教师在情境的设置上给学生提供一些与知识运用技能、方法高度相关的有效习题,有效的习题目标指向重点知识、重要的性质,有效的习题具有拓展性和变式,引导学生在解决习题的过程中通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探究学习了“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内容,第一课时的课堂最后,笔者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见表1).
有效的习题具有当堂检测的功能,有效意味着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继而让学生有一种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成就感,保持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 当然如果有学生做错了,也可以及时地发现障碍所在,及时排除困难,有助于数学系统性学习的有序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