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菊红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严家桥,地处吴文化发源地,是一个“无处不文化”的古镇。200多户人家,平均每10人中就有一个教授级知识分子,是当之无愧的“教授村”。除学风浓郁外,锡剧与书码头是彰显严家桥历史文化底蕴最有力的代言。因为这里是无锡六大工商财团之一——唐氏家族的发祥地,也留下了早期商业的历史印痕。
“秉承古人尚读遗风,弘扬先民耕读传统”,这副对联充分体现了严家桥的文脉深深。“荡漾清流街边过,绵延文脉镇中留”,严家桥人用这样的诗句来表达对故乡历史文化底蕴的追忆以及对传承文脉的期许。
坐落于古镇的严家桥小学,置身于深厚的古镇文化中,目睹着古镇开发的变化,寻找着传承古镇文化和参与家乡建设的路径。学校将“红领巾乡村小导游”作为新时期少先队工作的发展点,在严家桥古镇建立了少先队实践基地,着力打造一支红领巾乡村小导游队伍,积极探索推进“红领巾乡村小导游”活动的工作方法。
一、依托优质资源,小导游活动如火如荼
近年来,随着古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宣传和发动,严家桥古镇的大名也不胫而走。严家桥古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经常可见游客三五成群,自发到这个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幽幽小镇来走走看看。
1.古镇资源适利用,导游团队巧诞生
学校抓住古镇开发这一契机,找到了参与家乡旅游事业发展的形式——学当小导游。学校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大队部利用红领巾广播进行了招募宣传,张贴宣传海报,充分宣传发动,鼓励队员参与到活动中来。由于选拔活动前做足了准备,公开选拔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全校三至六年级共50多人参加了选拔赛。经过评委的认真选拔,入围17名正式小导游,还选出了17名后备队员。
培训小导游的同时,学校结合课题研究,挖掘社区资源,多次邀请古镇开发办的专家来校指导,用心编排导游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整理后,队员们搜集到了大量书面的文字材料,师生共同商讨,力争使导游词做到浅显易懂,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2.利用实地资源,模拟培训重能力
选拔后,学校为入选的小导游设计了每周一次为期三个月的“基础—模拟—实践”培训课程,选派了学校里口才出色的老师对小导游进行岗前培训、礼仪培训,讲解技巧培训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培训等基础培训,羊尖镇辅导区的总辅导员李迹星和中心校区的许亮等老师也来校辅助培训,带领小导游进行了多次模拟和实地演练。因为是乡村的孩子,走上舞台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小导游们自信心不足,觉得自己的表现很不好。辅导员们总是微笑着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进步,加上具体的方法指导,小导游们也在大家的认可中渐渐成长起来,脸上的表情丰富了,口齿越来越伶俐了,姿态越来越自然了,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加强了。
3.优化评价模式,多元评价养信心
导游活动有序开始。从小小的三五人,到十几个人的团体,小导游们的表现越来越自然出色,每次导游活动后,小导游们还虚心请游客对自己的导游工作进行及时评价,表现突出为五颗星,表现较好为四颗星,表现一般为三颗星。得到评价后,小导游们也经常交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五星级导游不骄不躁,没得到五颗星的小导游也不会失去信心,经常在课后到五星级小导游那里取经、学习,模仿优秀小导游的语态姿势,争取以后的进步。
在一次次的模拟实践活动中,小导游们体验到了当小导游的艰辛,感受到乐趣和职责,培养了信心和能力。他们在当小导游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增强了社交能力,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更增进了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了解家乡文化底蕴,为弘扬传统文化增光添彩
严家桥古镇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古桥、古河、古街、古弄、古民居,还有许多的历史名人、轶事、传说,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中蕴涵着无穷的知识和人文精神。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成为严家桥人的责任和义务。
1.石桥恒久远,世代永流传
小桥、流水、人家,严家桥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严家桥的几座桥更是久负盛名。特别是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年的梓良桥,是唐氏家族在严家桥河上建造的三座桥中的一座。桥的南北分别有两副桥联,北联是“北接梁溪怀祖泽,南通虞麓谒先型”,南联是“故里近依瞻亲舍,新梁普渡化慈航”,表达了唐氏族人怀念先祖和造福乡梓的博大情怀,这座桥历经百年风雨,1993年由香港唐宏源先生出资,由羊尖镇人民政府按原样翻修。永兴桥,因为年代久远,木材腐朽而突然坍塌,所以特别邀请无锡著名桥梁工程师江应麟设计重新建造。“万善桥”,原来的木桥不堪重负,为重建这座桥,唐家父子就在来布庄交土布的客户中,每次提取一枚铜钱,因为是唐家发起善举集资建桥,所以取名为“万善桥”。万善桥对面一座桥,是真正的严家桥。这些桥年代久远,造型古朴,真正方便了严家桥的居民。
小导游们通过参与活动,看到这几座貌不惊人的小桥,背后却有着这么多动人的故事,真是感慨万分,纷纷表示要用行动来爱护它们,让它们世世代代流传下去,造福万民。
2.码头负盛名,美名传万家
严家桥虽然是个小镇,却地处要塞,是声名远扬的“四码头”。温暖的气候,方便的灌排,形成了大片的沃土良田。在19世纪70年代,唐家用6600亩田地种植粮食,修建了远近闻名的“唐氏仓厅”和“唐家码头”,成为锡东地区著名的“米码头”。直到今天,严家桥大米仍旧美名远扬。在严家桥畔,有一座曾经名震大江南北的小屋——“春源布庄”。唐氏先祖定居严家桥后,将无锡布业中的商界信誉、经营模式、购销渠道也带到了严家桥,为“家家纺纱、户户织布”的严家桥传统手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良机。上世纪20至40年代更是达到鼎盛,“商贾云集,人烟繁盛”,成为无锡地区著名的四大“布码头”之一。严家桥医药行业源远流长,从晚清到解放前五十年间,在严家桥正式挂牌开业的医生先后有26家30人之多,远近闻名。解放前,严家桥中药店最多,其中万象春和大春堂创办最早,严家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无锡东乡“药码头”。特别是严家桥的徐氏世医,至今已传九世,称得上是医学世家了。如今,严家桥的中医馆也依然药香浓浓。“名家名档联袂而来,评弹评书百花争艳”,严家桥人爱唱滩簧锡剧,爱唱山歌、民谣,同时也爱“听书”。一到下午,书场竞相开场营业,北街的群贤楼、南街的敬业堂、庙前的徐厅,名家名档轮番上演,京剧、滩簧、文明戏,一直要演到屋檐挂起汽油灯,成为评弹演艺界和喜爱评弹的书迷公认的锡东“书码头”。
学校利用资源,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校园中四处可见严家桥的文化介绍,孩子们耳濡目染,真正对家乡的深厚文化底蕴有了深切了解。小导游们对内容都烂熟于心,介绍起来头头是道,为弘扬家乡传统文化增光添彩。
3.锡剧展风采,韵味飘起来
悠悠古镇,甜甜水乡,无锡羊尖这一方水土,孕育着华丽柔美、委婉流畅的江南雅韵。锡剧,被誉为“太湖一枝梅”,是江苏省主要剧种之一。锡剧,原来叫滩簧,由山歌小调演变而来,发源于严家桥一带的农村。因严家桥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交界处,经济活跃,商贸繁盛,办书场、说因果、唱道情等民间文化活动非常活跃。锡剧史上最早的女演员青宝姑娘就是严家桥人。锡剧大师袁仁仪又把锡剧推向了大上海,走出了无锡。
作为锡剧故里,学校常年开展锡剧研究,不仅搜集整理了校本教材《太湖一枝梅》,还鼓励孩子人人学唱锡剧。学校开设了锡剧课,教导孩子学唱简单的锡剧,挑选有潜力的孩子,邀请锡剧名家到校指导,外出参加比赛,争当锡剧小明星。严家桥的锡剧纪念馆,常年有锡剧演出,孩子们爱看演出,也乐意参加演出,锡剧韵味芳香四溢,大家真正为传承锡剧文化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4.唐氏爱家乡,盛名响当当
说到严家桥,就一定要提到六大工商业财团之一的唐氏家族。唐氏的仓厅宅院,沿河建造的唐家码头,到现在还保持着150年前的历史原貌。唐家码头又是当时严家桥对外重要的水上客运码头。唐氏工商业陈列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唐氏家族起步于严家桥,发展于严家桥,也时刻想着回报家乡人民。一直以来,他们多次出资,修建了桥梁、长廊、码头等,为家乡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他们依然心系家乡建设,几次出资,帮助严家桥小学修建了塑胶操场、电脑房,翻建了食堂。
家乡人民不忘唐氏家族,学校师生感恩唐氏家族,唐氏家族爱家乡爱人民的美名四处传扬。小导游们通过活动,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唐氏家族造福桑梓的古道热肠,也要把唐氏家族热心公益的传统传承发扬下去,像他们一样造福家乡人民。
“红领巾乡村小导游”活动,让古镇的少先队员们自主自动地传承着古镇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着古镇人优良的传统美德。为了更好推进区域少先队“红领巾乡村小导游”这一特色品牌项目的建设,学校也在思考,确立了以后努力的方向,例如请相关专业人士协助指导队员创作完成严家桥古镇的手绘地图;与社区加强沟通,开发新景点,如典当行等,呈现古镇美好的面貌和悠久的历史;注重小导游的梯队建设,以“以老带新”的结对模式进行培训;利用雏鹰假日小队活动,组织更多队员参加志愿者服务,培养服务意识,增长“导游”本领。
户户垂柳、家家枕水,在“唧唧复唧唧”的机杼声中,严家桥人织就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严家桥的红领巾小导游们行走在古镇的文化中,正在用志愿服务的行动传承者,践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