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习外空间、远程创新搜寻与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①

2016-05-25 00:37:02丁道韧陈万明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紧密度知识面远程

丁道韧,陈万明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0016; 2. 宿迁学院,宿迁 223800)

组织学习外空间、远程创新搜寻与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①

丁道韧1,2,陈万明1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0016; 2. 宿迁学院,宿迁 223800)

以远程创新搜寻为中介变量,构建了组织学习外空间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实证数据和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组织学习外空间对创新绩效的提高具有直接的正向作用;远程创新搜寻在组织学习外空间与创新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实证结论为进一步优化远程创新搜寻战略、提高团队自身紧密度、拓展团队学习知识面、提高团队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组织学习空间;创新搜寻;创新绩效;科研团队

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创新体系中担负着基础和中坚作用。而科研团队的创新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越来越依赖于组织学习空间这一平台。从组织学习的动态行为层面的研究转向静态的结构研究已备受关注。而组织的知识分享、获取、吸收、整合无疑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组织学习空间[1]。本研究借鉴组织学习与创新搜寻方面的理论,试图探讨组织学习外空间如何影响远程创新搜寻的路径与机理,进而影响创新绩效,以帮助知识型组织更好地营造和利用组织学习空间,选择合适的创新搜寻战略,从而提高创新效率。

1 研究综述

关于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例如,Mcgrath对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团队因素等5个方面[2];Hackman运用实证研究揭示了团队创新绩效与团队内部过程的密切相关,这些内部互动过程主要包括任务互动及情感互动[3]。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研究高校科研投入或产生的绩效[4],再就是通过面板数据和计量方法研究高校科研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验证高校的科研创新绩效[5];还有就是关于高校科研绩效的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愈趋成熟[6]。另一方面从中观和微观角度,冯海燕[7]对科研团队的绩效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刘慧[9]和刘小禹[9]在参照国外学者人际互动因素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基础上,研究了团队内沟通交流及知识冲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在国内外关于团队创新绩效的研究中,虽然不乏从中观和微观角度来研究组织学习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但是相对缺乏对团队如何利用组织学习空间,从而获取更多新知识,并就新知识如何进行有效整合重组的方式和战略做出明确的解答。因此,为了进一步研究组织学习空间、创新搜寻方式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本文试图以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为因变量,以组织学习外空间为前置变量,以远程创新搜寻为中介变量,构建组织学习外空间对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运用实证方法来进行验证和分析,以期为知识型科研团队提高科研创新绩效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2.1 组织学习外空间与创新绩效

Cohen等认为,组织学习空间是以信息、资源和技能交换为载体的由个体成员共同构成的一个学习空间[10]。在共同的学习空间中,个体之间遵循一定的规则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与互动。按Argyris和Schon的观点,一般的组织都有一个学习的内空间和外空间[11]。由于本研究考察的对象是高校科研团队,所以其内空间由科研团队内成员构成,他们之间进行着内部的知识共享、互动交流,同时也对从外空间获取的知识信息进行整合和重组。外空间是指高校科研团队与外部的科研院所、企业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组织的创新合作联盟和知识共享共同体。团队通过外空间的联盟和合作共享获取外部新知识。按照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来看,组织学习外空间的两个主要特征变量是: 紧密度和知识面。紧密度是指成员之间网络联系的紧密程度,知识面是网络成员之间形成的网络知识结构的多样化[12]。

2.1.1 组织学习外空间紧密度与创新绩效

Krackhardt认为,组织学习外空间是协同创新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之间所形成的网络[13]。而这种网络又可分为工作网络和非工作网络。工作网络是基于共同的任务和工作目标而形成的合作网络,而非工作网络是基于业余的私交而非工作性质所形成的网络。就工作网络而言,外空间紧密度主要体现为合作主体之间有明晰的总体目标、共同认可的文化规范、互信合作的工作氛围、互补的知识结构和最佳的资源利用方式。这种外空间工作网络可以促使成员主体之间新思想、新创意的迸发,从而有利于组织创新。而非工作网络是合作创新的主体之间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所形成的非正式交流互动形式。这种非正式的交流互动方式可以提高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效率,促进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创意灵感的产生,对工作网络中成员创新效率的提高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组织学习外空间的工作网络与非工作网络的紧密度对团队科研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积极作用(H1)。

2.1.2 组织学习外空间知识面与创新绩效

Kogut和Zander等认为,组织外空间知识面是由组织内部科研人员与组织外部科研成员一起所构成的知识网络结构[14]。外空间知识面主要是合作创新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所形成的知识网络结构。第一,由于内外相互合作的成员之间知识结构的互补,可以有效弥补团队内知识结构的缺口,拓宽整个组织内外空间知识面。第二,外空间知识面的拓展可以使团队内成员接触到异质化、多样化知识和信息。第三,外空间知识面的拓展对于创新过程中知识视野的开阔,思维视角、思考层次的开放,创新灵感的激发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组织学习外空间知识面对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作用(H2)。

2.2 远程创新搜寻的中介作用

2.2.1 组织学习外空间与远程创新搜寻

Rosenkopf和Nerkar提出,创新搜寻是通过对远程知识和信息的搜寻,并整合组织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来提升组织的知识和技术,从而实现对组织现有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技术的创新[15]。Laursen和March提出了创新搜寻的方式和维度,即创新搜寻深度和创新搜寻广度[16]。广度也称宽度,是指在搜寻过程中远程知识来源的多样性和知识来源的范围。深度是指对知识来源的利用程度、共享和整合程度。

组织外空间知识面与远程创新搜寻宽度: 对于知识搜寻来说,组织外空间的知识面越宽,其搜寻的宽度越大[17]。其可搜寻的路径越多,如此更易获得异质性知识,从而通过知识链网络、知识联盟来进行知识共享。借此以获取更多的显隐性知识,从而服务于团队的创新。

组织外空间紧密度与远程创新搜寻深度: 组织外空间的紧密度越高,对于创新搜寻的深度越有利[18]。内外部成员之间联系的紧密度越高,成员之间互信互惠的程度和信任度越高,其在合作过程中沟通交流会更顺畅,更重要的是成员之间能进行更深入的知识共享、交流。团队成员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和转化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度挖掘能力得以增强,从而激发成员之间的创新热情、提升创新能力,在进行深度搜寻中,良好的沟通合作和信任对于参与成员及时有效地修正和改变已有的固化惯例和思维模式、进行新旧知识和信息的有效整合,亦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组织学习外空间紧密度对远程创新搜寻深度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H3);

组织学习外空间知识面对远程创新搜寻宽度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H4)。

2.2.2 远程创新搜寻与科研创新绩效

根据Nelsont和Winter的观点并综合以往研究成果来看,远程创新搜寻广度对创新的绩效具有积极作用,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9]: 一是通过广泛的搜寻,可以识别并诊断组织本地的问题,进而对问题进行修正和对知识要素进行重组;二是通过广泛的搜寻,可以搜集和积累多样化的知识,优化知识配置和储备,增加创新的机会和可能性;三是通过广泛的搜寻,可以获取异质性知识,从而为知识的重组和方案解决提供更多的思维支持和方法论支持。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远程创新搜寻宽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H5)。

Jansen和Tabrizi认为,较为适中的远程创新搜寻深度有利于组织创新绩效的提升[20]。综合其他研究者的结论,一般认为,在创新实践过程中,通过深度的远程搜寻,与他人和其他组织保持长期合作与交流,通过多次反复的搜寻和互动,可以促进彼此知识共享,心智的启发;增强对多样性和异质性知识的选择、吸收和利用;从而强化个人和组织的创新能力。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远程创新搜寻深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H6)。

2.2.3 远程创新搜寻在组织学习外空间与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

远程创新搜寻在组织学习外空间与创新绩效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远程创新搜寻宽度在组织学习外空间知识面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H7);

远程创新搜寻深度在组织学习外空间紧密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H8)。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并根据上述研究假设,以创新搜寻为中介变量,构建的组织学习空间对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组织学习外空间—远程创新搜寻—创新绩效三者关系概念图

3 研究方法

3.1 变量测度与问卷设计

根据组织学习外空间、远程创新搜寻及创新绩效的内涵,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设计量表,除组织学习外空间紧密度采用Likert 5点量表来测度外,其他如外部创新搜寻宽度和深度、组织外空间知识面、创新绩效均用可测的显性指标来测量。

3.1.1 组织学习外空间

在参考Uzzi和Hansen等有关组织学习空间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周长辉和李志刚的有关外空间的紧密度和知识面的维度划分标准[21-22]。本研究选取科研团队与校内其他科研团队、校外科研团队、校外科研院所、合作企业、政府机构5个方面联系的频率来测量外空间的紧密度(WJMD)指标项(联系的频率分为工作联系的频率与非工作联系的频率)。外空间知识面(WZSM)主要考察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在调查问卷中,主要让被调查者如实填写出与自己或本科研团队有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其他科研团队与外部合作单位的联结数,然后以被调查成员的联结数除以所有被调查成员与外部合作单位的联结数的平均值,最后以5分制进行折算。

3.1.2 远程创新搜寻

远程创新搜寻的测度主要依据Sofka和Grimpe[23]、Laursen和Salter[24]对创新搜寻的定义及测量方法,同时参考陈君达[25]的研究成果将创新搜寻分两个方面进行分别测量,即远程创新搜寻宽度(SXKD)、外部创新搜寻深度(SXSD)。将远程创新搜寻宽度界定为包括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服务机构5类创新来源,要求被调查者在这5类创新来源中选取与自己或与本科研团队有合作关系和科研业务往来的机构的类别个数,取值范围在0~5之间,这5类创新来源主要是指与科研团队相关度不大及非本地的其他机构及个人。在创新搜寻深度测量方面,本研究中也主要采用评分法,要求被调查的对象对上述5类创新来源的新旧知识利用程度进行评分。其中,“0”表示从未由该渠道获取知识;“1”和“2”表示一般;“3”表示较高。然后对上述5类对象分别进行评分,将其中得分为“3”的对象确定为深度搜寻的来源,并计算取值为“3”的对象的总和作为创新搜寻深度的取值,取值区间为[0,5]。

3.1.3 创新绩效

本研究参考了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考核办法[26];在此基础上,借鉴了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一般高校的相关规定,主要让被调查的科研团队成员直接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对个人的科研成果包括课题、论文、专利、专著等进行综合评分,并用100分制统一核算,最后进行统一的5分制折算。

3.1.4 控制变量

本研究以高校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借鉴了相关文献,选择了科研团队的规模(TDGM)、成立年限(TDNX)、性别比例(XBBL)作为控制变量。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研究数据的获取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得来,问卷的发放主要选择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和上海等省市的高校科研团队来进行调研。高校科研团队样本的选取主要考虑以科研为主的院校,这是因为这些学校的科研团队比较成熟,易于获得第一手的有代表性的调查数据。问卷的发放和相关数据的收集为2013年9月到2014年12月。其间共走访相关院校80余所,涉及科研团队180多个,发放调查问卷421份,回收318份,有效问卷268份。在发放途径方面,一是直接发放;二是委托发放;三是通过奖励的方式进行电子邮件发放。参加问卷调查的有团队领导、科研骨干以及一般科研人员。科研团队规模最少5人,多者达20人左右。在样本结构方面: 男性占62.8%,女性占37.2%;在年龄方面: 20~35岁占32.4%,35~45岁占48.3%,50岁以上的占19.3%;本科及以下占8.3%,博士生以上占58.6%,硕士生占33.1%;中级职称占24.6%,高级职称占64.2%,初级职称占11.2%。

4 实证分析

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为保证调查问卷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对于显性变量的测量,项目组在调查过程中,力求被调查单位的领导给予重视,也力求被调查对象的密切配合,同时对调查问卷力求简洁明了。

就对外空间紧密度潜变量的测量而言,在反复征询高校科研团队的领导并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量表进行了反复修改,从而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为了对外空间紧密度潜变量的量表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测量[27],项目组对量表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该量表的KMO值为0.732,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而变量的信度系数为0.786,说明该变量的信度较好。5个测量指标在相应的一阶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载均在0.6以上,说明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任何一个一阶潜变量的因子负载与其他一阶潜变量的因子负载差距都在0.2以上,说明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项目组先对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28],并得到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在相关分析中,组织外空间的紧密度及知识面与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在0.421~0.437之间,说明组织学习外空间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组织学习外空间紧密度与创新搜寻深度的相关系数是0.568,与创新搜寻宽度的相关系数为0.168;组织学习外空间知识面与创新搜寻宽度的相关系数是0.468,与创新搜寻深度的相关系数为0.138,说明组织学习外空间紧密度与创新搜寻深度显著正相关,外空间知识面与创新搜寻宽度显著正相关;而远程创新搜寻深度及创新搜寻宽度对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8和0.406,亦说明远程创新搜寻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这初步验证了前面的研究假设。

表1 组织学习外空间、远程创新搜寻与创新绩效的均值、方差和相关关系

注: (n)=268;“**”和“*”分别表示p<0.01和p<0.05。

4.2.2 直接效应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2的4个模型利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其中每一个模型中的步骤1是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步骤2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在模型1中,VIF值小于3,D-W值接近2,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控制变量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其对该研究的其他变量的回归结果没有影响。组织学习外空间紧密度(0.554,p<0.05)、外空间知识面(0.606,p<0.05)对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因此,H1和H2均得到支持,模型1说明加强组织学习外空间建设对于提高组织创新绩效具有积极正面的作用。

表2 组织学习空间、远程创新搜寻与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

注:n=268;“**”和“*”分别表示p<0.01和p<0.05。

在模型2和模型3中,它们的VIF值均小于3,D-W值均接近2,说明这两个模型中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29]。而控制变量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相关变量对本研究的结果并不会产生影响。而在模型2中,只有组织学习外空间紧密度对创新搜寻深度显著相关(0.456,p<0.01),而外空间紧密度对创新搜寻宽度作用不显著。在模型3中,只有组织学习外空间知识面对创新搜寻宽度作用显著(0.642,p<0.01),其对创新搜寻深度作用不显著。由此,H3和H4得到进一步验证。这说明利用组织学习外空间网络与其他合作单位的频繁接触,有利于对异质性知识和信息的深度吸收和利用;而可能由于对创新搜寻深度的加强从而对搜寻广度产生了替代作用,所以组织学习外空间紧密度对创新搜寻宽度作用不明显;而组织学习外空间知识面对远程创新搜寻深度作用不明显,对创新搜寻广度具有正向的积极影响。这说明在组织学习过程中,外空间网络的知识结构的多样化有利于组织在创新过程中搜寻到更为广泛的异质性知识,但这些异质性并不都能为组织在创新过程中所全部消化吸收和利用,所以外空间知识面对创新搜寻深度作用不明显。

在模型4中,VIF值小于2,D-W值在2附近,说明模型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控制变量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这些变量对本研究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远程创新搜寻深度(0.502,p<0.01)和搜寻宽度(0.453,p<0.01)对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H5和H6均得到进一步验证。说明加强远程创新搜寻对于提高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作用。

4.2.3 中介效应回归分析

根据中介效应相关理论及实验要求[30],首先对相关变量进行中心化后,再对各变量按步骤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远程创新搜寻在组织学习空间与创新绩效间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

注:n=268;“***”“**”和“*”分别表示p<0.001、p<0.01和p<0.05。

(1) 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间关系的显著性,如表3中第一步。结果显示,组织学习外空间紧密度及知识面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均显著。

(2) 检验自变量与中介变量间关系的显著性,如表3中第二步。结果显示,组织学习外空间紧密度对创新搜寻深度作用显著,组织学习外空间知识面对创新搜寻宽度作用显著。

(3) 检验中介变量与因变量间关系的显著性,如表3中第三步。结果显示,远程创新搜寻深度和搜寻宽度均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 检验中介变量的中介作用[31]。在模型中同时加入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显著。此时,如果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依然显著并变小,则说明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如果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则说明存在完全中介作用。如表3中第四步显示,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依然显著;但是,由于中介变量的置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系数明显下降,即组织学习外空间紧密度对创新绩效的系数由(0.454,p<0.001)下降到(0.173,p<0.001),外空间知识面对创新绩效的作用系数由0.558,p<0.001)下降到(0.212,p<0.001),这表明远程创新搜寻在组织学习外空间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从而验证了H7和H8。同时,在此步回归分析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VIF值在1.223~2.765之间,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果与讨论

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可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总体来说,组织学习外空间不仅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产生直接作用,还通过远程创新搜寻的中介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间接作用。

第二,关于远程创新搜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总的来说,远程创新搜寻的深度比搜寻的广度对于创新的绩效影响更大。这可能是由于加强创新搜寻深度更有利于对异质性知识的重组、吸收、利用。这与Laursen和Salter提出的确定最佳搜寻战略对创新绩效提高至关重要的结论有相似之处[32]。

第三,在组织学习外空间紧密度与知识面对远程创新搜寻的作用中,外空间紧密度对创新搜寻深度具有正向作用,而对创新搜寻宽度作用不明显;外空间知识面对创新搜寻宽度具有正向作用,而对创新搜寻深度作用不明显。

5.2 研究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高校科研团队有效利用组织学习外空间、选择恰当搜寻战略,从而为提高创新绩效提供了一定启示。

首先,在组织创新过程中,应注重加强组织学习外空间的管理。良好的组织学习外空间,不仅为组织获取外部信息和知识提供了平台,而且也为组织与合作方进行深度交流和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资本,两者是提高创新的效率基础和前提。

其次,要提高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仅有良好的组织学习外空间并不必然导致良好的创新绩效。在利用组织学习外空间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搜寻战略对于提高创新绩效亦显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在创新过程的前期要注重远程创新搜寻的宽度,即要获得尽量多的新的信息和知识,就要与组织学习外空间的单位广泛接触。这就要求科研团队构建较适中的组织学习外空间,因为过量的规模可能并不有利于创新绩效(这进一步验证了Freel和De Jong所提出的激进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对网络规模的要求不同的观点)[33],这就要求科研团队尽量多地搭建各种学术科研平台和界面(学术组织、论坛等)。在创新过程的中后期要注重远程创新搜寻的深度。在获取一定的新知识后,要对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这就需要与组织学习外空间其他节点成员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这样才能提高对新知识的重组效率。

5.3 研究展望

本研究以知识型科研团队为对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组织学习外空间、远程创新搜寻对于创新绩效的关系。但是由于受制于主观研究能力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可能存在如下一些不足和可供深入探讨的方面: 首先,在探讨组织学习外空间对创新的作用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可应用于其他的组织对于创新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其次,远程创新搜寻对于创新绩效的作用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其战略选择和方式主导有待运用案例研究方法进一步进行求证;最后,不同类型的科研团队对组织学习外空间的构建及对创新搜寻战略的选择是否不一样,可对这一点进行分类并进行深入探讨。

[1] Argote L.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reating,Retaining and Transferring Knowledge[M].German: Springer,2013.

[2] McGrath J.Groups.Englewood Cliffs[M].NJ: Prentice Hall,1984.

[3] Hackman R.The design of work teams[M]//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1987.

[4] 孙世敏,项华录.基于DEA 的我国地区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 20-21.

[5] 朱建育.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上海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25(2): 116-118.

[6] 魏海燕,李晗.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 149-152.

[7] 冯海燕.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绩效考核管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5,36(1): 56-58.

[8] 刘慧.高校科研团队人际信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1): 26-28.

[9] 刘小禹.公平与领导理论视角下的团队创新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12): 101-105.

[10] CohenW,Levintha D.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9,36(1): 128-132.

[11] Argyris C,Schon D.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M].Massachusetts: Addison Wesley,2008.

[12] 魏江,张妍,龚丽敏.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研究: 研发网络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32(10): 1593-1600.

[13] Krackhardt D.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The importance of Philos in organizations[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2009.

[14] Kogut B,Ze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3(3): 385-386.

[15] Rosenlopf L,Nerkar A.Beyond local search: boundary spanning,exploration,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c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4): 289-291.

[16] Lausen K,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2): 142-145.

[17] Sofka W,Grimpe C.Specialized search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evidence across Europe[J].R&D Management,2010,40(3): 310-323.

[18] Zhang Y,Li H.Innovation search of new ventures in a technology cluster: the role of ties with service intermedia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1): 88-109.

[19] Nelson R R,Winter S 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40.

[20] Jansen J J P,Van den Bosch F A J,Volberda H W.Exploratory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Management Science,2012,40(6): 216-268.

[21] 周长辉,曹英慧.组织的学习空间: 紧密度、知识面与创新单元的创新绩效[J].管理世界,2011,(4): 86-90.

[22] 李志刚,汤书昆.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4): 779-782.

[23] Sofka W,Grimpe C.Specialized search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evidence across Europe[J].R&D Management,2010,40(3): 310-323.

[24] Laursen K,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2): 131-150.

[25] 陈君达,邬爱其.国外创新搜寻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2): 59-62.

[26] 姜彤彤.985高校科研效率测试及区域差异对比[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36-38.

[27]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有中介的调节变量和有调节的中介变量[J].心理学报,2006,38(3): 448-452.

[28]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 942-950.

[29] 陈国权.团队学习和学习型团队: 概念、能力模型、测量及对团队绩效的影响[J].管理学报,2007,(5): 602-609.

[30] Wen Z L,Liu H Y,Hau K T.Analyses on Moderating and Mediating Effects[M].Beijing: Education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2012: 86.

[31] 张徽燕,何楠,姚秦.中国情境下高绩效工作系统的量表开发[J].管理学家: (学术版),2013,(4): 57-58.

[32] Laursen K,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2): 135-140.

[33] Freel M,De Jong J P J.Market novelty,competence seeking and innovation networking[J].Technovation,2009,29(12): 875-879.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utside Space,Remote Innovative Search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Ding Daoren1,2,Chen Wanming1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 2. Suqian College,Suqian Jiangsu 223800,China)

Taking remote innovation search as the intermediary variable,this paper builds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utside space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ies.Then it uses the empirical data and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to make an empirical analysis.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utside space has a direct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remote innovation search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utside space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Empirical conclusions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for further optimizing remote innovation search strategy,improving the tightness of their own team,developing team learning knowledge,improving team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space;innovative search;innovation performance;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B-a/2013/01/031);2014年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4GXS4B054)。

丁道韧(1970— ),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宿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科研管理;陈万明(1956— ),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知识管理、科研管理。

G644.4

A

猜你喜欢
紧密度知识面远程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10 07:18:38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英语文摘(2021年11期)2021-12-31 03:25:18
利用高通量表型平台分析紫叶紫菜薹新组合19-520的表型特征
时事政治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及时性和紧密度研究
远程诈骗
学生天地(2018年19期)2018-09-07 07:06:30
中欧贸易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
小记者如何拓宽知识面
下一代英才(2016年7期)2016-05-14 16:19:36
基于情感紧密度的社交网络推荐算法
商(2016年2期)2016-03-01 08:52:18
世界上最大的心脏等
少年科学(2009年1期)2009-01-20 03:25:10
几类无理函数的最值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