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贸易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

2017-05-26 18:38檀怀玉
当代经济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紧密度引力模型互补性

檀怀玉

摘 要 中欧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对象,在当前国际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尤其是英国“脱欧”的影响下,中欧之间贸易的稳定发展对双方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阐述中欧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贸易紧密度和互补性分析,发现中欧间贸易紧密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中欧间的贸易互补性较低。通过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1999~2014年间中欧双边贸易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中欧贸易发展的潜力,趋近于贸易“饱和”。建议开展双边自贸谈判,通过建立中欧自贸区来扩大双边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 引力模型;紧密度;互补性;贸易潜力;中欧自贸区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5-0047-06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英国的“脱欧”公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巨浪,英国“脱欧”是在动荡的世界中再添一把火,尤其对正处于经济增长乏力的欧盟来说更是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第二,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全球贸易增速趋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所有抬头,贸易争端不断。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增幅出现下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加快自由贸易谈判进程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优先选项,中国已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并与多个国家签订了自贸协定。目前中国已签署了14个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自2013年以来,中国先后与欧洲非欧盟国家冰岛、瑞士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加快了中国与欧盟间展开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步伐。目前,学术界和政界都在密切注视着这一动向,双边的智库机构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前期研究。当前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研究中欧之间的贸易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潜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在对中欧之间贸易发展现状,尤其是双边贸易的紧密程度和互补性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双边的贸易发展潜力。

一、文献基础

贸易在塑造世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贸易的发展是一国或地区乃至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贸易发展潜力是衡量国家或地区间贸易发展前景的重要概念,经济学家通过引力模型来分析和预测双边或多边贸易发展规模,分析影响双边贸易发展的决定因素,引力模型已经成为分析贸易发展潜力的重要工具。Tinbergen(1962)[1]和Poyhonen( 1963)[2]将万有引力概念引入到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中,构建了用于分析两国或地区间贸易的“引力模型”。最简单的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认为两国或地区间的贸易量与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与双方的经济总量正相关,即两国间距离越远,双边贸易额就越低;两国的经济体量越大,贸易额越大。之后贸易引力模型得到不断扩展,人口变量、贸易协定、贸易限制、共同语言、边界等变量也被引入到模型之中。Nilsson(2000)和Egger(2002)将贸易引力模型估算出的双边贸易估计值称为“贸易潜力”(Trade Potential)[3]。这种方法具有含义明确,简单直观的优点。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以及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与其它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将引力模型应用于研究中国在双边和多边贸易中的潜力上。林玲等(2004)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的对外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潜力有限的结论[4];盛斌等(2004)运用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了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流量的决定,对中国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认为中国出口在总体是“贸易过度”[5];周念利(2010)通过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测算了中国的贸易出口潜力[6];郝景芳等(2012)对近10年的引力模型的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运用最新的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的对外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7];金缀桥等(2015)通过贸易结合度和互补性指数分析了中韩之间的贸易现状,并通过引力模型实证的分析了中韩之间的贸易潜力[8];王亮等(2016)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贸易紧密度和互补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潜力和影响因素[9]。部分学者对中国与欧盟之间贸易进行了分析,燕春蓉等(2010)通过贸易强度指数和出口相似性指数对1999~2006年间中国与欧盟新老成员的贸易状况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与欧盟新成员的贸易潜力大于老成员国[10]。也有学者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尹翔硕等(2011)分析了和中国已经签署和正在谈判的FTA国家或地区间的双边贸易密集度、距离因素及贸易互补性[11]。

二、中国与欧盟间的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与欧盟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在经贸领域,欧盟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一直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国。

(一)中国与欧盟间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

中国与欧盟作为当今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双边贸易总量保持较高水平。2015年欧盟的GDP合计达到16.2万亿美元,即使扣除掉刚刚“脱欧”的英国,其GDP规模仍然达到13.38万亿美元①;2015年中国GDP达到10.86万亿美元,人均GDP为7 922美元②。2015年中欧之间贸易总额达到5 659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2 093亿美元,出口3 566亿美元,中欧贸易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2.3%。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进口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占欧盟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4.8%(见表1)。

(二)中歐贸易的紧密程度

虽然从总量上来看,中欧之间的贸易体量较大,但这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现状,尤其是双边贸易的紧密度。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中欧双边的贸易紧密程度,以此判断中欧双边贸易的稳定程度。贸易紧密程度通常通过贸易结合度指数来度量,贸易结合度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TCDij=(Xij/Xi)/(Mj/Mw) (1)

TCDji=(Xji/Xj)/(Mi/Mw) (2)

上式中的TCDij和TCDji分别表示欧盟和中国在对方出口市场的重要程度;Xij、Xji分别表示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和欧盟对中国的出口额;Xi、Xj分别表示中国的出口总额和欧盟的出口总额;Mj、Mi分别表示欧盟的进口总额和中国的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的进口总额。如果TCDij与TCDji均大于1,则表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较为紧密,两国互为重要的出口市场(见表2)。

从表2中的结果可以看出,TCDij的结果都是大于1的,表明欧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但TCDij的值在递减,由2010年的1.51减少到2014年的1.29,说明欧盟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重要程度呈现下降的态势,在中国出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在减少。TCEji的数值都是小于1的,说明中国并非欧盟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并且也呈现下降的趋势,由2010年的0.91下降到2014年的0.87,说明中国在欧盟的整个贸易体系中的重要性呈现下降的趋势。

上面是从欧盟作为整体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分析欧盟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紧密程度。但欧盟是由28个独立的成员国所组成的,它们又各自相互独立,有自己的贸易体系和贸易利益。因此,有必要分析欧盟各成员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紧密度。根据公式(1)、(2),可以计算出欧盟各成员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结合度指数(见表3)。

TCDij、TCDji分别表示欧盟各成员国和中国在各自的出口市场中的重要性。从表3中的贸易结合度指数结果来看,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紧密度均低于1(除了塞浦路斯、马耳他和荷兰)。说明中国和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紧密程度较低,双边在各自的出口中并非是最重要的出口市场。

(三)中国与欧盟间的贸易互补性

从中欧之间的贸易总量以及中欧之间的贸易紧密度来看,中欧之间的贸易总量保持了稳定的增长,但双边的贸易紧密程度相对较低。这种经贸关系能否持续下去,以及中欧之间能否进一步向前发展,还要考察中欧双方的贸易互补性。双方贸易的互补程度越高,双方经贸关系才能走得更远、才能更稳固。双边贸易互补程度通常是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Trade Complementarities Index,TCI)来进行度量的。当一方的主要出口品与另一方的主要进口品相吻合时,说明双边的互补性较大。一般认为该指数大于1时,表明双边贸易的互补性较强。贸易互补性指数又可以分为单类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和综合互补性指数两类。

单类产品贸易互补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TCI■■=RCA■■·RCA■■ (3)

式(3)中,RCA■■表示双边贸易中i国在商品k上的比较优势,RCA■■表示j国在商品k上的比较劣势。两者的计算公式如下:

RCA■■=(X■■/Xi)(X■■/Xw)(4)

RCA■■=(M■■/Mj)(M■■/Mw) (5)

其中,X■■、Xi分别表示国家i在商品k的出口贸易额和所有出口商品的贸易总额;X■■、Xw分别表示世界上商品k的出口额和世界所有商品总的出口额;M■■、Mj分别表示国家j在商品k上的进口额和所有商品的总进口额;M■■、Mw分别表示世界在商品k上的进口额和世界总进口额(见表4、表5)。

从上面关于单类产品贸易互补指数的计算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双方在互补性上存在产品差异。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互补性指数,SITC6、7、8三类商品的数值是大于1的,这说明在这三类商品上,存在贸易互补,其中尤以SITC8类产品最为明显,此三类商品均是工业制成品。以欧盟为出口方计算的结果中,SITC2、5、7、9四类商品的TCI值是大于1的,这说明在这四类商品上,存在贸易互补。这说明在双方的贸易中,中国方面在SITC6、7、8等三类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欧盟方则在SITC2、5、7、9等四类商品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第二,在双方贸易的各类商品中,SITC7商品计算的互补性指数都是大于1的,说明在双边贸易中,SITC7商品是双方贸易中互补性最强的商品类别。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以机械和运输设备为主的SITC7类商品也将是中国与欧盟之间未来主要的贸易商品。

在多行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计算综合互补性指数来计算双边整体的贸易互补情况(见表6),計算公式如下:

TCIij=ΣCkij·Xkw/Xw (6)

在对中国与欧盟间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到,近年来,无论是代表中国出口与欧盟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TCIij),还是代表欧盟出口与中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TCIji)均是小于1的,说明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不强。其中,代表中国出口与欧盟进口的贸易互补指数(TCIij)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竞争性较强,互补性较低,这不利于双边贸易的进一步稳定发展。

三、中欧之间的贸易潜力分析

通过对中国与欧盟间贸易现状的分析,发现虽然中欧之间的贸易总量体量较大,但双边贸易紧密程度呈现递减的趋势,中欧之间双边贸易互补性也不强。为了更好地度量中欧之间的贸易发展前景,下面将引用贸易引力模型进一步对中国与欧盟间的贸易发展潜力进行分析。

(一)贸易引力模型

早期用来预测国家或地区间贸易潜力的引力模型,由以下的方程式表示[12]:

Tij=A·Yi·Yj/Dij (7)

(7)式中,A为常量,Tij是两国间的进出口贸易额,Yi是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Yj是j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ij是两国间的空间距离。该式表明两国间的贸易规模与两国间的GDP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随着研究的不断扩展,更多的变量被纳入了引力模型,为了便于表示,引力模型被引申为更为一般的形式:

Tij=F(Xij,u) (8)

(8)式中,Tij是两国间所能达到的最大贸易量;Xij是影响两国间贸易发展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包括地理距离、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贸易协定、边界等,即贸易潜力是影响贸易发展各因素的函数。

(二)模型的设定

本文在充分借鉴引力模型文献的基础上,考虑将以下变量纳入模型:空间距离,两国间的空间距离对贸易有负的影响,经典文献的估计是两国间距离每增加1%,则两国间的贸易量要降低0.7%~1%[12];人均GDP,人均GDP反映了各自的购买力,购买力越强,双边贸易潜力就越大;人口,人口数量反映了一国的市场规模,是影响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同时还引入了虚拟变量:第一,是考虑金融危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本文分析的周期是1999~2014年,因此必须考虑到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因此引入代表金融危机发生的虚拟变量。第二,考虑地理位置对贸易的影响,中欧之间相隔万里,运输成本对双边贸易具有重要的影响,沿海国家由于便利的海运交通条件,其物流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且中欧之间也以海运运输为主④,因此将是否是沿海国家作为虚拟变量纳入引力模型。因此,本文设置如下的贸易引力模型:

lnTijt=β0+β1lnpcGDPit+β2lnpcGDPjt+β3lnPOPit+

β4lnPOPjt+β5lnDISij+β6COA+β7CR+μij (9)

式(9)回归方程中的变量含义、预期符号、理论说明及资料来源见表7。

(三)实证分析及结果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混合模型回归分析,同时在考虑保持有效数据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较长的时间跨度,最终以1999~2014 年中国与欧盟28个成员国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⑤,因此研究样本总量达到448个。在通过Eviews 6软件进行的单位根检验显示各变量均满足一阶差分平稳,说明样本数据满足平稳性的要求。面板数据混合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

根据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的结果,贸易引力模型可以表示为如下形式:

lnTijt=-374.534+0.36lnpcGDPit+

1.086lnpcGDPjt+17.903lnPOPit+0.841lnPOPjt-

0.717lnDISij+0.067COA-0.305CR (10)

從上面的引力模型以及面板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模型各变量的系数均与预期的符号相符。无论是模型1、还是模型2、3,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与预期相同,且变量的显著水平较高,尤其是进口国的人均GDP、双方的人口数量。

第二,欧盟的人均GDP系数在各模型的回归分析中均超过1,说明欧盟人均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双边贸易增长将超过1%,对中欧之间的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双边人口数量均对贸易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尤其是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对中欧间的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第四,空间距离对贸易产生阻碍作用。随着距离增加1%,双边贸易将减少0.7%左右,这也与经典文献的论证保持一致。

第五,虚拟变量的符号也与预期的相一致。其中,地理位置对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的解释是欧盟的一体化程度较高,内部交通运输体系较为完善,非沿海国家与沿海国家在贸易便利上并无太大的差异;金融危机对双边贸易造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第六,中国的人均GDP对双边贸易虽有正的影响,但不显著。这与中国与欧盟间的贸易流量的不平衡相吻合,欧盟在与中国的贸易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2015年贸易逆差达到1 470亿美元。欧盟出口中国市场的贸易额并没有随中国人均GDP保持同比例的增长。

(四)贸易潜力估算

贸易引力模型除了能用来分析影响贸易发展的因素外,还能用来估算双边贸易的潜力。通过双边贸易的实际值与引力模型的估算值进行比较,判断贸易发展的潜力。当两者比值小于1时,表明双边贸易处于“贸易不足”的状态,说明双边贸易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值越小,贸易提升的空间越大;两者比值大于1,说明双方贸易处于“贸易过度”的状态。

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实际贸易额与理论贸易额的比值基本都在1左右,均值在0.99,说明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实际贸易量趋近于潜在贸易量(具体见表9),双边贸易趋于“饱和”,但也还处在贸易潜力的“潜力开拓型”阶段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估算的贸易潜力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得出的,它会随着贸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中国与欧盟间的贸易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贸易总量不断扩大,但中欧贸易流量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欧盟方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逆差,这不利于中欧双边贸易的长远发展。

第二,中欧之间的贸易紧密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从中国出口的角度看,贸易紧密度较大,但呈下降的趋势;但从欧盟出口的角度看,贸易紧密度较低,并且也呈下降的趋势。同时在对中欧贸易互补性的分析中发现,中欧之间的贸易互补程度较低,这些都不利于中欧之间贸易的长远发展。

第三,贸易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显示,双边总人口数、欧盟方人均GDP等对双边贸易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空间距离和金融危机对双边贸易具有抑制的作用。中国居民人均GDP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中欧贸易的增长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增长不成比例。

第四,对中国与欧盟间贸易潜力的分析发现,在现有的条件下,中国与欧盟间的贸易趋于“饱和”状态,双边贸易潜力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有限。

(二)主要建议

在当前欧盟内部矛盾突出,英国“脱欧”的背景下,拓展中欧之间更深层次的经贸关系对双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围绕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中欧之间矛盾有所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着眼于中欧经贸关系的长远发展,根据以上的分析和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猜你喜欢
紧密度引力模型互补性
利用高通量表型平台分析紫叶紫菜薹新组合19-520的表型特征
影响中国创意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因素研究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换热器高等级管头紧密度的胀接压力分析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对象的选择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及其“情境”培育
小句关系的多元解释与研究方法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