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探微

2016-05-24 21:40谭雨路
课外语文·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中语文

谭雨路

【摘要】诗歌审美性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它是在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审美世界中,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最终把文学教学的目的落到实处。审美性教学注重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拓情感的自由空间,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性教学;诗歌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审美性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观念和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美的追求成为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使教学行为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感悟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感受着美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具有识别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得以塑造。

一、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认识

诗歌教学,当然要符合诗词文体教学的要求,同时还要兼顾这一特殊文体的特殊美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审美教学,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即依据文体艺术的审美特征,对文体的构成规律、艺术营造系统进行分析、鉴别和赏析,使受教育者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意象”把握,接受语文课文中的审美意识,进而加强审美心理的建构。

(一)提高认识,赋予诗歌教学以理性的灵光

目前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与学生的爱好有关,但主要是教师的认识问题。高考要求教学直面应试,只要有考试,应试就必然存在,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们大多认为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即算完成教学任务,故将其教学目标定位于识记的层面上,顶多也只是表层理解。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这种对中学诗歌教学功能的认识当然是片面的,因为只着眼于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略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必然影响到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结果必然乏味低效。针对这种现状,一线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现代诗歌教育的价值,从而赋予现代诗歌教学全新的理性认识。

(二)积极探索,重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程度

传统的诗歌教学解析方法,我们应当辩证地对其进行取舍,针对方法中有利于引导學生掌握诗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诗歌鉴赏能力的方面,我们应加以发扬,而对于生硬地拆解诗歌,将艺术简单肢解的教学行为,是该及时摒弃的。都说教学备课时,既要备书本,还要备学生,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者本身解读文学作品时,就要同时考虑到课堂上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和可能的表现状态,不可忽视的是针对诗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还应当符合学生的成长现状和心理能力。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能力,在接受能力上也有着千差万别。备课备文本时要求备学生,就是要求能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合拍地运行,以求取得最佳效果。

(三)敢于创新,追求全新的诗歌教学视角

无数的一线语文教学者在诗歌教学上,的确摸索出了许多方法,也不乏标新立异、技高一筹者,无论怎样的教学方法,目的追求上能将诗歌教学要求的知识落实到学生的能力培养上,都值得推崇。能创新是绝佳,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可一概否定。如像诵读环节就必不可少,谁能说《再别康桥》《雨巷》朗诵起来不能让人倾倒呢?毕竟是传诵几代人的名篇,在几乎所有的诗歌朗诵比赛中,是必不可少的篇目。而难就难在,有没有更好的朗诵教学方法打开新的视角,从而让学生与诗歌的距离拉得更近些。

二、诗歌教学的课堂操练

(一)拓宽诗歌审美的视界

在诗歌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审美视界,就是交给学生一双在诗歌世界中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发现和细细地品味诗歌文本的美,感受诗歌中情感的审美性表达,感受诗歌中意境的艺术性创设,感受诗歌语言独特的内蕴美。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初看平淡无奇,细细品味,方悟其意境深远。“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见”者是无意所见,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和一种令人神往的清闲、洒脱、无我之境。此外,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浮”字,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度”字,杜甫“随风潜入夜”的“潜”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二字都值得我们“推敲”,都可从中感知寓动于静,以有声衬无声等诗之意境。因此,诗歌中审美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都是诗歌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

(二)注重审美心理的引导

诗歌审美性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审美情感心理的发展规律。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往往是对形象和意境审美更容易领悟。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诗歌作品形象和意境美的审美体验。

如指导学生朗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三四节时,就要学生通过其心理变化想象出杜甫在诗中所展现的不是个人面临大自然如此严重的威胁,而是从自己的困苦联系到人民的痛苦,渴望早日结束这深重的灾难。这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广大人民,只要能尽快解决所有人的困难,自己茅屋独破死亦足。只有让学生在心理展开这种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想象,才能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所抒发的那种置自身于度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胸襟,才能体会到诗人对“安史之乱”的痛恨和对国家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因此,实际教学中利用学生这一心理规律以更好调动学生的审美心理,加强教学效果。这一教学实例,就是运用了学生心理特点,运用学生的擅长形象思维的特点来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

诗歌作品本身也是有情境的,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诗歌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情境对教学效果的作用,恰当地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新课程诗歌教学目标的实现。诗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诗歌文本的意境,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通过语言描绘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练习也应渗透着情境,让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去完成,引导学生体验到诗歌的情景之美。

如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把地点、景物、意象排列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四)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进入诗歌文本意境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恰当地引导学生诵读是必要的教学手段。诵读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进入诗歌文本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感情深挚的语言,意境深远的作品,不读无从悟出其中的审美属性。

如《念奴娇》(苏轼)所表达的怀古的缅怀激越之情,《石头城》(刘禹锡)作者对历史沧桑感慨的形象化表达,《秋思》(马致远)则借助一组意象来表达漂泊游子的羁旅之愁,不读是难以真切地感受得出其中的审美意味的。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诗歌审美性教学,只有在认知教学的同时,注重和加强审美教学,才能体现诗歌教学的本质特性,使学生体验到诗歌的美,在诗歌阅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达到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高度,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诗歌教学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存法.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论[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7(6).

[2]崔杰.浅谈诗歌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4).

[3]李彦琼.提高诗歌鉴赏能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5).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古诗鉴赏“四步曲”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