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

2016-05-24 07:36秦夏冰何明武何鹏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内固定

秦夏冰,何明武,何鹏

(1.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骨科,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江苏 南京210008)



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

秦夏冰1,何明武1,何鹏2*

(1.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骨科,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湖北 十堰442000;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江苏 南京210008)

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2年1月到2014年8月收治的21 例分型为MasonⅡ、Ⅲ型的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其中男11 例,女10 例;年龄12~26 岁,平均16 岁。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可吸收棒内固定骨折块,术后患肢前臂中立位,屈肘90°位石膏托固定3周,石膏拆除后行患肢功能锻炼,术后复查肘关节X线了解复位情况并采用Broberg和Morrey评分评估功能情况。结果21 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个月。按Broberg和Morrey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3 例,良6 例,一般2 例,优良率90.48%。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操作简单、损伤小,固定牢固,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桡骨小头骨折;可吸收棒;内固定

桡骨小头骨折为临床上常见肘关节损伤,约占全部肘关节创伤的11%[1]。对于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桡骨小头切除术,该手术破坏了肘关节最初的解剖结构,使其失去稳定性,并存在诸多并发症,已逐渐被淘汰。目前临床上多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但多数内固定物如钢板、螺钉则具有二次取出、费用增加、创伤大等缺点,因而可吸收棒则逐渐被临床医生所采纳。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对21 例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笔者所在太和医院收治的21 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其中男11 例,女10 例;年龄范围在12~26 岁,平均16 岁。按Mason分型,Ⅱ型8 例,Ⅲ型13 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骨折且不伴有神经损伤。所有的患者均为伤后1周内行手术治疗。

1.2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患者肘关节屈曲90°,放置胸前,上臂上气囊止血带,采用肘关节后外侧入路,前臂旋前,避免损伤桡神经深支,在肘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显露,切开关节囊,显露桡骨头及骨折块。清理骨折端,撬拨复位后先用1.0 mm或者1.5 mm克氏针固定,再选择配套工具依次钻孔、测深,选择合适直径可吸收棒1~2 枚,推入器推入骨折端,交叉固定骨折块,使其与关节面相平或者低于关节面,剪除多余可吸收棒并磨平。旋转前臂并屈伸肘关节,检查上尺桡关节及肱桡关节稳定性。冲洗伤口后,可吸收缝线修复关节囊及桡侧副韧带复合体,放置引流,前臂中立位,长臂石膏屈肘90°固定。

1.3术后处理所有病例术后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d。术后第2天检查桡神经有无损伤,复查肘关节X线了解骨折复位情况。口服非甾体消炎镇痛药物3周预防损伤性骨化。指导患者行患肢功能锻炼,2周行前臂旋转及肘关节被动屈伸锻炼,术后3周拆除石膏行肘关节主动屈伸锻炼。

2结果

2.1随访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个月。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骨折移位、桡神经深支损伤、特异性炎症、关节不稳、疼痛和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肘关节功能按照Broberg and Morrey评分[2]:优13 例,良6 例,可2 例,总体优良率为90.48%。

2.2典型病例24 岁男性患者,主诉因外伤致肘关节疼痛半天入院,入院后诊断为Mason Ⅱ型桡骨小头骨折,行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术。术后恢复良好,术后3个月拆除石膏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基本正常。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3。

图1 Mason Ⅱ型桡骨小头骨折术前CT

图2 术后第2天石膏固定时复查X线片

图3术后3个月拆除石膏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

3讨论

肘关节的稳定性包括静力稳定性和动力稳定性。静力稳定性即为肘关节的稳定环,由4个柱组成:内侧柱、外侧柱、前柱和后柱。桡骨小头参与外侧柱组成,是维持肘关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如部分破坏肘关节稳定性即下降[3]。从解剖学和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完整的桡骨小头能更好地维持肘关节的稳定性并完成其功能。传统观念认为对于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应采用桡骨小头切除术,这样破坏了肘关节外侧柱,影响肘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保留桡骨小头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桡骨小头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要求尽可能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通常使用微型钢板、金属螺钉及克氏针固定。微型加压钢板、螺钉虽然可以牢固固定,但是手术暴露创伤大,并且金属内固定不能埋入骨质内,易导致关节面毛糙不光滑,影响关节活动,可致关节僵硬及损伤性骨化。克氏针固定不牢固、易松动,术后辅助石膏外固定时间较长,不能早期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易导致骨折不愈合和功能障碍。以上内固定物均需2次手术取出,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自从可吸收材料开始应用于骨折内固定以来,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材料改进,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5]。

可吸收棒为高分子聚合物,组织相容性好,其最终代谢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毒性、无抗原性及致癌性。植入体内后可产生纵向收缩、径向膨胀作用,并具有一定弯曲和拉伸强度,使骨折端更稳定。早期可促进膜内成骨及软骨下骨形成,植入人体内25周后强度逐渐下降到松质骨水平,应力逐渐转移至骨组织,利于骨折部位的骨重建,可有效避免金属固定物的应力遮挡作用和局限性骨质疏松的形成[6]。可吸收棒棒尾可埋入骨质内,使其与骨平面相平或者略低,不影响关节活动,降低了创伤性关节炎及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概率。可吸收棒亦不影响影像学的检查,逐渐被人体吸收,无需二次取出内固定,降低了患者心理、生理及经济负担。对于青少年骨折波及骨骺,使用可吸收棒固定可减少对骨骺的刺激,减少对骨骼发育的影响[7]。

另外,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选用合适型号可吸收棒,不要求多根交叉固定。专用器械植入,植入前冲洗干净,减少阻力,避免骨折块移位。尽量将棒尾埋入骨质内,避免过长导致活动后疼痛。可吸收棒强度不及金属,术后早期应行石膏固定,避免旋转移位。对于可吸收材料的局部炎症反应、钉道溶解等反应,可能因本组病例少,尚未出现,缺乏处理经验。至于其是否对于儿童骨骺刺激以及骨骼发育产生影响,还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综上所述,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固定牢固、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等优点,且术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顾龙殿,顾利华,许大峰,等.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3):253-254.1

[2]MorreyBF,AnKN,StormontTJ.Forcetransmissionthroughtheradialhead[J].JBoneJointSurg(Am),1988,70(2):250-256.1

[3]任翔,谢芳,汪丙昂,等.经肘后侧入路手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5):484-485.

[4]王晶,杨述华,杨操,等.桡骨头切除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头MasonⅢ、Ⅳ型骨折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11):880-882.1

[5]林伟文,赖茂松,熊浩,等.可吸收钉棒治疗儿童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5,17(7):632-634.1

[6]李晓东,王玉海,孙国锋,等.第三代可吸收棒治疗成年人MasonⅡ-Ⅳ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12):1072-1076.1

[7]向成浩,陈文革,蒋从斌,等.可吸收棒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5,12(5):27-30.

作者简介:秦夏冰(1988- ),男,医师,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骨科,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442000。

收稿日期:2015-08-26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5572(2016)04-0361-03

*本文通讯作者:何鹏

猜你喜欢
内固定
三踝骨折复位内固定顺序的选择比较
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疗效观察
跟骨骨折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分析
可膨胀髓内钉在肱骨干骨折中的疗效分析
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 Ⅲ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比较分析
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加长型PFNA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23例疗效观察
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比较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远期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