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管路法对降低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危险性的效果观察

2016-05-24 08:14冯敏玲黄桂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感染

冯敏玲 黄桂芳

528200 佛山市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医院血透室



密闭式管路法对降低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危险性的效果观察

冯敏玲黄桂芳

528200佛山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医院血透室

摘要目的:探讨密闭式管路法对降低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危险性的效果。方法:将80例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操作方法,观察组采用密闭式管路法进行透析。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率、透析前后血清CR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导管周围皮肤感染率、患者透析后血清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操作法相比,密闭式管路法对降低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危险性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密闭式管路法;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感染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4.063

随着近年来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长时间血液透析患者的寿命不断延长,然而随着透析时间的逐渐延长,并发症发生率不断升高,尤其是并发感染,造成很多患者需要入住医院进行治疗[1]。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以及透析等方面的原因,极易并发感染,且感染的治疗难度也比一般患者要大,致死率非常高。有文献资料报道[2-3],感染是造成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二位病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因此,选择合适的透析方法对延长患者寿命以及降低感染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研究着重探讨了密闭式管路法对降低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发生率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10月80例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71.16±10.27)岁;平均透析时间(8.15±1.37)h/周;平均带管时间(73.38±13.49)d;血球蛋白(30.17±7.07)g/L;血红蛋白(83.37±12.11)g/L;血肌酐(966.56±61.71)μmol/L;三酰甘油(1.79±0.60)mmol/L;合并糖尿病1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70.29±9.89)岁;平均透析时间(8.15±1.37)h/周;平均带管时间(74.90±12.12)d;血球蛋白(28.59±6.38)g/L;血红蛋白(85.56±13.36)g/L;血肌酐(958.59±55.69)μmol/L;三酰甘油(1.81±0.59)mmol/L;合并糖尿病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导管连接方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每次治疗前先将导管动静脉接头处的纱布拿下来,然后将一次性的消毒治疗巾覆盖其上,佩戴一次性消过毒的手套,取下肝素帽。使用安尔碘将接头进行消毒,首先抽出导管中保留的封管液及部分残余血液约为5 ml并将其弃去,连接血透管路抗凝剂注入之后开始透析治疗。每次血液透析结束之后,打开消毒治疗巾,戴一次性的无菌手套,取下血液透析管路,再次消毒动静脉接头处,首先使用20 ml生理盐水将管腔之中的血液冲洗干净,再使用封管液封管,再更换一次性无菌肝素帽,肝素帽外部覆盖无菌纱布。

1.2.2封管方法对照组使用肝素钠溶液进行封管(肝素钠的浓度为50 mg/ml)。观察组应用肝素钠加头孢唑啉的混合溶液(45 mg/ml肝素钠+10.0 mg/ml的头孢唑啉)。两组封管容积静脉端为1.2 ml,动脉端为1.1 ml。两组患者每次封管首先使用20 ml生理盐水将导管内的残血冲洗干净。每次透析之前对导管周围组织是否存在红、肿、热、痛或者脓性分泌物进行密切地观察,并对是否存在局部性感染,随访透析过程中是否出现畏寒、发热以及寒战等症状,并对患者的体温改变情况进行监测。如果体温在38 ℃以上,白细胞水平显著上升,及时做外周血及导管血培养,判定是否存在导管相关感染(CRI)。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率、透析前后血清CRP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CRI的临床诊断标准[4]:(1)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发生畏寒、发热以及寒战等病症,无法使用其他原因加以解释。(2)导管出口部位2.0 cm范围内出现红、肿、热、痛或者脓性分泌物或者分泌物培养呈阳性。(3)留置导管局部皮肤红、肿及脓性分泌物。上述3点只要具备1点就可以诊断。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率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率比较 例(%)

2.2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清CRP水平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清CRP水平比较±s)

注: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清CRP水平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医学透析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老年肾功能衰竭患者通过血液透析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尽可能恢复其正常生活状态[5]。由于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免疫功能一般比年轻患者要差,因此极易并发感染,而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同时也是血液透析患者病死的一种重要原因。临床实践表明,静滴抗生素治疗,虽然血浆中抗生素的水平较高,然而导管腔中的抗生素水平几乎为0,从而使得管腔内细菌大量繁殖,细菌及毒素能够通过定期地血液透析,经体外循环大量进入到患者的机体之中,导致透析过程中出现寒颤、发热以及严重的感染。

与传统的操作方法相比,密闭式管路法能够显著地降低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危险性[6]:(1)预冲管路的时候,应用无菌废液袋使得管路形成一个密闭式预冲系统;原管路末端套子与管路连接为非密闭性,所以说传统操作方法管路末端与空气存在接触的机会。(2)回血开始,无需将导管动脉端与动脉管路相分离,从而形成密闭式回血。(3)肝素封管时,传统操作方法导管动静脉端端口需要暴露3次,经改良的操作方法动静脉端端口暴露2次。上述环节均利于减少导管动静脉端端口暴露在空气中的频率以及时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空气中各种微生物对其产生的污染。表1显示,观察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及导管周围皮肤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由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透析后血清CRP水平均小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均表明密闭式管路法对降低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危险性有明确的帮助作用。密闭式管路法操作更安全、更简便。这是因为:(1)预冲管路时使用废液袋,省去了传统操作方法中盛水桶和篮子的浸泡消毒、冲洗、晾干等工作量。(2)密闭式回血避免了传统回血前因需要分离导管动脉端与动脉管路而进行的停泵操作,减少了透析器凝血机会,尤其适用于高凝患者。综上所述,与传统操作法相比,密闭式管路法对降低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危险性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廖益萍,宋于康.林可霉素联合肝素钠封管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药房,2013,24(10):927-929.

[2]窦海川,崔明姫,王月红,等.抗生素封管与单纯肝素封管预防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效果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4):1717-1718.

[3]金鑫,翟新法.抗生素封管预防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J].新疆医学,2014,44(11):56-59.

[4]赵晋媛,徐贵华,袁利.抗生素封管预防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4(7):1083-1085.

[5]Parienti J J,du Cheyron D,Timsit JF,et al.Meta-analysis of subclavian insertion and nontunnel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 risk reduction in critically ill adults[J].Crit Care Med,2012,40(5):1627-1634.

[6]王丽明,马玉英,马燮峰,等.密闭式管路法降低留置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危险性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7B):25-26.

(本文编辑崔兰英)

(收稿日期:2015-03-11)

基金项目: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课题(201308164)

冯敏玲:女,本科,主管护师

猜你喜欢
维持性血液透析感染
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影响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协同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管理作用
辛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hs-CRP、IL-6和ADPN水平的影响
全程护理模式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伸到居家护理的应用研究
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
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