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润英
[摘 要]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诗歌的教学还是现代文的教学,亦或是作文教学,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朗读在语文课堂中所占的比重却普遍愈来愈少,甚至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和应付考试,在语文教学时直接跳过朗读这一重要步骤,殊不知这样是一种适得其反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其中诸多内容的教学都可以利用朗读来进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来达到给学生缔造一个优美语文世界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朗读;古诗词;现代文;作文教学
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朗读是心灵深处的放歌,它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是一种提升语文学习驱动力的手段。从古代的京师学堂或乡野私塾到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朗读从未退出过语文教学的舞台。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从这句话当中就可以看出朗读对于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名家作品的学习还是对学生自身的练笔,都要通过朗读来进行。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联想,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刻感悟。
一、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诗歌具有节奏明快、韵律铿锵、句式整齐以及高度凝练的特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想要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诗的意象,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美,朗读便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朗读能够让学生在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与诗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入到诗人通过诗歌所营造出的世界中去。在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教师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规范初读,读准节拍。在初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认识按节拍读诗的概念,比如说在读四言诗的时候就告诉学生一般可以按“二二”拍的节奏来读。如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五言诗一般按“二一二”或“二二一”拍的节奏来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七言诗一般则按“二二三”拍的节奏来读,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这种认真初读、读准节拍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快速地把握好一首诗的基本节奏,也为之后更深入的朗读做准备。
二是细致再读,揣摩语气。这个过程是在学生初读读准节拍后进行的,也是更深层次的诗歌朗读教学必经的一步。在朗读教学的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通过对诗人的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品内容的了解,来揣摩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的朗读,首先要了解陶渊明这个人。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的后代,只不过到了他这一代,其家族已经衰落,他本人也断断续续做过一阵官,但最终由于其性格与当时东晋黑暗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最终还是归隐田园,而这首诗就是他归隐之初的酒后即兴之作。诗的内容是写其归隐田园时的悠然自得的生活,因为悠然自得,所以可以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来发现“心远地自偏”的哲理。学生因此可以通过这些来定下朗读这首诗应有的语气是宜慢不宜快,从中读出“悠然见南山”的自在之感来。
三是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在九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当中一共有四首诗。因此,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初读读准节拍,以及再读揣摩合适的语气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的意象,以此来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对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在反复初读读准节拍以及再读揣摩合适的语气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重点诗句的把握。当读到“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这广大的土地”时,学生认为“抚摸”统领了后面的内容,从诗的第三行起都是写作者摸索地图时的感受,所以“抚摸”要读得意味深长。诗的前面是写被日军侵占的沦陷区,表达出诗人满腔的悲愤愁苦,所以要读出那种炽热的痛苦和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试读,当学生把握得很好的时候,再点名让学生站起来朗读展示。在这样的朗读氛围中,学生内心浑厚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为进一步分析品悟诗的内涵奠定了基础。
二、朗读在现代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朗读在教材课文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悟、学生情操陶冶过程中的作用。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接受优秀作品的熏陶。
比如在散文教学方面的朗读,教师可以针对散文的不同类型来进行具体的朗读教学。写景抒情的散文,一般语言优美、含蓄隽永、情文并茂,所以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注意提醒学生放慢朗读的节奏,要用心感悟景物描写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课文还节选了很多小说以及戏剧,而这些题材的文章,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有特点,因此,在分角色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根据不同人的身份、思想、个性来进行朗读。尤其是当一篇文章中对话占有很大篇幅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揣摩人物,并进入人物角色当中去朗读,体会个性化的语言。因为任何人物都是不同的,他们或因为自身的经历,或受其所在的特殊环境影响,思想和感情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在小说的分角色朗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了解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的基础上,仔细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有感情地进行分角色朗读。教师要提醒学生朗读其所扮演的人物说话时,语气要符合人物的地位、身份和性格等,要通过朗读增强人物的表现力,使人物性格凸显,使文本分析由浅入深,这样,文章主旨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朗读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应用
作文向来就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但它在语文成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来突破这一难题,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难点。实际上,教师也可以通过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是早读。教师要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读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写的一些被教师或同学认可的句段篇章,或者是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有些学生难于启齿,怕读自己写的作文被别人听到而不好意思,或者因为胆小害羞不善于在众人面前单独读。而早读课自由读这种方式可以减轻学生的羞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很多好句子学生自然就记住了,写作文时就会妙语连珠。
其次是作文课上,教师同样可以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让学生来读。好作文关键在于用“我手写我心”,有真意,抒真情。然而有些学生在作文中东拼西凑、生搬硬套,没有真情实感,胡编滥造的情况屡见不鲜,考试时作文得分整体不理想。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写随笔及周记的方式让学生练笔,在作文讲评课上表扬那些写得好的、充满真情实感的练笔,并在班上朗读。一开始是教师读,到后面是学生自己朗读。由于是自己的文章,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很有感染力,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渐渐的学生对写随笔的兴趣提高了很多,都盼望着能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随笔,整个班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最后是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在每节课上课后可以空出两到三分钟时间来,轮流让一到两位学生上台或读或背一些自己认为好的句段篇章,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台上同学所读内容的优缺点。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因此每个学生对身边事物观察角度都会不一样,其所选择的内容也必然不尽相同。最终每个学生所听到的都会是不同于自己角度所选的,这样就能达到丰富学生的作文选材和拓宽其写作的思维空间的目的,使学生在写作上有材可选、有事可写、有情可表。
从古人所推崇的诵读到现如今所提倡的朗读,都足以说明朗读在语言的学习、积累、运用方面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精于范读、善于导读,要通过朗读将学生带入作品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琅琅的书声里寻找体悟文本的情感,在朗读中提高语言文字能力。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