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卓逸
[摘 要] 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早在中华文化的源头《周易》中就有诸多论述,后经先秦诸子、汉唐宋明乃至近代贤哲的阐发与肯定,其外延日趋深广,内涵不断丰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千百年来,诚信文化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被视为社会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影响着中华儿女精神品格的锻造,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今社会,弘扬诚信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化;诚信;演变;价值
“诚信”一词,古时原为两个单音节词“诚”和“信”。“信”与“仁、义、礼、智”并称为“五常”,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信”的本义是指人说话要诚实可信,许慎《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1](P52) “信”的含义包括诚实、言行一致,以及信用、信誉、信任等内涵。“信”与“诚”虽为两个单音节词,然二者可以互训,本义相通。《说文解字》:“诚,信也,从言成声。”[1](P52)随着语言的发展,后来“信”与“诚”组成了一个双音节词“诚信”,其核心思想是“诚实守信”,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真诚信实、践诺守信、恪尽职守。“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自古就受到先民的重视。千百年来,诚信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被视为社会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且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道德意识,成为中国人立身兴邦之本。
一、《周易》说“诚信”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标准,在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周易》中就有过较为全面的阐述。
《周易》六十四卦中设有“中孚”卦,《杂卦》云:“中孚,信也”,[2](P211)孔颖达注疏:“信发于中谓之中孚”,是阐述诚信的专卦;“孚”字在《易经》中凡四十余见,一般均作“心怀诚信”解[3] (P496)。《观》卦卦辞:“盥而不荐,有孚颙若。”[2](159)说的是祭祀神灵要心诚。《比》卦初六云:“有孚比之,无咎。”[2](P149)交朋友要讲诚信。《小畜》卦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2](P150)诚信既可富己又可富人。《家人》卦上九:“有孚威如,终吉。”[2](P173)治家不可缺少诚信与威严。《睽》卦九四:“交孚,厉无咎。”[2](P173)互相讲诚信即可转危为安。《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2](P150)诚信可以免灾。《随》卦九五:“孚于嘉,吉。”
[2](P157)诚信可获嘉美之吉。凡此等等,充分反映了《周易》的诚信观。
诚信,是《周易》的重要人文观之一。《中孚》九五爻辞:“有孚挛如,无咎”,[2](P192)说明如果人有诚信,并且连续不断地讲求诚信,就没有灾祸。诚信在《周易》的义理中既是做人的底线,又是做人的极高境界,它可分为递进的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行险而不失其信”,[2](P166)这是做人的最底线,人可以行险,可以稍稍偏离人的轨道,但是不能失去诚信。第二个层次为“有其信者必行之”,[2](P210)做人必须遵守诺言,讲求信用,有诺必践。第三个层次为“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2](P211)将诚信作为“进德”、“修业”的基础,赋予诚信以崇高的道德意义。第四个层次,即诚信的最高层次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在默然中成就一切,不用言语而致诚信,使之依存于德行之中,这里已把诚信与道德融一体。[2](P200)
二、诸子论“诚信”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思想大变革时期,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尽管诸子百家观点各异,但在“信”的看法上基本是一致的。诸子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信”的重要性,都把它视作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同时,把“诚”看作“信”的基础,把“信”看作“诚”的表现,进而把是否“诚信”看作评价人、区分人的重要标准。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诚信”,把它作为自己教育学生的四个科目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4](P104)他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4](P61)在《论语》中他多次强调“主忠信”,他认为“诚信”是成就君子的必要条件。“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所以,他主张选拔举荐人才时,首先要把“诚信”作为条件之一。[4](P178)同时,孔子还认为,“诚信”乃为政三大法宝之一,子贡问政,他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4](P144)这里,孔子将取信于民看作政治最重要的前提,他甚至认为,如果实在要去掉两种的话,则宁可去掉前两者,而保留“信”。
儒家亚圣孟子也十分重视“诚信”,他特别强调其道德内涵。他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4](P393)。将自身拥有善称为“诚信”。孟子进而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思诚者,人之道也。”[4](P300)同时,孟子将人言为信、以言语取信于人上升到诚身明善,只有以诚待人,才能取信于人。荀子则认为诚信是君子修养心性的前提:“君子养心,莫善于诚。”[5](P46)心怀诚意,则万物不能侵害:“致诚则无它事矣!”[5](P46)反之,如果心无诚意,言而无信,则任凭你是天王老子也将寸步难行:“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5](P48) 所以,荀子认为,诚信是立身兴邦之根本:“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5](P48)
主张无为而治、逍遥物外的道家学派对“诚信”也有诸多论说。老子认为社会上诚信不足,所以才有不讲信用的:“信不足,有不信焉!”[6](P67)而轻易承诺别人的,就必然少有讲信用的:“轻诺必寡信。”[6](P243)庄子则认为:“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 [7](P454-455)
法家代表韩非子则强调诚信对于君主的重要性:“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8](P304)另一位法家人物商鞅则认为诚信是治国方略之一:“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9](P110)墨家代表墨子则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10](P10)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主张不同,观点各异,在诸多问题上流派之间相互攻讦,互相诘难,却在“诚信”这一问题上异口同声,观点一致,这也充分说明了古人对诚信的重视。
三、诚信文化的发展
秦汉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文化思想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西汉大儒董仲舒在孟子的“仁、义、礼、智”的基础上,加上“信”,将之称为“五常”,从此“信”成为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
唐代的魏征对“诚信”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曾上疏李世民,较为详细地阐发了他关于“诚信”的思想:“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父子君臣,不可斯须而废也。”[11](P2555)魏征奏疏的核心是认为诚信是维系国家生存的关键,他的思想对李世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世民不仅接受了魏征等思想家的诚信观,更重要的是,他能把诚信思想落实到治理国家的诸多方面,对初唐时期形成和谐诚信的人际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现在依然有借鉴意义。唐太宗李世民“以大信行于天下”的故事,曾被《资治通鉴》等历史文本记载。
宋明理学非常重视“诚信”的道德观念。周敦颐把“诚信”提到相当的高度加以阐述,他认为:“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12](P32)程颐、程颢则对“忠信”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赞美:“圣人言忠者多矣,人道只在忠信。……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13](P61)理学大家朱熹也说:“信则,言之实也。”他还强调:“人道惟在忠信,‘不诚无物。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原,更有甚底!一身都空了。”[14](P503)
近代社会,国家积贫积弱,多灾多难,传统文化遭到了诸多质疑甚至摒弃,但“诚信”依然受到很多思想家的肯定,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比如,资产阶级思想家陈天华,提出资产阶级在商业活动中要“诚实无欺,人人信得过”。孙中山赋予传统道德新的内涵,提出新的资产阶级道德规范“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谈到“信”,他说:“中国古时对于邻国和对于朋友,都是讲信的。依我看来,就信字一方面的道德,中国人实在比外国人好得多。”[15](P54)他的言语间,体现出对“诚信”的肯定与赞美。
“诚信”在当代则进一步赋予“信仰”的含义,这是“诚信”的最高层次。革命年代,无数先烈为了人民解放、国家独立、祖国富强的崇高信仰,而矢志不渝地奋斗献身,以“大信”谱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篇章。而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诚信”被作为市场的“通行证”和“基石”,没有诚信的市场绝对支撑不起繁荣的经济。
四、诚信文化的当代价值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华儿女精神品格的锻造,已融汇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之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当今社会,弘扬诚信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对于国家、政府而言,诚信是强国之基。放眼全局,真诚交往,诚信外交,就会得道多助,反之则会失道寡助,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当代国家领导人深得其中三昧。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并非把目光仅仅放在我们本国利益上,而是为了带动“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以实现共赢,因而受到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遍欢迎,也赢得了国际上的好评如潮。对于政府而言,则要真心实意地对待百姓,体恤民情,做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办实事。政府守信、公信,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否则,就会民怨载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城管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诚信之重要性,所以我国各级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建设“诚信政府”的“组合拳”,如浙江省率先推出的“四张清单一张网”等。随着“诚信政府”建设力度的加大,政府公信力在逐步提升,执政基础不断巩固。
对于行业、企业来说,诚信是兴业之根。只有真正树立消费者是上帝的观念,严把产品的质量关,做到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永葆企业行业长盛不衰。否则,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以次充好,假冒、坑蒙、欺诈无所不用,到头来害人害己,不仅断送了企业,而且还把自己送进了监狱。众所周知的“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等事件就是惨痛的教训。近年来,针对经济领域“失信”现象日趋严重的状况,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对失信企业通过黑名单、曝光台等措施予以了严惩。总体看,市场的信用“秩序”在逐步架构,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日益成为市场主体自觉。
对于个人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对国家忠诚,对别人真诚,有诺必践,言而有信,做到诚实做人,诚信办事,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受到人们的尊重,才堪委以大任。否则,信口雌黄,自欺欺人,瞒天过海,乃至恬不知耻,炫富炫官,招摇撞骗,必将受到人们的唾弃。前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就是一个极好的反面教材。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继承并弘扬中华诚信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政府取信于民,企业诚信经营,人人坚守诚信,就能扭转诚信缺失的社会颓势,建立一个诚信和谐的大同社会。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81.
[2]陈戍国.《四书五经》,长沙:岳麓书社,1991.
[3]李光地.《周易折中》,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4]朱熹.《四书集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5]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
[6]辛战军.《老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
[7]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8]张觉.《韩非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9]高亨.《商君书注译》,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孙贻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
[11]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周敦颐.《周子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3]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14]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孙中山.《三民主义》,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蓝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