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谭信娟
读经、太极与书法
——七一青城山学校的国学教育试验
本刊记者_谭信娟
从车窗向外望去,绵延的青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在缥缈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似几笔挥洒的泼墨落在天际。推开车门,一股幽幽的凉气迎面袭来,使人不自觉地裹了裹宽松的上衣。前方便是此行的目的地——都江堰市七一青城山学校。步入校园,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尽绿意的世界中,深浅不一的绿色植物,深秋时节依然绽放枝头的明艳小黄花,偶然传来的清脆鸟鸣声,使人情不自禁地深深呼吸,发出一声感慨:真是个适合读书的地方啊!
“19岁师范院校毕业参加工作,先在阿坝州呆了六年,然后调回都江堰。”校长莫茂林和我们聊起了他的教育生涯,“虽说辗转了好几个学校,但都是在乡村,一直在做农村教育,到现在已经35年了。”
19岁到54岁,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倾注在了农村教育上,可莫茂林一点儿也不后悔。“我喜欢农村,喜欢农民家长信任的眼光和朴实的情感,喜欢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许是想起小朋友们洋溢在脸上的真诚笑容,不知不觉中,他的脸上也浮现了微微笑意。
沉浸农村教育这么多年,总有些切身体会。莫茂林坦言,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还是不同的。从实际来看,农村学生中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数并不多,进入重点学校的则更少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分数在农村教育中不重要,分数仍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得以开拓,行为得以规范,素养得以提升,能力得以锻炼。相比试卷上的分数,这些东西更能给学生今后的生活带来养分。其实,普适性教育在农村更为重要。
“我是2012年调来这里的,学校地处青城山麓,既是道教的发祥地,又因‘青城天下幽’而闻名遐迩。”莫茂林思考着如何将地缘优势融入教学之中,“办学需要考虑地缘位置,青城山有着深厚的传统经典文化,如果能加以运用,将是个很好的事情。”
可是传统经典文化是个很大的概念,如何具体化并能有效地落实呢?这成了困扰莫茂林的一大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成都仪谦学堂借用学校下属的村小百色小学作为国学夏令营的活动场地。诵读国学经典、学习国学礼仪、打太极等活动给了莫校长启发,可不可以在学校开展类似活动呢?
校长莫茂林
七一青城山学校有180多位老师,2000多名学生。要得到这些老师和家长的一致理解和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说到这儿,莫茂林叹了口气,语气却随之轻快起来:“不过,学校下属的村小百色小学,学生有67人,教职工有12人,倒是可以尝试着在那个学校开展国学教育。”
百色小学的学生主要来源于青城后山的几个村子,山里的家长非常传统,希望孩子孝顺、淳朴、勤劳、有礼貌,国学也有这些方面的要求,这样就拉近了国学与家长的距离。而争取12名老师的理解和支持,与做本校180多名老师的工作相比,也容易许多。
取得家长和老师的理解之后,百色小学的国学教育试验阻力减轻不少。
沿着盘旋的山路前行,气温越来越低,有一种沁骨的寒意,拢了拢上衣,似乎有点润,算是感受到“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意境了。环顾四周,古朴的老树或直插云霄,或回环旋绕;山路的另一边是悬空的,云雾缭绕,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似乎来到了武侠世界中,有一种能腾空而起的错觉。途经五里路,来到青城后山,估摸着百色小学应该就在这儿附近了。向路边的大哥一打听,大哥热情地指出学校的方位:“就在那边了。”
2016年9月初,骆大国向文礼书院捐款。文礼书院大力倡导儿童读经教育,百色小学深受影响。2016年文礼书院向社会募款用于书院建筑。
百色小学坐落于青城山半山腰,苍山绿树环绕,倒是个幽静读书之地。校长骆大国是个略显拘谨的中年男子。对于我们的采访,他显得有些犹豫,直言其实也没做什么事。
从办公桌上轻轻拿起一本橘红色的书,骆大国用当地口音讲起了学校的国学经典诵读课:“孩子们用的就是这本教材,这是由台湾来的学者王财贵编著的《学庸论语》,是仪谦学堂捐助的。起初老师也是仪谦学堂那边派来的。”
合上翻开的书页,骆校长带领我们一行人来到了读经教室。这是一个专门打造的国学教育场地,教室的正前方挂有孔子画像,后方墙面上贴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头像图片。“正式上课前,孩子们统一向前方的孔夫子画像行拜礼,深鞠躬。礼成以后,老师再带领孩子诵读国学经典。老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几次下来,读顺以后,再开始背诵。”谈到读经,骆大国的话渐渐多了。“我们现在主要是以读和背为主,基本上不涉及意义讲解。不过以后可能会有些改变。比如根据孩子的掌握情况适当讲解一下意思。”他用手比划着,“另外,我们还打算采用吟哦的教学方式,读唱结合。”
说起孩子们在读经课上的表现,骆大国笑了,似乎想起了什么趣事儿。原来有些孩子读着读着,就如古人一般摇头晃脑起来,进入氛围之中了。
“家长对读经这件事呢,态度并不一样。”顿了顿,骆大国继续讲道:“孩子的父母辈和奶奶辈没有明确表态支持还是不支持。孩子的爷爷辈呢,则对此很有热情,十分支持。”为何会这样呢?原来孩子的父母辈基本上是三四十岁的一代人,小时候接受的是新式教育,对于读经呢,接触不多。而孩子的奶奶辈,基本上是七八十岁的老年妇女,那时山村女子受教育的机会不多,接触国学经典的机会也少。反而是孩子的爷爷辈,现今七八十岁的老年男子,当年有机会接受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所以认为孩子幼时读经很有益处。
“从期末成绩来看,不能说读经有多么大的作用,但孩子们的成绩的确稳中有升,语文学科尤其明显。”骆大国斟酌着用词,“每学期期末统考的语文试卷,都有一道与国学相关的填空题。上过国学经典诵读课的孩子在这方面有看得见的优势。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会培养孩子的语感,这是内隐的益处,短期之内可能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但对孩子长远发展有利。”
除了经典诵读外,百色小学还注重日常礼仪与国学的结合。
“见到师长,要停下脚步,站定后向师长深鞠躬问好。”说到这儿,骆大国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小跑了几步,突然立定,弯腰道了声“老师好”——原来是在向我们做示范,“见到同学,也应当站定后浅鞠躬问好。”讲到行礼要求时,他特别强调了“站定”二字,认为这可以培养孩子的沉着稳定之心,也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
而在就餐时,学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就餐礼仪。就餐前,先要念感恩词: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骆大国的纯正乡音和朴实的感恩词结合,别有一番真诚意味。若餐桌上有师长,则需请师长先动筷,这个小小的举动传递出对师长的尊重。就餐时,应做到“食不语”,这不仅是对儒家传统的继承,而且对孩子的身体也有益处。想一想也是,吃饭时若不停讲话,不仅不雅观,而且也不利于消化。就餐完毕后,应当告知同桌之人:我吃好了,请大家慢慢吃。
国学礼仪日常化实施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表现和以往相比,大有改观,更懂礼貌了。不过这只是在校时的表现反馈,不知道在家里面究竟如何。说到这儿,骆大国的眉头跟着紧了紧,他希望孩子们在家时也能一以贯之,家长积极参与其中,真正地做到国学礼仪日常化。
至今,国学教育已走进百色小学三年有余。和其他山村学校的孩子相比,这里的学生的确更懂礼貌。归程途中,路遇几个和同学玩得正尽兴的孩子,他们没来得及收住脸上绽放的灿烂笑容,匆匆停下奔跑的脚步,站定后向我们一行人深鞠躬“老师好”,估计是看到我们和骆校长一起,误以为我们也是老师吧。那几张奔跑中的灿烂笑脸,那几个急刹车似的站定后的深鞠躬,那几声脆生生的“老师好”,让人感受到国学落地山村教育的独特魅力。
“山上的百色小学主要侧重国学经典诵读,山下的七一青城山学校则注重太极和书法。”莫茂林讲起了七一青城山学校的国学教育,“近年来,教育部逐渐加大了对体育教育和书法教育的重视。借助政策优势,工作开展得还算顺利。”
“现在很多大人都很浮躁,孩子也跟着浮躁。太极以柔克刚、急缓相间的风格有助于孩子慢下来,平心静气。”莫校长的语速也随之放缓。目前,学校每天都会安排时间,让孩子跟着老师练习太极。这是一套简易化的拳法,更易于小孩掌握。“打太极不仅能强生健体,还可以修身养性,要坚持下去。”
该动时就动,打太极是一个动的过程;但也不能一直都动,该静时还是需要能够静下来。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怎样让孩子静下心来呢?莫茂林讲到了书法的功效,书写的过程也是静心的过程。
行课期间定期开展书法课,请校内在书法上有一定造诣的老师教授课程。“但有书法特长的老师并不多,很缺老师。”说起打造国学之书法教育特色学校的难点,莫茂林直摇头。大多数时候都是花费请校外的专业人士来校授课,师资方面是个大问题。“好在现在有个书法专家,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得知此事后,很支持我们的书法教育,愿意收学校老师为徒,亲自带徒弟。”莫校长松了口气,这大大缓解了课程的师资压力。
师资属于软件方面,而任何课程的开设除了软件外,还需要硬件设施。为此,学校专门制作了硬笔书法本和软笔书法本,配备了相应的毛笔、砚台和墨水。笔墨纸砚具备,师资难题缓解,硬件软件齐全了。
但书法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起到立竿见影之效,它需要顺其自然,慢慢地影响孩子,所以营造一种氛围显得尤其重要。“上课期间,我一直强调书法的重要性。”莫校长提高了音量,“每天都会安排一些时间用于汉字书写。那些书写美观的作品,无论是老师的还是孩子的,都一律给予展示。同时邀请成都市的书法专家来校指导书法教育工作,请专家评价孩子们的字迹,给出相应的建议。”通过每天的练习、优秀作品展示、专家指导点评等方式,让老师、家长和孩子同时意识到学校很重视这件事,形成一种重视书法学习的良好氛围。
“不光在校期间要重视,寒暑假也不能松懈。”莫茂林坚持书法教育要贯穿在每一天中,“寒暑假期间,每个孩子都有一项共同的作业,毛笔字和钢笔字每天各一篇,量不大,贵在坚持。”
未来学校计划每年举办一届校园书法节。这个书法节不仅对内,孩子和老师可以参加;而且对外,书法界专业人士、书法爱好者和家长亦可参加。“孩子们一般都很喜欢举办节庆活动,这可以带动他们的学习兴致。”莫茂林的脸上又浮现出淡淡的微笑,许是又想到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了。“而对外开放,则可扩大影响,让家长和社会意识到书法也是我们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要加以珍视。”另外,学校还打算将孩子们上交的作品存档,为每一个孩子建立属于他个人的书法学习成长档案库,见证其在书法学习上跋涉的每一步。若干年后,当初的孩子看到这份特别的档案,会不会惊叹:天啊,这是我写的字吗?差距真大呀!
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礼仪学习、打太极、习书法,这些事看起来,似乎都没有什么用,似乎都脱离了学校学习的正道。这能提高考试成绩吗?升学时能加分吗?有助于升入名校吗?面对家长的一连串疑问,莫校长坦言没法理直气壮地给以肯定答复:能。那学这些干吗?不是浪费时间吗?
“我始终觉得教育不能急功近利,要顺其自然,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只注重分数,学校要出成绩,也不是不可以,让孩子死记硬背,分数也上得去。但那样孩子学起来累,对他也没太大的好处。”莫茂林讲起了自己的教育理念,“现在这样,短期之内是看不出什么功效,但从长远来看,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某些孩子的一生。”
学生读经、习礼仪、打太极、学书法,国学润物细无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家长和社会由不理解学校的国学教育试验到理解接受,也是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也需要时间。给双方一些时间吧,相信时间会给出适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