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措施

2016-05-14 23:05周盛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

周盛

[摘 要] 一直以来,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而,囿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谈作文就色变,尤其是广大农村小学生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更甚,习作水平“惨不忍睹”,直接制约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必须多措并举,要把习作的主动权还给师生,立足课堂和教材,进行学科渗透,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素材,使学生笔耕不辍。

[关键词] 农村小学;习作水平;挖掘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一、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现状及原因

(一)学生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造成语言材料积累匮乏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农村广大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农村家庭花在子女购买课外读物上的消费却停滞不前,生均拥有的课外读物数量严重不足,加之农村学校图书室稀少,即使有,存书量也严重不足,还很少向学生开放,形同虚设。学生只能整天围绕着课本转,从抄写生字到抄写词语,再到抄写词语解释、抄写课文,整天被机械重复的作业所困,连仅有的几本语文课外补充阅读也无暇阅读。而习作需要大量的素材,没有积累自然写不好作文。

(二)教师习作教学模式没有根本转变,作文教学停滞不前

让学生爱上习作,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引导。因而在日常的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囿于教学条件的不足,广大的农村教师还是沿用着老一套的作文教学模式,即教学时生搬硬套教案,指导时“蜻蜓点水”,让学生熟记各种类型的范文,有的甚至让学生抄写相关范文,熟读成诵,考试时“拿来主义”。试想一下,学生本来就对习作“一头雾水”,再加上教师的“生搬硬套”,学生怎能爱上作文?习作水平如何提高?

(三)教材编排的不合理,造成学生无从下笔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文本资源,然而,苏教版教材在作文训练的编排上有的脱离了农村孩子的实际。如六年级上册习作6“写一位名人”,虽然习作要求提示学生可以通过调查访问、直接拜访等方式写一位家乡的名人,但却忽略了农村很多是留守儿童,没有家人的带领很难去调查访问。而且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有名人,退一步讲,即使有,还有安全问题,还有繁重的“书山题海”,学生没有时间。于是,对于本次习作,学生要么无从下笔,要么就是上网抄袭,完成的质量可想而知。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的举措

(一)把习作的主动权还给师生

多年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再三强调要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考核一所学校、一位教师的主要指标仍是学科成绩的优劣,使得广大教师只能围绕成绩这个指挥棒疲于奔命,把大量时间花在机械重复的题海训练上。在对待作文这一关乎语文学科成绩高低的关键点上,教师只能生搬硬套、范文引路,让学生熟读成诵各种范文,奉行拿来主义。因而,要想提高学生习作水平,为政者必须让“路”,改变以“分数”论高低的评价模式,把习作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为师者敢于尝试,学生乐于配合,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二)立足课堂是根本

《语文》教材是学生感受生活,积累习作素材的根本。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典范性很强的文章。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摒弃以往侧重于分析文章内容,把文章解析得支离破碎,使学生缺少在朗读中品味优美文字机会的做法,把文本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深入诵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对于文中的好词佳句,更要让学生循环往复地朗读背诵,在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同时加以摘抄,并试着把这些好词佳句运用到习作中去。长此以往,学生借助课本贮存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方能为习作打下语言基础。

(三)学科渗透形成合力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不能仅靠语文教师,还要谋求各学科的合力。因为无论是数学、品德与生活、科学,还是美术、体育,都是学生累积习作素材的机会:美术课一次成功绘画的经历,体育课上一次受伤的感受,手工课一件优美作品的诞生……这些丰富的体验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平时要注重与各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向各学科教师阐述其所任学科对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性,让他们在进行本学科教学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一次体育课上进行了拔河比赛,体育教师在比赛结束后,可以利用学生放松的机会从比赛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比赛经过、结果等方面引导学生对刚刚的比赛进行梳理,既放松了学生疲惫的身躯,又不经意间让学生掌握了描写一次活动的本领,一举两得。

(四)生活素材是“活水”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从广阔的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农村是一本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认知世界的诸多便捷条件:秧苗青青、野花遍地的田野,明澈清凉的河流,四季常青的菜园……这些美好的事物,丰富了孩子们对美的感受;上树捉鸟、下河捞鱼、放牛放羊、喂鸡养鸭,农忙时节帮助父母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习作素材。只要广大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四季变换等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阔了,想象力就丰富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必定会增强。

(五)笔耕不辍是关键

要想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说到底还得靠学生发扬笨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习作的根基,循序渐进地提高习作水平。

一是作文课上多练笔。教师在作文课上精讲一些习作技巧,留出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基本训练。可用“扶”“半扶”“放”三种练笔形式:在“扶”的课中,师生共同确定观察内容,拟定观察提纲和习作提纲进行观察和习作;在“半扶”的课中,教师规定范围,学生独立选择内容观察拟定提纲,教师适当指引;在“放”的课中,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束缚,让学生独立写作、自由表达。

二是阅读课上多练笔。教师在阅读课上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一些基本训练。如第一次从文章的重点段入手,进行仿写;第二次学习文章详略得当的方法,然后仿写;第三次学习文章的开头、结尾方法,进行仿写。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一些小练笔,如改写课文,写一段对话、一个场面、一个人物的动作或外貌,也可以写一段课后感等等。学生写完后可同桌互看互评,教师可抽看一部分。对于写得好的文段可及时表扬鼓励,循循善诱,激发兴趣。

三是课外时间多练笔。教师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还可提倡各写所爱、自由练笔,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或想到的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成段成篇或三言两语都行。还应当诱发学生的潜力,创造各种机会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要促成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良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明确要求:“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那么如何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呢?写日记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每天生活学习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或者梳理回顾一周来的收获与教训,思考提高改进的有效途径,不求文字多么优美,只求真实,篇幅也可长可短。只要学生能坚持,习作水平自然会不断提高。还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习作动态,有的放矢地探寻更为有效的习作指导路径,更加有力地夯实学生的习作基础。

责任编辑 范宏芳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校本课程开发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湘西州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