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民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难点,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归纳了以下方法: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打破原来教学方法,抓住文章,鼓励学生走进教材;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指导;注重诵读文章中的重点段和文字优美的段落。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难点,它是以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理解力、想象力、语言组织力等综合能力为基础的教学,在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归纳了以下方法。
一、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上教学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阅读指导作用,牢固树立学生自主阅读理念。把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作为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把体会文章语言、理解文章情感、归纳品评文章等内容放在具体的阅读中,教师精确引导,同时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教师要精心设计阅读教学的每个环节,采用适合所教年龄段学生理解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教师要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并且有一定层次的教学过程,要针对班级中学生的总体水平和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焦点化”使学生充分的参与课堂并深入课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建立起一座通往师生彼此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认识你,了解你,从而选择你,信任你,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打破原来教学方法,抓住文章,鼓励学生走进教材
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于读书。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文章思考问题。如“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章写了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让学生各抒己见。阅读教学应该是先学后讲。课堂上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有初步理解和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走进文章,一是看文章的题目。有些文章,它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或是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等问题。例如:鲁迅《藤野先生》从题目知道文章主要是写藤野先生的。文章通过写藤野先生治学的严谨和对我的关心照顾,表现他没有民族偏见胸怀。二是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一篇好的文章,为了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题旨,通常在开头或结尾处,有点明中心的句子或段落。一般来说,在开头有首领文章的作用,在文章的结尾有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分析好这些开头和结尾就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文章首尾呼应,主题思想昭然若揭。三是看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思想感情集中的反映,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直接点明中心思想。找准了中心句,就可以领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文章的中心句通常出现在什么地点呢?比较常见的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如朱自清《春》开头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综观全文不难看出:全文紧紧围绕着“春”来写的,“春风图”“春草图”“春花图”“迎春图”写出了春意黯然。春天的生机勃勃。而结尾的形象比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更深化了主题。四是看重点段落。文章的重点段落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重点段落的分析,就能准确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五是看重要人物。写人的记叙文,往往是从重要的人物身上就能体现出中心思想。抓住重要人物的所做、所为、所想、所感就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六是看主要事件。 记叙事的记叙文,事件都有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抓住主要事件去分析,想想是写了什么事,歌颂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就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七是看文章的议论抒情。在文章中,记叙和描写部分好比画龙,议论和抒情部分就是点睛,点睛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八是看文章的细节。文章的细节描写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因此,认真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了解这些细节描写对突出文章的中心起了什么作用,对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有帮助。九是看关键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往往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指导
要让学生细致阅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要有“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章写了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问题提出和解答,学生也可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达到理解。理解难度大的,不能解答的,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给予启发和引导。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交流讨论之中,但是不能制约学生思维和想象,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要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阅读创新意识的培养要在阅读研讨中完成,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四、注重诵读文章中的重点段和文字优美的段落
让学生去积累、体会乃至灵活运用。还要提倡课外阅读,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让学生阅读课外好作品,特别是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的中学生必读书目。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