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2016-05-14 05:34于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于震

摘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河南省西峡第一高级中学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示范性教学模式,赢得了全国许多学校的效仿和赞誉。然而“三疑三探”要求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提出问题,涵盖文章的重点内容,这是建立在学生充分掌握文本的前提下的,没有足够语文素养积累的低年级同学,或是刚刚接触“三疑三探”模式,处于传统独白式教学模式与“三疑三探”模式的“断层期”的同学,则容易在学习中产生各种问题。本文的主旨即围绕此模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来探析解决应对的方法。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自主;疑、探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5-0108-03

一、“三疑三探”概况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河南省西峡第一高级中学广大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良性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环节:

设疑自探: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解疑合探:对教学任务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共同解决相关疑难问题;质疑再探: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诱发更深层次探究。

二、“三个环节”在具体课堂上的应用

(一)设疑自探

这是整个课堂的关键环节,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再做补充,形成由几个问题组成的自探提纲,然后教师围绕同学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自探。

本环节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会设疑,不能够通过文本的阅读合理提出问题。通常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对文本有个大致的了解,但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往往不能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层次不清或太碎、太细、太杂;没有认真分析文本,提出的问题过于形式化,走过场;安排时间不足等。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角度向文本进行提问:

1.从文章题目入手向文本要问题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可以通过题目向文章提出一些问题,如学习课文《边城》,可以设疑“你们说边城哪一个字是中心词呢?”这样的问题比传统背景下学生流于形式,不需思考的问题强很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什么等类似问题,这些“模板式”问题,所有课文均适用,虽对文本分析也有辅助效果,但体现不出学生真正在思考问题,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逐渐让学生绕开这样提问题的方式,转换视角,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2.从文章的结构向文本要问题

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性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不要仅仅纠结于细枝末节,而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教师应让学生清楚,分析一篇文章,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必须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布局。那么,如何对段和篇进行提问呢?首先还是应让学生了解各类文体的基本阅读方法,在了解基本阅读方法后更深入分析文本。其次,还应让学生学会分析段落的基本方法,明确各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3.从文章的关键词句向文本要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关键词句进行质疑,就会帮助学生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如学习课文《紫藤萝瀑布》时,文中关键的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较难理解,应引导学生质疑“花和人遇到了什么不幸”,“人生短暂,怎么能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进而联系作者的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挖掘出句子背后隐含的内容。

“设疑自探”是整个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到后面的几个环节能否顺利进行。通过观察发现,七年级组往往教学进度较慢,原因是学生还不能熟练掌握这一教学模式,学生不能够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八年级组由于适应了一年,对这一模式已有了清晰的认识,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能较为顺利按教学进度完成任务。

(二)解疑合探

“解疑合探”的“探”是探索、探究的意思,既然是“探”,就不能把答案直接说出来,而是应该经历一个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问题提出来了,由谁来解决,传统教育背景下,学生有问题,教师来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不断向学生进行提问,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而在“三疑三探”模式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往往承担的角色为“剧作者”,而学生才为真正的“剧中人”,同学之间的合探,也是“三疑三探”的特色,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通过小组合作解决,这也呼应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通过观察,笔者认为“解疑自探”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在探究环节出现的问题

此环节的初衷是通过学生合探,解决课前预习遗留问题和课堂上动态生成的问题,但部分课堂出现学生没有真正“探”进去的现象,是因为其课前没有认真预习,对课文的内容不了解。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会的并不多,即使提出问题也只是有关某些生僻字词之类的。另一方面,在同组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对同组所提出的问题是参与者的身份,没有进行深入思考,部分同学可能在这一环节,借着讨论的表象,说些题外话,导致课堂讨论形式化。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深入课堂内部,聆听学生的讨论情况,以尽量保证全员充分参与,对没有参与的同学适时予以点拨和指导。

2.教师在探究环节出现的问题

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良莠不齐,不一定所有的问题都带有针对性,有的问题可能对于整篇课文来说意义不是很大,所以在本环节有些教师会有意抛开学生提出的问题,重新设置新的难度较大的问题。有的时候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效果,忽视了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有效性与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此环节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知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一下修饰与润色,尽量填补学生遗漏的环节,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刻意添加难度。即使回答正确的问题,教师也要做适当的完善,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不要一意孤行,分析问题武断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教师对问题重新补充时要兼顾到所有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此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转换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为日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学生互评对于探究环节的重要作用

“三疑三探”环节,课堂被分成了若干小组,每个组除了承担回答问题的责任还负责对其他组回答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打分,点评的内容可以针对同学解答问题的内容或是同学回答问题在讲台上的表现,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不可兼得的个体”,应既要“鱼”也要“熊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以教学环节关照“新课标”,体现“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而这很好地填补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一家独大,学生口交际能力偏弱且得不到锻炼的空白,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但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低年级和高年级同学在互评环节中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所说的内容也大同小异,一般都是针对于形式进行点评,很少就回答问题的内容进行点评,没有针对其他组的问题提出新意。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对学生评价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指导,让学生既看到“标”,也看到“本”,既要有“形式的点评”,还要有“内容的点评”。

(三)质疑再探

这一环节的实质是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向文本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或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做适当有价值的问题补充。对于学生开始不会质疑,教师可以根据每堂课教学的完成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启发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对上一篇课文的学习促进对下一篇文章的学习。待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教师考虑更多的应是如何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较难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事先给学生预设好问题,让学生直接回答。通过观察发现,此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同学存在无“疑”可探的现象

一方面学生在“解疑合探”的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已经把课文中基本的、较为重要的问题分析清楚,对于文本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应该说以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在没有教辅等参考书辅助的前提下,对文章提出几个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较有难度的。而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之间学力智力存在差异,不少学生止于解疑合探的环节,部分同学等着尖子生提出问题,自己作为附庸,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于文本的深层次解读这一能力也没有得到训练。

2.教师垄断课堂

整个“三疑三探”环节,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疑”,真正“探”,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以自己的“质疑”代替学生的“质疑”,一方面由于时间关系,“质疑再探”环节可利用时间相对较少,学生提出问题又消耗时间相对较长,考虑教学进度,教师在这一环节会开快车,自己选择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训练作用的问题代替学生质疑,另一方面,中高考有自己的要求,学生两个环节下来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能够抓住重点,中考对某些内容要求较高,所以需要教师做进一步补充,但在语文知识中,一些固定的语法知识或成文的规定教师可以以“独白式”的授课方式讲述给学生。但教师一定不要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在教学中还是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探”进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加强引领和规范,使学生逐渐养成提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当前,大力提倡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要求改革走进课堂,深入内心,要求师生从内心有着改革的欲望,要求学生养成勇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不断反思的良好习惯,是“少教多学”的教学实践。“疑问疑问,有疑便问”,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然而,教师们仍有许多困惑,如何让这一模式本身更好地适用于不同学科与不同学段,如何使其更加完善,笔者认为需要有更多发现问题的眼睛与解决问题的智慧。用创始人杨文普主任自己的话说:“这还只是第一步,接下去还有很多步。”笔者从思想上认可这种教学模式,但决不能照搬照抄,因为各个学校之间可能会存在着差异,学生自身的知识背景与知识储备也存在着差异,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这一宗旨不能变,要矢志不渝地走下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值得我们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思考。

[责任编辑:王辰]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