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传承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学校的传统民族体育师资培养也需要不断地深化。学校在培养现代体育运动师资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民族体育师资的培训。随着我国“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从事传统民族体育教育的教师需要增强自我教学能力。要加强传统体育师资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养水平,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传统民族体育 学校 师资力量
传统民族体育不仅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培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需要[1]。因此,我们要找出我国传统民族体育师资培养的不足,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养的意义,从而辩证地提出新的解决对策,以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整体向前发展。
一、学校中传统民族体育师资与培养的现状
1.传统民族体育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既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深受古代人民的喜爱。如果筛选、改造、整合与提炼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就能使一些具有较高教育、健身、娱乐价值的传统民族项目进入我国学校的体育课堂。但是,我国当前还没有全面地、真正地重视这一事物,表现为开展传统民族体育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没有将传统民族体育与时代体育的发展进行融合。其次,现阶段我国的体育师资尚存在思维方式单一、知识面狭窄、敬业精神不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等状况,这也深刻影响着学校传统民族体育的发展[2]。再次,我国当前的传统民族体育教师培养制度短期内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教师缺乏传统民族体育教育科研精神,求知欲望不够旺盛,创造力弱,拼搏精神不足[3]。整体观之,我国开展传统民族体育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传统民族体育蓬勃发展的局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对传统民族体育缺乏新的认识
传统民族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我国各地学校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开展中忽视了传统体育的开展和教师的培训。不少学校仅仅是为了迎接上级对该地区民族体育传承现状的检查,在检查的前几天让学生们临时排演一下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在上级领导来检查的时候秀一下,并没有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纳入常态工作中。体育教师掌握的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仅是一两个项目,而且限于开掘得比较完整且热门的项目,对于即将面临灭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的体育老师们几乎一无所知。
3.对学校传统民族体育师资的专业发展和培养不够重视
学校是体育活动的“摇篮”,也是我国传统民族体育运动走向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全面普及的必经之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要成为学校的课程内容,首先必须形成稳定的师资力量。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的体育师资培养出现了入职教师培训形式化、培训内容不科学、继续教育制度不健全,以及教师培养偏离实际等问题。最为明显的是,传统民族体育师资的相关培养内容较为匮乏,有关传统民族体育教学的培训十分罕见。
我国各地区很少针对本地实际,有计划地对体育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此外,受培训的教师一般仅仅掌握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技能训练,很少深入研究与掌握本地各种传统民族体育的健身、保健养生功法的科学理论知识。即便是在高校也缺乏关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理论方面较为系统与专业的研究。
二、加强学校传统民族体育师资培养的作用
1.有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传统民族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是指采取合理的管理制度、技术、方法保护民族传统体育事业,避免其遭受破坏。要科学地、合理地保护好民族传统体育,就必须建立起既掌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又精通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支专业队伍必须由高素质、具有研究民族传统体育能力的学校教育者组成,并由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者将之推行到体育课,以促进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有效发展。
2.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包括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背景知识、活动规则、文化内涵等重要内容。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集养生、保健、愉悦身心于一体的健康运动方式,是与人们的生活、娱乐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不但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民族传统体育早期是借助产劳动、节庆习俗、宗教祭祀等活动得到传承,后期又开掘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军事训练等几种传承方式。对比发现,学校教育有一定的传承规模,且相对而言更有优势,教学更具科学性、规范性。毫无疑问,加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培养,有利于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
3.有利于加快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须借助一定宣传手段,将其引向国内外更大的文化市场,以提高其知名度。民族传统体育的快速发展必须要由具备一定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来推动。因此,需要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然后由他们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学校作为教育部门,由学校体育老师承担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是可行的。
三、学校传统民族体育师资的专业发展与培养策略
学校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发展与培训。
1.加强传统民族体育教师的岗位培训
传统民族体育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在体育院系开设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系和班级,普通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也可以增设民族体育教师培养的相关课程,并将师资力量与社会产业连接起来,走人才培养产业化之路。同时,建立各地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学研究系统,以及指导员培训基地,同时举办各类培训、讲座,聘用有传统民族体育特长的兼任教师任课和开展训练,组织校内观摩课,并组织教师们外出取经,切实提高教师的实战技术与理论水平[4]。
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由于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事业面临着危机,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者也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田野调查,同时懂得如何进行数据处理,最好能够掌握提炼理论的策略,将调研的结果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当然前提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如果能够独立提出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课题,或开发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课程,同时对不合时宜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造,并适当优化,就能不断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2.增进学校传统民族体育教师的互动交流
学校从事传统民族体育教学的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勇于创新。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努力收集适合当地的教学内容,在学校进行传授后,适时与他校的体育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以便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更具可行性。同时,学校要创造与相关的教育部门或其他形式的办学机构相互学习的机会,并根据实际需要,定期举办各类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交流活动,深入学术探讨,而不是局限在技能技巧的理论运用上。须注重实践活动,注重实践活动中的心得研究,从而培养一支新型的传统民族体育师资队伍[5]。
3.传统民族体育教师的培养课程应该多元化
在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都不能单一化,单一化的教学内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因此,不能只选择本地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也不能全部选择那些已经受到广泛关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是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兼收并蓄,使项目类型更加丰富多彩。对学校的传统民族体育教师的培养应依据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尽可能地开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使每个被培训的教师都有足够的能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工作。
传统体育师资的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多样化,可以通过聘请民族传统体育专家学者或民间人士开展培训来实现。自古以来,我国的民间就散落着一些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特长的人士,这些人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他们分散在民间,成为传承与保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成员。可采取“走出去”或“请进门”的方式,将这些人才聘请到学校协助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教师。还可以派高校教师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做得比较好的大学,或者研究机构学习。在高校引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也是不错的办法。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到学校开展学术讲座,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或聘请擅长民族传统体育的民间人士,根据他们的知识结构,协助他们设计教学方案,让他们对学校的体育教师们进行专业技能辅导,增强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的传承力量[6]。
4. 建立一支传统民族体育的科研型师资队伍
要使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师资队伍进一步得到发展,可以选择在高校内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师资队伍。高校是全国科研的前沿阵地之一,虽然不能要求其负责所有的科研工作,但高校作为我国知识分子密集的场所,对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综合我国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况,高校适合成为培养我国传统民族体育师资的科研阵地。
要提高传统教师的专业素质,就要加强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培训容易搞形式化,花钱不讨好,既浪费了教师资源,也耽误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传统民族体育教师培养问题上,由于先天资源不足,因此要慎重开展师资培训,注重实际培训的效果,绝不能形式化。培训者除了真正掌握所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动作技能以外,还要准确地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被培训者的民族体育文化记忆。调查显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动作技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其内涵比较复杂,也较难理解。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不同民族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在学校的传统民族体育师资培训过程中,尤其需要加强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学习,以便使教师从整体上去把握传统民族体育的特点,把握其教学规律,并因材施教,灵活地运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当前,包括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民族群体,甚至是个人的观念都过于急功近利。人们普遍追捧竞技性较高的体育项目,尤其是球类等观众较多的赛事,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竞技视觉效果不明显,变成了冷门运动。于是,大多数学校也不愿意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上下功夫。但是,各部门应该加大对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并且防患于未然,避免我国的传统民族体育传承出现断层。在现阶段,强化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茫茫.山东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流向对策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8).
[2] 吕勇.我国体育教学论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3] 彭玲.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4] 王玠.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J].搏击,2012(8).
[5] 赵长征.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4).
[6] 余学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现代化[J].体育学刊,2014(5).
[作者:臧卫国(1976-),男,河南漯河人,南华工商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