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

2016-05-14 21:09韩巧灵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化旅游存在问题

摘 要 本文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雨卜苗族旅游村为例,通过实地走访、访谈调查方法,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如何吸收开发过程中的积极成分,解决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对于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成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旅游;开发措施;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中国的民族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而作为民族文化旅游的主体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少数民族在发展本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的特点,积极发掘民族文化精髓,在不同领域的民族文化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因其地理位置偏僻、社会经济落后以及民族风俗禁忌等主客观因素在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吸收开发过程中的积极成分,解决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对于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都成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从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可能性和社会功能来分析,虽然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但是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位于东北、西北以及西南等边远落后区域,这些少数民族由于本身资源匮乏,地理交通不便,使得自身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但是大部分民族地区有着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对于游客有着非常强烈的吸引性,使得民族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第三产业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处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文化旅游成为今年来旅游市场的热门,持续扩大的民族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和由于利益驱使所进行的高密度的文化旅游投资,使得民族地区各项基础设施、社会知名度都大大提升。同时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积极参与和进行文化旅游相关生产,这都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主客观条件。这对于对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以及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维持着民族地区经济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人文交流都有巨大的社会意义。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能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各民族根据自身文化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资源开发。西南少数民族由于多山的自然地域环境会形成某几种文化的同质性,例如苗族文化与侗族文化在某些节庆文化、礼仪习俗和饮食习惯上的相似性,这就使得苗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相近地域的开发和保护特点。苗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疑地集中在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织染、刺绣和银制品手工艺,饮食文化以及能进行文化传播的歌舞、节日、民族特色活动等文化方面。在民族语言、宗教、历法、社会道德、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则显示不出其明显的开发价值。但在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渐热并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规避和解决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任务也愈加艰巨,对于加强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资源保护很有必要。

2 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成果与措施

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作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其所具有的异族文化特性以其独特的异质文化成为旅游业发展和市场开发的重要资源。其中不仅有物质文化的开发,更注重精神文化的开发,使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的民族文化旅游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少数民族文化目前的开发现状如何,在开发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产生哪些社会问题和自然环境问题,这些是当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1 民族特色文化的重点深挖掘

雨卜苗寨位于广西融水县西北部,以苗族人口占总人口95%的比例,使其在文化风俗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民族文化保存完整,因此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在雨卜苗寨的开发过程中民族特色的旅游中,主要开发的重点是具有游览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其中主要为:苗族音乐歌舞、苗族服饰和苗族建筑、民族特色活动,这种抓住重点的开发使得其民族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主要以发展民族最为特色文化且能被打造成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进行深挖掘,使文化被赋予经济意义,成为当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过程中,这是其发展文化旅游的重要的成功经验,但选择性发展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2.2 发展多种民族文化旅游形式

2.2.1 社区参与的旅游文化形式

社区理论主要论述将整个文化旅游的主题完全的呈现给市场,不论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心理以及生活伦理和风俗习惯等,都可以作为旅游的部分,其中更加强调旅游的体验性,并伴随着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这是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非常具有持续性性质的发展模式。在调查访谈过程中发现,雨卜苗寨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期间一度繁荣,在90年代达到民族文化发展的顶峰,其采用的文化旅游发展形式就是社区参与式。在村寨中进行文化旅游,到访游客可进行最直观的苗族文化旅游的体验,且苗族村民以自己的村寨为旅游区位,并且可以通过游客的食宿费用为其开展旅游活动的经济来源。在此期间,民众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文化产品的提供者,整个村寨的经济状况和收入状况良好。可以看出,社区参与模式是一种通过资源的非人工开发方式,将文化旅游体验、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相结合良性发展模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文化旅游模式都采取过此中发展形势。

2.2.2 民族生态文化度假村开发模式

社区参与模式是我们值得积极借鉴的,但是这种文化模式近些年来在旅游业商业化以及民族地区政府注重经济利益的观念中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这种状况自本世纪以来开始发生严重的转变,政府税收收入的减少,招商引资的政策与与社会企业家商人对于民族文化带来巨大旅游利益的驱使下,使得民族文化发展走向了以追求资本利益的发展模式。本世纪以来,雨卜苗寨的发展走向了另外一条发展模式:民族生态文化度假村模式,通过社会资本在民族文化地区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商业化开发,通过兴建具有苗族特色的建筑,组建苗族音乐歌舞剧团、进一步开发苗族特色食品、发展手工业加工、民族服饰刺绣等使得民族文化旅游朝着商品化方向发展,通过收取高额的门票、销售民族文化特色商品、纪念品并向游客提供民族文化旅游体验活动达到民族文化旅游的目的。民族生态度假村无疑迎合了旅游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适应了国家节假期的旅游形式,受到城市游客的青睐,成为近年来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向游客提供快速的、高效的、集中的旅游文化,并能带动民族旅游地区一部分就业和民族产品生产,但是其作用是有限的,产生的社会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2.2.3 文化旅游线路发展模式

文化旅游过程中线路设计开发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文化旅游模式,其文化旅游模式多数由旅行社进行的线路设计,并对游客进行旅游服务。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往往采用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是游客能达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体验。由于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地处山地丘陵区域,且工业污染痕迹少,使得民族地区往往都具有非常优越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这就使得文化旅游线路发展模式具备市场广阔的可行性。雨卜苗寨位于广西九万大山深处,自然风光秀丽,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得到了非常好的融合,目前雨卜苗寨和雨卜生态度假村都接受文化旅游线路的游客进行文化体验活动,此外融水贝江旅游线路将贝江自然生态旅游和沿途的数个苗寨的文化旅游相结合,成为文化旅游线路的成功案例,目前在华南区域已颇具名气。多层次的文化旅游线路开发有利于游客的增加和苗族文化的发掘,设计村寨旅游的线路还将促进当地居民的对外交流和收入增加。

2.3 民族文化旅游的商品化开发

民族文化旅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能使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居民受益,目前在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中,旅游文化资源商业化的开发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这种商业化资源开发必须使得少数民族民众受益,才具有长远性和持续性。这其中文化旅游商品化开发主要面向物质文化资源,如民族服饰、民族食品以及纪念品等,这些民族特色商品都属于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对于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促进民族文化资源深加工,传播民族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4 政府和民众的参与融合

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政府无意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当地的居民不具备自发进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条件与优势,因此政府的民族、经济政策和扶持对于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疑是决定性因素。在雨卜苗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在前期的资金、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宣传品牌推广以及文化资源挖掘开发中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使得雨卜苗寨的文化名片和民族特色得到推广。使得民族建筑文化、手工艺文化、音乐歌舞等旅游文化资源得到广泛的开发。少数民族民众由于自身是本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最广泛和深入的参与者,加之旅游在前期发展中经济作用,其在开发保护过程中起着最直接的作用。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居民认为当地在景区开发后的知名度提高或者应该提高了,有68%的居民认为村子的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或者有所改善,可见景区的宣传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还是有所成果的。

3 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有了较稳定的发展模式,但是其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当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少数民族未真正受益,民族文化成牟利工具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68%的居民认为就业不多或没有增加,自己没有从旅游开发中获得收益,当地在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对于当地的就业拉动力明显不足。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民众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并未真正受益,可见其进行的少数民族度假村模式并未真正带动民族地区民众的参与。当前在许多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文化开发过程中实际中,由于政府政策导向和社会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成为少数商人谋取利益而工具,这当地在景区开发过程中极少照顾到当地居民的利益,因此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出现了与少数民族生活脱节的现象,并引发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

3.2 民族特色的消失,文化体验不到位

在问卷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57.1%的游客认为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在逐渐消失;53.6%的人认为有些无法带来商业利益的文化被忽视,有的甚至濒临灭绝。文化旅游的兴盛,使得民族地区的汉化非常严重,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音乐、服装、文化上越来越汉化,失去了其原有的民族风情。民族开发过程中,使得少数民族的许多文化资源成为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其表现形式也失去了其本身的内容和含义,仅仅流于形式。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使得一些无法被开发但却极其重要的民族文化遭到冷落和忽视,多数青年无法很好地继承原有的文化,使部分民族文化面临消失或灭绝。

3.3 生态环境、物质文化载体遭到破坏

虽然在雨卜苗寨文化旅游区自然环境和物质文化载体的破坏并不很严重,但是在我国其他的发展历史较长,且文化集聚状况较好的许多民族文化区都相继出现了自然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的破坏。一些地区过度追求经济利益,重开发、轻保护,盲目的投资建设使得地区生态遭到破坏;像丽江、凤凰等发展成熟的民族旅游文化景区中,游客的众多和不文明现象已超出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出现了历史遗迹遭到破坏、水污染污染等问题;不合理的管理,不科学的规划使得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资源都遭到巨大的破坏。此外在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区地区还出现了过度商业化、民族价值观的腐蚀消减、人口拥挤、社会风气恶化等社会问题。

作者简介

韩巧灵(1981-),女,河南省平舆县人。现为中共漯河市委党校讲师。

作者单位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河南省漯河市 462600

猜你喜欢
文化旅游存在问题
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战略
贵州省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态势评价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