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2016-05-14 12:30徐向飞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优化对策高校

摘 要 在资本逐利性本质的支配下,“泛娱乐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本文从解析“泛娱乐化”现象入手,论证了这种现象对高校马克主义教育的负面影响,指出“微时代”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敢于大胆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实际的教育途径、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代化。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泛娱乐化 优化对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文化呈现出“泛娱乐化”倾向。目前,高校大学生生活已经被日益扩展的“泛娱乐化”所渗透,他们逐渐背离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学习能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而言,探讨“泛娱乐化”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影响和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1 “泛娱乐化”问题分析

为了体现自己的全面而完整的生活,人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生活进行区分,而不应该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娱乐休闲混为一谈。应该做到:经济的归经济,政治的归政治,文化的归文化,娱乐的归娱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自身活动原则的混乱。例如金钱原则只是市场原则,而不应该作为政治原则和社会关系交往法则,否则就会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1 “泛娱乐化”呈现出负面文化特征

“泛娱乐化”这个问题主要是发生在作为当代主体文化形式的媒体文化领域,是指将一些不可或不宜娱乐的事物赋予娱乐的属性,从而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现象有明显的负面文化特征:

首先是逐利性。现代媒体通过很多隐晦的方式来获得商业利益,如新媒体以服务的姿态,吸引人们增加“点击量”来达到它们自身丰厚的利润。这种为了金钱就欺瞒消费者的行为无疑是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

其次是失范性。现代媒体以“言论自由”、“网络自由”为借口,“打擦边球”甚至是违规提供低级庸俗的内容、谋私的信息和高科技犯罪技术。这种行为也源于媒体所有人的牟利动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产生了误导,甚至是起到了对罪恶的庇护和同谋的作用。

最后是广泛性。现代媒体以高技术的特点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大量制造着低俗、无聊、迷信的产品,散布各类广告、虚假广告、违规广告,刺激大众的狂热消费,抵消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文化教化的效果。

1.2 “泛娱乐化”源于资本的逐利性本质和管理制度的滞后性

当代媒体现实的文化,包括电视、广播、实体图书等传统媒体和以电脑和网络的应用为特点的新媒体两大领域。在利益至上原则的支配下,泛娱乐化影响已经到达媒体的各个角落。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商业化,媒体进入市场,成为主体,形成了资本属性。这种资本逐利性属性带来的问题是使媒体想方设法迎合公众的各种消费需求,甚至是媚俗化的需求。例如,电视媒体要追求收视率,竞相制作以娱乐为核心的节目,甚至不惜制作假新闻以博得高收视率,以求增加广告投放率,直接导致电视节目逐渐呈现“泛娱乐化”倾向。另一方面,新媒体作为一种新技术形态和文化形态,展现了其强大的商业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让传统的媒体管理不能适应,网络立法、执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这种监管上的缺失也间接导致了现代媒体文化的“泛娱乐化”倾向。

2 “泛娱乐化”现象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影响

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呈现了良好的趋势,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函待解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增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

2.1 “泛娱乐化”加剧了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冷漠现象。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重要而特殊的群体,与其他群体相比,不仅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敏锐的社会洞察能力、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认同感和浓厚的政治参与热情,也有着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有时会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如前文所述,由于我们对媒体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手段的落后,消极的文化在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传播,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性,出现了政治冷漠现象。

笔者在2015年针对江苏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48%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政治课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正合适,72%的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上开展的时事政治教育有必要,64%的学生喜欢并想认真上思想政治课。这些数据表明作为向大学生宣扬我国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少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厌学倾向。究其原因,网络生活的泛娱乐化冲击了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认同感。相比较专业、游玩、就业等敏感话题,讨论民主、政治就成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这直接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陷入了形式主义,难以获得大学生认同。

2.2 “泛娱乐化”冲击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弱化其思辨能力

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培养自身价值观提出的要求。

在传统的政治教育中,教学内容经过教师的优化筛选,符合“正能量”要求。而现代媒体则呈现出开放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宣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大量诸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念和低俗信息,充斥于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同时面对利益分配方式多样化等现实问题,总有些人或断章取义,或故意歪曲,使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现实状况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误读甚至攻击和歪曲。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时期,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善。面对良莠不齐的媒体信息,许多大学生还不能够很好地辨别善恶美丑,再加上媒体管理法规相对滞后,网络伦理道德对人们的约束只能依赖于自身内心的道德信念,这对居于成长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无疑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种效应一旦反馈到大学生,往往使大学生自控能力下降,不自觉地放松约束自我,弱化道德感,钝化思辨能力。

3 “泛娱乐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优化对策

在阐述、总结和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笔者对泛娱乐化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优化和提高提出如下对策。

3.1 创新教学载体,充分利用手机媒介,体现4G网络优势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4G网络通信开始兴起,成为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目前,各大高校纷纷加快了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速度,网络光缆、手机WIFI实现校园全覆盖。网络、手机等传媒的信息传播成为大学生了解国家大事及形势政策,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调查中92%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更乐于通过网络或手机等媒介学习政治理论。在一些使用手机上网的大学生中,有84%使用手机网络了解新闻,其他少部分用来查资料或使用手机聊天工具等娱乐活动。

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手机网络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方面,要掌握手机知识,特别是智能机网络工具,如手机E-MAIL、手机浏览器等,这有助于增强教师自身的多媒体技术知识,缩小师生之间的时代差距感,提升自身的威信。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手机互动交流平台,利用微博、飞信、手机QQ、微信、易信等交流平台紧密地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大学生最为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调查显示,有78%的大学生开通了微博、QQ群并经常使用。这表明,微博、QQ群等平台发展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这源于微博、QQ群等平台具有比较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能真实反映出大家真正的认知,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也使得参与角色多样化,便于收集各方面观点,形成比较全面、准确的看法,这是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教教育所很难达到的。

3.2 创新教育方式,构建微课程体系,体现“微政治”要求

伴随着“泛娱乐化”而来的是“微时代”。随着2009年微博的兴起,3G和4G网络的发展 ,“微”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主题。高校大学生是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社会群体,他们追求创新,与时俱进。因此,这种以“微民”“微动力”“微生活”为特征,以便携式终端为平台的“微时代”,给大学生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微政治”。

“微政治”就是指日常化的政治,它往往是相对于枯燥烦闷的政治理论而言的,具体体现为“微课”形式。这实际上是将政治理论内容划分成更多的细小片段,每个片段都由教师做成小知识点PPT后录制5-10分钟的视频课程,力求每个片段都精彩纷呈,贴近生活,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这种教学片断简短精悍,便于学习,利于创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这就对以强调完整体系的传统政治理论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微课程体系,适应“微政治”要求。

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微课程体系的建构,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以政治理论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生活,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实质,探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断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统一。微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修正或补充理论的课程模块,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显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和时代魅力。

3.3 创新实践形式,推动“微实践”活动,体现知行合一目标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要关注理论教学,还应该强调实践教学,引领大学生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思想实际,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问题的能力。

“微政治”所展现的“微实践”活动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重要途径。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应明确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积极倡导“微实践”理念,寓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于日常活动中,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呈现明确的目的性、广泛性、和实践性。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课以参观、调研等形式进行,存在着组织难、经费紧张和形式主义等问题,现场教学也不易监控与调节。在“微时代”,大学生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以自我感受理解教育内容,需要的“不是少数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一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微时代”特点,积极宣传“微实践”理念,结合现在比较流行的“微公益”活动,构建并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微实践”活动,改善被大众文化的娱乐化思维方式所弱化或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依照每人每月一元钱的“壹基金”理念,为贫困生建立一个特殊的资助平台,倡导每个学生每月捐出一元钱,来提供贫困生每月的生活保障,以这种方式解决一部分贫困生的生活困难,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成就自我认同感,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媒体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泛娱乐化”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泛娱乐化”趋势和政治冷漠现实,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应当创新思路、提高认识、与时俱进,借助信息技术发展优势,构建新的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实践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阵地的牢固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姜宏亮,陆颖,裴洪亮.对泛娱乐化现象的反思[J].新闻传播,2010(10).

[2]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陶德麟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徐向飞(1979-),男,江苏省睢宁县人。硕士学位。现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江苏省无锡市 214153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优化对策高校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简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