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花
摘 要: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本文拟从“利用教材中蕴含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营造美学气氛,创造美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三个方面谈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方法与途径
语文教学要用“美”来吸引学生,其宗旨就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我国语文教育传统上,美育思想源远流长,从孔子的“诗教”主张到蔡元培的美育方针,都对美育思想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那么,什么是美育呢?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陶冶性情、净化情感、美化生活的教育。当今的审美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代新人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审美创造的能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浅谈一下笔者的几点拙见。
一、利用教材中蕴含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
美,无论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都具有形象性,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教材中蕴含的美,有的可以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很多是可以通过语言的描绘和音乐的演奏等方式表现出来,经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带给人以情感体验而体现出来。
教师在结合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让学生细细地品味和赏析景物描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察情态,明晓情理,拓展情怀。初中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对美的形象,包括语言、音乐等非直观性形象,都有一定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大自然的美让人产生情感的愉悦,社会生活之美则让人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引导学生欣赏社会美,净化心灵,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人只有经过了审美培育,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能力。教材中,杰出人物的情操美,平凡人物的人情人性美,都是培育学生具备完整、高尚心灵的绝好素材。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爱国爱民,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社会智慧美。
二、营造美学气氛,创造美的教学环境
英国博克曾说过:“我们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教师要注重美的情感与美的形象的关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情感因素。抓住中学生富有鉴赏和感受美的激情和冲动的特点,营造一定的美学气氛,激起学生的兴趣,撩起学生的激情,唤起学生的冲动,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认识、鉴赏、创造美的形象。如我们在将古典诗词和相关音乐组合成而成的欣赏课中,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感受诗词《水调歌头》中的语言形象和音乐《水调歌头》中的音乐形象和二者融合的意境形象,进而拓展到学生所熟悉的多首诗词歌曲和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感受、鉴赏、区分、再现多种形式的美,学生就会很容易地被调动起情感,去感受认识美。又如我们在利用鲁迅小说《故乡》进行审美教育时,设置了一个法庭审判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自愿报名担任原告、被告、辩护、法官、记者等不同角色,进行法庭审判活动。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慷慨陈词,情绪高涨,感情充沛,具体深刻地领略了闰土形象的悲剧美。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要做到这样,就应当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操出发。组织多样化的审美活动,借助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教学,采用讨论式的,茶馆式的,电影院式的,图书馆式的,座谈会式的,综艺节目式的,演讲式的课堂教学方式等进行教学,既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打破课堂教学单调、沉闷的局面,又能够让学生多方面接触美的形象,感受美的特性,强化美的认识,在熏陶感染、感同身受的氛围中,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下,接受审美教育。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走访当地名胜古迹,调查当地历史名人,采访当地再就业明星,调查当地环境资源保护情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审美教育,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美的奇思妙想,构建他们的审美理想,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今天,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美学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罗建成.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
[4]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M].中华书局,1984.
[5]杨思赛.审美教育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