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银忠
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类基础教育课程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导下,确立正确的课程观,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顺应新时代,新潮流,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展的课程结构。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课程设置;兴趣活动;校本课程
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总是居于中心地位,人才的培养、社会的进步都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的。那么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类基础教育课程究竟如何设置才能适应其社会、经济、文化和传统习俗繁荣发展,并且能够真正做到少数民族地区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本文着重讨论的话题。
一、确立正确的课程观
所谓正确的课程观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应试方式教育为基础的课程观念,确立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课程观念。根除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类学校基础教育阶段文化课程课时偏多,课程设置结构单一,学生学业负担重繁重的弊病,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基础之上能有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课程体系。使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类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成为顺应新时代,新潮流发展,适合培养具有本民族特色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认真实施校园阳光大课间活动,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命脉,它制约着课程功能的发挥,所以说合理的课程结构能使课程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但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类基础教育课程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只有科学文化分科课程、未设综合实践课程;只有必修课程,未设选修课程;只有国家课程,未设地方课程;只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第二课堂活动、体育、艺术大课间活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和兴趣活动。最终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类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结构失衡,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长足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难以得到传承,这很不利于培养具有本民族特色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类基础教育课程应在开齐开足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前提下,要以“体育+艺术+项目”为抓手合理开设内容丰富的阳光体、艺大课间活动课程。我校在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以年级组为单位,每个周开设2节阳光体、艺大课间活动课,每节课为1个小时。活动内容主要有趣味游戏、花样跳绳、韵律操、篮球操、腰鼓、秧歌和藏族锅庄舞等,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体育、艺术2+1项目”的收益者,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全面发展。
三、丰富校园兴趣活动课程,拓宽学生兴趣发展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有很强烈的追求欲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校园内能够得到良好发展。我校大胆地尝试每周开设一节为时1.5小时的兴趣活动课,主要学习内容有绘画、书法、电子琴、藏族弹唱、舞蹈、小品、乒乓球、排球、足球、五子棋、竹竿舞和阅读欣赏等。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兴趣活动课,因材施教。兴趣活动课主要由学校专业教师或邀请社会上具有一定特长的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地的指导,这样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发展。
四、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类学校地处偏远,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学校课程设置方面跟内地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类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以国家及地方课程纲要为指导,依据当地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可用资源,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开发有课程专家、校外团体或个人共同参与形式的校本课程。我校根据周边环境,当地民俗,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校实际条件,研究开发了切换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德育教育专题讲座、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各种安全预防应急演练等,学校每学期不定期邀请相关校外辅导员集中对全校师生进行2—4次专题教育讲座和举行各种应急预防演练活动。校本课程,不是以单独的形式开设,而是将它合理的融入到国家课程中去,如在藏语文、汉语、英语课上融入些课本剧、民间故事和小品等;在美术课上融入藏族唐卡绘画内容;体育课上融入藏式摔跤、举沙袋、大象拔河等富有藏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内容;在音乐课上吸纳一些藏族弹唱、藏族民歌、藏族文艺表演;写字课上还可以开设藏、汉书法教学内容;劳动技术课上增加些藏餐烹饪技术;思品课上利用藏族格言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和熏陶。这样使校本课程既能对国家课程加以合理的补充和延伸,又能丰富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类基础教育课程内容。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类基础教育课程必须以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及劳动技能素质为宗旨,使之成为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的有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鉴.民族教育学[M].民族出版社,2002.
[2]李定仁,罗儒国.西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伦理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2005(1).
[3]巴战龙.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困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