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阶段能力分班的思考

2016-05-14 20:43王雪迪
课外语文·下 2016年6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思考

【摘要】在应试教育前提下,基础教育阶段中按能力分班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随着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及认识水平的提高,能力分班现象备受批判,可是这种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引发了我们对能力分班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能力分班;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一、缘起及发展现状

能力分班主要指以考试的能力,即考试分数作为依据来进行班级划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中学实行能力分班的措施,通过进行考试,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快慢班。[1]

在我国,能力分班的教学思想可在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中找到雏形。民国时期,受国外教育思想的影响,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实验开始在国内实行。分层教学在新中国建立后一度盛行,但在“文革”时被认为有失公平而废止,之后又恢复。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并且出台了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使基础教育中学校的生源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而且应试教育居于主导地位,推动了分层教学的发展,所以有些人又重新提出能力分班的主张,并且很多学校也实行了这一教学形式。

二、利弊分析

(一)能力分班的利处

第一,实施能力分班可以降低学生间的程度落差,使班级中学生程度较为整齐,有利于教材的选择和教学进度的把握,使教师教学内容的难易度适合于班上大多数的学生,老师可以在程度好的班级中加快教学的步骤,并依学生的程度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施教较为容易。

第二,实施能力分班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使学生按照他们所需要的尽可能最大的深度和速度、水平进行学习,快班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课程,慢班的学生心理压力也有所减轻。而且老师可以给予个别程度低的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加强课程复习的部分。

第三,实施能力分班可使程度低的学生免除与其他程度较佳的同辈竞争的压力,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因为彼此的竞争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能力分班的弊处

第一,能力分班会将被学生自动定义为优秀生和差生,被分到慢班的学生自动被定义为差生,老师会对这些程度较低的学生产生过低的期望,被分到快班的学生也可能养成高傲或自视过高的态度,对慢班的学生产生一些轻视的态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导致慢班学生的自我期望低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并不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高。

第二,由于有快班和慢班之分,就会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很大程度上那些教学步骤缓慢、教学品质差,或是缺乏经验的老师会被分配去教导低程度的班级,这样会产生恶性循环,程度低的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成绩自然提升较慢,教师在程度低的班级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破罐破摔。这样对这些学生和教师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损害了他们公平发展的权利。

第三,在常态班级中,程度好的学生可以为程度差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而且程度好学生的表现对程度差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然而能力分班之后,程度差的学生被剥夺了拥有学习榜样及激励的机会,甚至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快班的学生和慢班的学生会出现对立的状态。

第四,分班标准很难科学确定,能力分班一般以学习成绩作为分班的标准,靠分数决定学生的学习环境,用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衡量学生优劣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否定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并且遏制了教师的才智,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反思

(一)能力分班并不能明显提高学生成绩

能力分班的最大推动因素就是升学率,人们在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水平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升学率,所以学校倾向于将学生分为快慢班,以便重点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然而研究证明,按能力分班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成绩提高的迹象,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相比能力分班,常态分班更有助于其学业进步。

(二)能力分班容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能力分班其实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们按成绩被分为三六九等,随着学校阶段的升高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这种分化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快班的学生容易形成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慢班的学生则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间的心理差距不断扩大。而且,在快班极易形成竞争多于合作的风气,不利于学生养成互帮互助的品质。

事实上,人们对于应该按能力分班还是常态分班这个问题之所以产生争论,主要是因为双方关注的焦点不同。支持能力分班的人把注意力放在教育的有效性上,认为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做准备;而支持常态分班的人则主要关注教育的平等性,认为教育应该充分的民主和公平,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平等的教育。

然而通过实践得知,能力分班的弊处要远远大于利处。也许分成快慢班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提高升学率,但是教育的公平却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也许我们可以把学生比作“产品”,但绝不能把学生比作“商品”,因为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公益性,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享受的教育机会平等,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效率。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平等教育的权利,慢班的学生交着同样的学费却被给予相对劣质的教育资源,这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

四、结语

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更强调教育的均衡发展,以追求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减少或避免能力分班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改革中的两难问题[J].教育评论,1998(3).

作者简介:王雪迪,女,1992年生,河北省唐山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思考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