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日益密切,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英语在国际交往和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英语的教育问题值得关注。然而,就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语用能力的培养还有所欠缺,在日常交际中的语用错误比较多。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并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英语;语用能力;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办法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6013303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外往来逐渐密切,英语在对外贸易中被广泛应用,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英语教学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培养高素质的英语综合型人才成为跨文化交流中的迫切需要。所谓语用能力,是语用学和语言习得的交叉产物,指的是交流中准确理解别人话语含义和清晰表达自己的双重能力。这不仅要求学习者能够正确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还要在语境中使用正确的语言形式进行交流。1972年,语言学家Hymes首次提出“交际能力”的定义,此后关于语用能力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虽然不同的学者对语用能力有不同的定义,但总体来说他们都承认语用能力与三个方面密切相关——言语行为能力(Speech act competence)、言语适切性(Appropriateness of speech)和文化知识(Cultural knowledge)。语用能力是语言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采取措施针对性地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语用能力。
一、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语用能力较差的原因
据资料显示,我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语用能力远远低于其语言能力,即使是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很高的学生也难以掌握日常对话中的规则和习惯用语。因此,这应引起英语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找出学生语用错误的根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下面,从以下几点分析学生语言失误的原因[1]。
1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迁移(transfer),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将以前所学的内容和技能与新知识相互融合、影响的过程。对于语言学习来说,当母语与目的语规则相似点较多时,就能促进目的语学习,称之为母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则会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称之为母语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语言规则差异很大,因此母语的负迁移对二语习得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如Computer opens our sights of eyes这句话,从语法结构上看完全正确,但open 和sight of eyes在语义上却无法搭配。再如,For the last three years, there have been good harvests in agriculture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最近三年农业一直保持丰收,虽然都能理解句子的意思,语法上也说得通,但harvest这个词本身就指的是农业上的丰收,因此in agriculture是多余的。以上两句话都是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而写出的中式英语,在语义上存在不相容的问题。
2学生的语境意识有待加强
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少真正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过,因此过分注重语言的字面含义,而忽视了语境赋予的深层意义。比如说,老师下午最后一节课时发现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于是说:“Are you a little tired with your earlier class?”学生齐声回答:“Yes, a little.”教师竟对这一回答无言以对。其实,老师只是觉得学生没有进入上课的状态,因此说了这句话想提醒一下学生认真听讲、事实上,教师并不想问学生什么问题,也不必要回答,然而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老师的用意,没有充分考虑语境问题。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缺乏语境意识是学生语境能力培养的一大主要障碍。
3非真实语料的干扰
自英语成为本科学习的必修课以来,一直都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法和应试能力而服务的,因此出现了很多不真实的语料,这些内容在语法中是正确的,但却不能运用到实际的交际中去。我们以下面这段对话为例:
“What is your name?”
“My name is Lehman.”
“Have you finished your task?”
“I have finished my task.”
这样的对话在外国人听起来可能显得急躁而冗杂,虽然在我国教科书中类似的对话很多,我们对此也毫不知情,因此学生总是有一种错觉,觉得回答得越复杂,就显得越正式,但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却是简单直接。可见,这样非真实语境的教材确实害人不浅。
二、语用能力的构成
1行事能力
英国社会语言学家Austin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他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对话的真实意图都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实施某一言语行为。因此,他将话语分为叙事话语(constative)和施为话语(performative),前者的话语可以验证真假,如I went to library yesterday.而后者无法验证真假,只是一个施为动作,如 I name this ship Elizabeth 5.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在此后的半个世纪引起了巨大反响,然而他的理论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1969年,Austin的学生Searle修正了他的理论,后者将言语行为分为四大规则:命题规则、准备规则、诚意规则和根本规则[2]。但总体来说,这两人的观点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我们都希望在交际中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被理解和尊重,这就是所谓的言语行为的实施力。
2言外之意的表达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此含义(connotation)并不等于彼含义(sense),也就是说一个人所说的话并不意味着和他的真实用意相对等。若我们把一个人的话分为字面意义和交际意义的话,那么字面意义就是显义(explicatory),其交际意义就是隐义,即会话意图(implicature)。人们在交际的时候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是这样解释的:第一,要遵循数量原则,说对方需要的信息,并避免说对方不需要的信息;第二,质量原则,不要说知识错误的话和谎话;第三,言简意赅;第四,不要有歧义。事实上,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违背会话原则,因此言外之意就产生了。如王先生在一个鸡尾酒宴会上说:“XX长得真像个老巫婆。”李先生回答道:“今天天气真是不错。”李先生的话明显违反了会话原则,因为他的话语与王先生毫无关联,其实他的言外之意是想岔开话题,提醒王先生在优雅的酒会上不要对别人品头论足。再比如,张小姐问吴小姐:“你在干吗?”吴小姐说:“没什么要紧事儿。”吴小姐的话显然违反了数量原则,因此她的言外之意是她并不想告诉张小姐她在干什么。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些不方面或不愿意透露的信息时,就会用隐含或委婉的话来代替,因此也就产生了言外之意。
3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也是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对话人能否对对方的话做出正确的回答或反应。即使是一句简单的“你吃了吗”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可能只是简单的问候或者客套,也可能是故意搭讪,还有可能是想邀请你一起吃饭,只有对说话人的意图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出合理的应答。值得注意的是,礼貌用语对于理解能力而言有时会导致歧义,比如说在聊微信时对方说“很晚了,怕耽误你休息”,其实对方的意思可能是不想再聊了,但出于礼貌又不好直说而采取的委婉态度,如果你回答说“没关系,我一向习惯晚睡”,这样只会让对方很为难。礼貌用语多半是为了维护双方的面子,采用间接方式结束对话,因此若不深刻理解对方意图,很有可能让对方哭笑不得[3]。
三、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办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语用能力培养主要采用的是“1+3”模式,“1”指的是课堂教师传授的语用知识,“3”指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选修课和交际活动,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只有协调和配合好每一个环节,英语语用能力才能得到明显的提升。但这一模式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语用教学面临诸多问题,针对这样的学习现状,下面,笔者就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语用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语用知识教学质量
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阵地之一,课堂在提高语用能力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和语用能力得到双重提高是外语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根据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输入是输出的基础和前提,但输入的内容一定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质量也应大幅提高。根据二语习得的普遍规律,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即母语使用者在真实情景下的语言。同时,对于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应当着重讲解,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还要进行专项训练。比如,礼貌语的级别、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等。对于典型的生活场景,如生日party的邀请、机场接人、面试采访、问路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练习和实践,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重视程度,唤起他们对于语用能力的认识,使其更加深入地体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克服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在口语对话实践中,基础差的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因此会有畏惧和反感心理。教师要对其进行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增加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知道,只有出错才能纠错,才能取得进步,语用错误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改正过来。
2利用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十分有限,所学知识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被学生真正消化。因此,借助外力条件进行补充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多媒体在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网络平台,多媒体能够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进行自主学习,对课堂上教师所讲的语用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吸收[4]。多媒体平台的最大优点是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真实的语料,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接触到真实地道的英语表达,是非常好用的语用学习的辅助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设置任务,为他们提供好的语用学习的网站,引导他们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互动交流机会,从而使课堂教学得以很好的延续。
3开设选修课
英语学习不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利,同样语用学也不是英语专业的专利。学校开设语用学的专业课能够有效弥补非英语专业学生语用知识的不足。语用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教师可以将讲课和口语对话练习结合起来授课,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单独进行对比、练习,实现交际信息的对等传递。其实,无论教师怎样努力地创设真实的语境让学生进行模拟交流,说到底还是虚拟的,达不到真实的效果,不妨为非英语专业学生也聘请外教授课。这样能够使学生感受目的语文化,锻炼口语能力,获得充分的语料资源。此外,在课程之余,学校可以开展各类语用教学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文化节或欧美周末电影大放送等,实现英语学习的长期化和趣味化。
四、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英语在教学中都是知识课,以教师向学生传授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要形式,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误区,认为语言的学习就是知识积累,是不断记忆和重复的过程。但事实上,语言的学习是技能的培养,是建立在大量的听说实践中的,只有在交流中学习到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受20世纪交际教学法的影响,人们一度认为语言流畅便是交际水平高的表现。其实,跨文化交际更要注重表达的合理与得体,否则过多的语用失误只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语法正确的话在跨文化交际中并不意味着是合理的,得体、合适是语言交际最重要的原则。语言学家Leech和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中的相关规定都是“得体”的具体阐释。我国教育学家董小红、洪刚、张宇等人的实践研究表明,较之语法能力,中国大学生的语用能力相对较差,这是教育的畸形。很多语言能力十分扎实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此,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本科生的语用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已有的相关研究显示,很多早期的学者认为人的语用能力是无法提高的。洪刚(1991)曾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语用能力的考察测验,实验结果表明,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没有明显差别,因此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不成正比的说法开始流行起来,这也一度打击了教师和学生的信心。然而,随着英语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关于语用能力的研究也日渐丰富起来,语用能力的可教性成为学者的研究重点。1995年,Yoshimi、Liddicoat和Kasper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语用能力同语言能力一样具有可教性[5]。他们还指出,显性教学在语用能力的培养上比隐形教学更具优势。显性教学强调对语言形式进行解释说明,而隐形教学则强调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自己发现规则。因此,将语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日常中,在真实语境中潜移默化地练习对于提高语用能力更加有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现状堪忧,随着社会对新型交际型人才的需求,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语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紧迫,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模式,不仅要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对真实语料的输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参考文献:
[1]陈彩芬,王宗英.非英语专业理工本科生英语语用能力和认知策略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白雪原.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比较——对中国人民大学部分本科生语用失误问题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3]贾艳.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和语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
[4]龙千红.翻译促进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J].外语教学,2003,(4).
[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