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路径探析

2016-05-14 06:09郑琼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校教育人文素养

郑琼

摘要:现如今正处于社会转型、技术革新、经济飞腾、信息便捷的时代,更是一个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时代。涵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唤醒个人自觉、凝炼个人能力、构建校园人文精神磁场、促进社会和经济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检视人文素养教育的症结所在、灌输人文气息的教育理念、打造稳健的教师队伍、深化课程制度改革、融合理论方法与实践创新,从而实现高校教育模式的维稳机制,是高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不二法门。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校教育;育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6001903

人文素养在《现代汉语》中释义为“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人文素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特定环境的熏陶以及知识的传授,逐步塑造而成的,它是人个体的内在和外在修养的核心和基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囿于单一层面的含义,而是与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哲学、法学、文学等方面息息相关。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指由其经历、知识、意志、能力等单元共同锻造的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内在综合认知,同时表现为个体的气质、形态、举止、行为等外在形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程度,体现在个体的文化蕴涵、情趣倾向、价值观念、目标追求、行为习惯等抽象维度,并在实践中将这些抽象维度运用到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处理上。高校教育当下以及未来的方向,势必紧紧围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来开展,并将人文认知方法的运用落到实处。

一、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当今教育承担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双重使命,在大学生进行专业科学教育的同时,亦需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科学是一种工具,可以直接地在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是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最便捷途径。人文则是一种精神上的引导,间接地指引人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作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升华。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作为教育制度实施效果中的两个维度,人文素养能够弥补科学素养的空缺,渗透到科学素养当中去。诚然,“人文为科学启示方向,人文素质教育为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1]43

1唤醒个人自觉意识,凝练个人综合能力

文学丰富想象,史学使人明理,哲学使人智慧[2],人文素养对个体而言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即塑造成熟的大学生精神世界,提升个人人格魅力,促进人的总体素质生成。在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开发能源、开创网络、改变环境、提高生产力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运用得当,做到物尽其用地改造客观世界并造福于人类,恰恰取决于科研工作人员的人文素养程度。大学生人文素养程度的提高,不仅丰富了人文知识,更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思考能力、智力水平、规划意识、学习情趣,增加做事的成功率和达到更高的造诣。爱因斯坦如是说:“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哪一方面都将一事无成。”由此可见,人文素养对人精神境界的升华、创造力的开发、抽象思维的培养、缜密的理论等个人综合能力的凝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构筑校园精神磁场,营造浓厚人文氛围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一些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从各个方向弥漫入校园,给大学生带来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处在塑型期,易遭受异化信息的侵袭,出现无所适从、茫然无措等精神困惑状态。大学生精神世界贫乏,理想和信念降低,目标和追求漠然,是教育的瓶颈。人文教育能够满足大学心灵贫瘠和精神空虚的现实需求,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运用人文价值观念稳定地支持精神世界,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消解冲突、弥合裂痕,更能坚定信念、提高善恶甄别能力、增强信息筛选技能。人文素养是一种终极关怀目标的智慧,它可以弥补科学专业素养的缺陷,洗礼精神,培养感情,升华道德,提高品位。校园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传授和研发的基地,还是人文知识积淀的宝库,更是人类精神世界打造的平台,为科学技术下的人文精神开辟道路。浓厚的人文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它熏陶、感染着每一位学子,是推进和提升学院建设软实力,以及坚实学科创新后盾的至关重要环节。

3催化社会和谐进程,推动经济繁荣发展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3]和谐社会的状态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展态势,既是依靠人这个主体的实施,也是为了人这个主体的生存,遵循以“人”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其关键节点是人的思想、观念、意志、品格、修养,归根结底,即人文素养起着决定作用。人文素养的核心是更好地理解生活、洞察真理、完善心智,寻找正确的学习、行为、生活方式,实现知、情、意的多维度发展。富含人文素养的大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途,铭记历史责任和社会使命,更容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和谐的社会精神环境,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经济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人文科学的规制。在当今激烈的经济竞争时代,如何使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朝着正确的轨道前行,有赖于人的人文素养程度。

二、高校人文教育弊端的表征

1教育理念认识不到位,教学机制薄弱

从大学生层面看,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人文素养教育的不正确观点,认为人文素养没有实用性,占用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和专业课学习精力,挤占专业课教学资源经费等等。这些思想盲点恰恰说明了大学生人文素养薄弱,淡漠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人文素养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待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教学管理者层面看,一些教学管理者对人文教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高度战略性认知,甚至有些学者认为:“人文学科教育在科技人才培养中无足轻重,充其量只是知识面的扩展,远非人才素质的必备要素。”[4]这些认知的偏差和误区,导致教学实施上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投入经费和制度保障,没有系统性和长效性的人文工作落实制度,进而进一步弱化了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度和兴趣度,难以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和有效的人文传承机制。在这个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大环境下,对人文素养认识观念的不到位,不仅仅是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更是科学素养教育的缺失[4]。

2教师人文底蕴缺乏,优质资源紧缺

当下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如高校教师令人担忧的人文素养缺失现状,调查表明:“高校教师人文知识薄弱,传统文化认识不足,艺术修养缺乏。”[5]高校教师对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区分模糊,超过半数的受调查教师表示有待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有些教师职业责任和敬业意识不强,不完全适应高校前沿性发展的特点,育人观念淡薄,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缺乏真诚性关注,而偏重追求个人名利的得失和经济收益的高低。同时,高校教师出身于单一结构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行列,导致专业知识割裂,缺乏人文知识更新,人文知识摄取面窄,人文素质积累陈旧,更进一步使自身人文素养匮乏。高校教师是高校教育革新和开拓的主力军,由于长久以来的人才专业化导致具备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人数较少,再加之一些教师从教后的更新能力与竞争能力不足,使得拥有优质人文素养的教师资源紧缺,阻碍了高校教育的有效开展,加剧了高校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

3教学课程设置不健全,评价标准缺乏规范化

众所周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素质教育重视的不断深入,人文素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当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时,高校就显现出亟须解决的问题和不足。教学课程的建设是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至关重要的环节。但现今大学所开设的关于人文素养养成的课程偏少,课时时间短,课种选择面窄,课堂内容乏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更达不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满足学生现实精神需求的程度。纵观总体,大学教学课程设置缺乏长远性、系统性、层次性、全面性、规划性、周密性,且对大学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没有具体的学分安排,评价标准缺乏规范化设置,随意性大。高校对大学生教育的有效实施,不能脱离人文素养这个大前提,课程设置存在的弊端阻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评价标准的不规范弱化了大学生对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视度,缺乏人文素养积淀的大学生,更谈不上具备良好的人文品质,也使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出现了瓶颈。

三、高校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1坚持育人为本,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办学指导思想,是高校教育的核心,涉及对大学生的培养定位、能力培养方向、专业研究方向、未来输出方向的规律发展问题。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行为,教育行为实现教育目标。鉴于此,高校培养全面型社会需求人才,需要深化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认识,要在高校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不仅仅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式局限在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课程范围内,应充分挖掘大学课堂中人文知识的内涵,增加课堂内容的人文内涵,丰富学生的学习情趣,加强对学生的气质、人格、品质、精神、意志的濡养。全面认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性,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突破传统的片面教育理念的桎梏,从教育工作者到受教育者,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人文素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营造浓厚的人文修养气息,整合大学教育模式构造,促进人文教育落到实处,确保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2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建设,提升影响力

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人只能用人来建树。”[6]高校教师是教育的落实者和承担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技等硬件条件,更要具备高度的人文修养这个软件条件。正如国务院相关意见曾指出的:“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7]显而易见,高校具有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是切实保障高校落实人文教育、因材施教地构建大学生人文修养提升体系、取得傲人业绩,推动大学人文素养教育有序、长足发展的中流砥柱。现如今科学与人文日益交融,打造稳健的高素养教师队伍不可急功近利,需要领导者有意识地规划、培训,同时也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锻造和提升,通过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知识充电,打造适宜的教学风格,形成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增强为人师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此外,高校在招纳人文修养教师的来源渠道方面应扩宽接收面,增加对人文师资的经费投入,激励教师提升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毋庸置疑,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首要前提,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建设,有远见、有规划、多方位地提升高校人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才能为教育事业提供不竭的动力源。

3规范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将人文素养渗透到教育体制中

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科学的决策作用,对检查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具有具体的规范作用,对促进教育目标朝着既定化方向前行和实现教育结果优化具有导航性作用。实现人文素养评价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完善机制,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1]257—258。在主体方面,评价主体应为大学所属的直接或间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教育成果以及学生的人文修养程度进行政策、思想、方法上的指导,组成评定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评估实施。此外,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亦是一个自我调节和良性循环的过程,可以通过组织更多的人文素养评价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4克服唯理教育偏失,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朱熹曾提出“知行常相须”,强调学习和做学问不仅仅是纸上功夫,更要落实到行动中来,道出知、行相统一即是教育的规律,也是教育发展的长效之计。平衡理论与实践,避免实践流于形式,导致其陷入走过场的尴尬境地。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使得大学生所追求的人文目标、方法、任务、路径能够得到明晰的规划,一言以蔽之,通过社会实践对人文素养进行探索和研究,对培育大学生自身人文内涵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和开拓价值。大学生实践活动包含理论宣讲、社会调查、学习参观、勤工检学、预就业实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身能力自发学习、自发组织,正确认识理论含义,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方法和问题解决方法,从而不断挖掘深刻性、有效性、长远性,形成较为规范的人文素养学习与实践模式。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可以引导其自身不足的认识,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良好道德;对社会而言可以弥补人文理念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弘扬求真务实和开拓进取的人文精神,并促进人文知识的传播。

纵所周知,人文素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要素,亦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应力求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理论主动性和人文实践自觉性,推进人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质量的目标,从而助益于培育科技与人文双馨的大学生优秀人才,形成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桂署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漆思.文史哲会通的人性自觉与中国哲学史的重写[J].江西社会科学,2012,(12):18—26.

[3]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课题组.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N].光明日报,20050318(8).

[4]汪俊辉,朱国平.试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35):51.

[5]丁素娇.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3):43.

[6]《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73.

[7]中宣部宣传教育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Abstract:It is an era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conomic boom and convenient access to information, where humanistic qualities are indispensable.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literacy can wake up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condense individual ability, build campus humanistic spirit field,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of human quality educ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optimum channel of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lies in permeating the education idea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creating excellent teacher team,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integrating theoretical methodology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ta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

Key words: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ng peopleoriented

(责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高校教育人文素养
高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发展现状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