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法与英美文学知识拓展探析

2016-05-14 06:09朱玉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孤独自然生态

朱玉霞

摘要:项目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尤其在英美文化及文学知识的拓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展现学生项目专题成果,分析浪漫派诗人及作家特点,即独处大自然,体验孤独,感受自由超越;亲近自然,感悟天人交融的空灵状态;关注生态环境,参悟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总结归纳诗人的这种自然审美情怀,有助于学生深刻系统地了解这一专题的知识,既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立体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浪漫主义诗人;自然;孤独; 生态

中图分类号:H319.3;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6004103

项目教学法注重行为导向,是以项目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进行手脑并用的一种学习实践;英语课堂中的项目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相关研究问题,然后搜集资料和参考文献,分组讨论,分析总结,深度理解该问题,得出结论,加深认知和记忆。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指导学生对相关英美文学及文化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和了解,分析对比中西文化的精髓,可以对所学知识加以深化理解、融会贯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五单元“Chose to be alone on purpose”一文有关独处与亲近自然的话题,提到浪漫主义诗人William Wordsworth, Henry David Thoreau 和John Milton。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拓展学生的英美文化及文学知识。通过分组确定研究题目,搜寻资料,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最后总结浪漫主义诗人的孤寂情怀和生存感悟,即:他们体验孤独感受心灵的自由超越,亲近自然感悟天人合一的境界及关注生态环境追求物质与精神统一。系统深刻地了解英美浪漫主义诗人及其诗作,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体验孤独感受心灵的自由超越

孤独意识是指人作为精神主体的存在,肯定自己的孤独性、唯一性,是对孤独的需要,即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划分开来的需要[1]99。孤独感是一种潜意识,是每个人都有的情绪,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真切地体验和面对它,并非每个人都能把孤独看作自己内省的立足点和逃避外界干扰的避难所。孤独往往和自由密切相关,因此,孤独属于灵魂自由的人,他在宁静达观中进入自由境界,是反省、超越和自主自身的一种意识。作家通过写作、文学创作这种形式来突破个人存在的孤独,通过文字或诗作与读者相通。因为文学或艺术本身是最孤独的创造行为[1]82。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经常喜欢独处,享受孤独所带来的心神愉悦。

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曾经一同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他们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在城市化渐盛的时代,湖区成了他们心仪的生命绿洲。逃离了城市的工业化及一切丑陋,诗人在湖区延绵的山峦、肥沃整洁的田庄、清澈的湖水边、星罗棋布的房屋和袅袅炊烟中独自散步,在这种恬淡静美中陶醉,寻找美,感受美,搜寻灵感,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诗歌合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使用简朴易懂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身处这美景中的人们的生活,抒发了诗人的亲身感受和哲学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精神世界的创作风格。

约翰·济慈(John Keats)是杰出的英国浪漫派的主要成员之一,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成为他那一整代诗星的代言人。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他的《夜莺颂》美丽的比喻和一泻千里的流利语言表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深深向往。被誉为是诗人中诗人的珀西·比希·雪莱,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他的名作《西风颂》及《致云雀》,堪称抒情诗歌中的极品。《致云雀》是一首标志着他向咏唱自由过度的诗。云雀形象是诗人的自我孤独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尽管理想与现实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摆脱了烦恼的欢乐情调,展开向往自由的羽翼直升晴空,高飞在所有这类伤感情绪之上,涌动着追求自由的启示[2]143。

诗人隐居山野、湖边,孤独的散步堪称思维的一种操练,灵魂在散步中得到超越与升华。他们用一种优雅的风度和淡定的心态来享受孤独,在这种淡然心态中,让自己忘掉各种功利性的目的,在寂寞中通过纯理性的思考,寻求到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慰藉,使内心世界变得丰富深刻,达到一种自由超越的境地。

二、亲近自然感悟天人交融的境界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在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寄情山水田园,关注田园生活,企图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物我同化、天人合一的境界。他们创作的田园诗是诗歌园地里的奇葩,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的亲近和迷恋,带给人们无法言说的审美享受,因为自然的美是每个人都能感受、欣赏和接受的。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美国的超验主义作家及中国的田园诗人都曾漫步山水之间,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超脱,大力讴歌自然的神奇,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涤荡心灵,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

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格勒律治、华兹华斯、济慈,雪莱拜伦等都创作出歌颂自然的诗作。华兹华斯是英国诗坛上杰出的田园诗人,被誉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选择远离舒适的城市生活,以简朴的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对象。他赞颂自然的伟大,呼吁人类回归自然,恢复人类的自然灵性,救赎人类的心灵。华兹华斯认为,诗是来源于以宁静的心情回忆起来的感情,诗人的任务是忠实地模仿自然,唯一的限制是必须提供意趣而不是直白地传达真实[2]74。他认为诗歌创作应该总是利用大自然的真实以唤起读者同情的能力和借助于想象的色彩变化而引人入胜的能力。他认为自然有一种心灵感染力量, 用它的宁静和恬美打动人们,引导人们从欢愉走向快乐。他认为最平凡的花朵也能给人以心灵的启迪,雏菊能让人面临困难时,仍满怀希望,水仙花能治愈心灵的创伤,并把孤寂的审美主体带进天堂。华兹华斯描绘的这种“有我之境”是因为他度过了多年不寻常的田园牧歌式的舒适生活[3]。

产生于美国19世纪30至40年代的超验主义,与欧洲的浪漫主义一样,作家也热情地赞颂自然,流露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表现出了一种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爱默生及梭罗创作了大量描写自然风景的作品。爱默生认为宇宙是由自然和灵魂构成的,在他看来,自然就是一切所谓“非我”之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和人一样,都具有一种内在的神性,都与存在于宇宙中的“超灵”相沟通。“非我”的自然对于“我”有着极为重要的荡涤胸怀、抚慰心绪、启示美感的作用[4]。在自然的永恒宁静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通过回归自然,与自然交流,就能够达到与“超灵”的融合,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完美境界或认识到更高的真理。

在中国,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古已有之。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这些观点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悠远而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后来的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陶渊明的诗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是他们创造的“无我之境”田园诗的哲学渊源。尽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略有差异,西方的 “有我之境”“超灵之说”和中国的“无我之境”,但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殊途同归,对大自然的歌颂是尽其所能。他们描写的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田园生活画面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的愉悦,使其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空灵境地。

三、关注生态坏境参悟和谐生活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5]36恩格斯突出强调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从属关系,认为认识自然规律,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统治自然和支配自然的前提基础。雨果也曾指出,人与人应当文明对待是一种进步,然而人与自然也应当文明对待。可见生态环境历来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欧美的浪漫主义诗人也对大自然倾注满腔热情,高度关注生态环境,思考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的和谐问题[5]104。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华兹华斯被认为是成就最大的生态诗人,他厌恶毁坏自然环境的工业文明,很长时间隐居在湖区的自然山水之间,将大半生献给了自然,创作出了大量歌咏自然与人和谐关系的诗歌。他认为自然是人类“心灵的保姆、向导和护卫”,人应当永远是大自然的谦恭的学生,永远是“大自然的崇拜者,精神抖擞地来到这里朝拜”,“来吧,来瞻仰万象的光辉,让自然做你的师长”,“春天树林的律动,胜过一切圣贤的教导,她能指引你识别善恶,点拨你做人之道。”[5]101并永远向自然——地球上最渊博的老师学习。无独有偶,美国伟大的生态学家亨利·戴维·梭罗也强调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孩子,人与万物的关系是平等的兄弟关系。梭罗居住在瓦尔登湖,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旨在给人们的启示,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完全可以过得幸福快乐,人的发展绝不是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而是拥有充实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是人格的提升,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梭罗在他的《散步》一文中严厉批评了脱离自然的西方文明,他将广袤的、野性的、荒凉的自然看作是人类的母亲,而人类却早早脱离母亲,进入把自然母亲排除在外的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文化,注定会很快达到极限的文明。所以他宣称,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全整个世界。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昭示世人,人们不应该倾注大量时间去追逐物质享受,而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精神探索。在《瓦尔登湖》中,他呼吁人们不要去干涉自然、破坏自然。因为19世纪上半期,在广袤的美洲大陆,已经不见印第安人的踪影,原来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也所剩无几,大自然到处都千疮百孔,人类活动的足迹无处不在,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应该保护自然和保护环境。梭罗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独具慧眼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大声呼吁人们去保护自然。所以华兹华斯和梭罗被尊称为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更是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态主义哲学家。

通过分析总结,我们不难发现,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热衷于独处田园山间,亲近自然,充分享受大自然带给他们的灵性流动和灵魂超越,他们热爱自然,歌颂自然,希企与万物交融合一。并呼吁人们善待自然,保护环境,感悟与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去和谐共存,他们的这种热爱自然的博大情怀值得肯定、继承和发扬。利用项目式教学,学生亲自查阅资料,搜集总结欧美自然主义者的专题知识。深刻了解相关知识,既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自然审美情趣,更拓宽了文学知识视野,培养了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说项目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徐式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开健.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田园诗艺术比较[J].池州学院学报,2008,(4):64—66.

[4]李世存.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自然描述中的现实关怀[J].宜宾学院学报,2008,(11):56—58.

[5]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Abstract: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s very importan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especially in expanding knowledge of AngloAmeric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The article shows the achievements of students project, and analyzes the romantic poets and their features, namely, being alone in nature feeling the free spirit; get close to nature feeling the blend of man and nature; pay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eeling material and spiritual harmony. Summarizing poets natural aesthetic feeling can help students profoundly understand the topic, not only expanding students cultural horizons but also training the students stereoscopic thinking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Key words:romantic poet; nature; loneliness; ecological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孤独自然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