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兰贞
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小学阶段打基础,而小学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等,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才敢想、敢说、敢问,勇于创新。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学生提出:既然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是两个相邻的边相乘?对于这种问题和见解,无论学生正确与否,我都加以鼓励,再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证明自己的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二、灵活处理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体现,教学时应遵循教材编写的意图,但有些课本的例题编排并不一定适合我的学生,或者并不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分析处理教材,经过优化组合,以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定律”时,例题是这样:“李叔叔骑车旅行,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一共行了多少千米?”这个例题比较容易,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写出算式,学生很兴奋地列式:3+4=4+3,还在感叹“这些猴子真笨!”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直观教具、学具,能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问题: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大长方体,可以有几种情况?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体积,又受因数倍数的影响,只考虑1×12=12,2×6=12,3×4=12,所以自信地认为只有3种摆法。这时让学生摆摆试试,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又发现第4种情况: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直观的学具操作活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直观支撑。
2.在发散思维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可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旅行社推出旅游方案。方案一:成人每人150元,儿童每人60元。方案二:团体5人及以上每人100元。如果成人4人,儿童6人,哪种方案合算?学生列式150×4+60×6=
960(元),(4+6)×100=1000(元),960<1000。学生通过思考选择了第一种方案。这时我问学生:“还有更省钱的方案吗?”学生讨论后发现,成人4人再加上1名儿童凑成5人组成团体票:5×100+5×60=800(元),这个方案最划算。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方案最合适?这样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总结,可揭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增长学生智能的目的。
3.在联想和比较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能针对某一问题,通过类比思维去解决,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数最小是几?”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出示了这样一道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道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联想和比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
总之,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会有更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教学,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劳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垦利县郝家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