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平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可有效地运用在语言的学习中。本文将以尝试性的手段,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探析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和作用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语词汇;学习效率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1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S—0079—03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莱克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1980)中最先提出的,他们对隐喻进行了新的定义,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概念隐喻”。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概念隐喻理论重在强调隐喻是人们的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系统方式之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参照有形、具体的概念去理解、认识无形、抽象的概念,最终使不同的概念之间能够形成相关联的认知方式,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这一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将概念隐喻分成了三类: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就是用界定分明并且结构清晰的概念去构造界定含糊且结构模糊或者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就是把两种概念叠加在一起,把用来谈论一种概念的词汇用于谈论另一概念;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是将无形的概念(抽象的情感、活动事件等)视为有形的物质和实体来表达和理解;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指参照方位空间(如“中心—边缘”“上—下”“内—外”等)形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人们常常借用这种具体的方位关系或概念去喻指一种抽象的关系或者人类难以捉摸的心理状态。
与此同时,隐喻也是词汇拓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英语的大部分词汇都是通过隐喻方式获得的。概念隐喻将词义的拓展加以认知化、系统化。词义的隐喻性扩展就是由两个认知域的相似性产生的,并依据它们的相关性,由一个个概念隐喻管辖。
二、英语词汇隐喻化的重要性
本文提到词汇隐喻化,词汇隐喻化就是指词汇通过隐喻从而获得了新的意义并且能够被人们接受、使用,最终成为词汇中的一个义项。Lakoff和Johnson经过研究统计得出结论:在英语中,70%的词义都是隐喻或者来源于隐喻。其实不仅在英语词义中,在言语中隐喻表达也随处可见,例如“电脑”“唇枪舌战”“针眼”等等。
然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词汇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著名的语言学家Mc Carthy认为:“No matter how well the student learns gram-mar,no matter how successfully the sounds of L2 are mastered.without words to express a wider range of meanings,communication in L2 just can not hap-pen in any meaningful way.”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学会使用这门工具,使人们能够用英语顺利地进行交流,将自己想表达的想法用英语顺利地阐述出来。当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的时候,如果对词汇的掌握不够好,或者词汇的储备量太少,那么他们之间的交流将无法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进行下去。我们从相关材料了解到,按照从低到高的要求,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的英语词汇量是4500到6500之间,需要掌握的英语词组是700到1700个。可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们完全掌握好这些词汇并且能够合理地去运用它们,这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实学生们早就已经意识到词汇在英语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们也非常希望能把学习掌握英语词汇这件做起来感觉枯燥的学习任务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所以试想如果能够改变他们学习词汇的方法或者策略,提升学生们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兴趣,那么他们就可以更好地去掌握、记忆、运用词汇。我们将要在这里研究的就是,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是否会对英语词汇习得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会对英语词汇习得产生影响,那么影响的程度是怎样的?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是语言的本质,它贯穿于复杂的语言系统之中,并且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活动之中,如果把人类的认知和隐喻结合到一起,那么语言就可以得到创新和发展,同时它也成为了外语词汇习得的依据。
三、实验设计
1.实验的目的
实验者做这个实验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考查如果中国大学生掌握了概念隐喻知识,能否对他们的英语词汇习得产生相应的影响,实验者在进行实验之前提出了几个问题:
(1)和从前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法相比较,引入概念隐喻理论到课堂中,能否提高学生们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2)把概念隐喻理论引入到课堂中,给学生们灌输概念隐喻理论知识,对学生的词义扩展能力是否起到提升的作用。
2.实验的对象
该实验的对象是某高校中文系的大一新生,实验者选取了80名学生来进行试验。进行该实验的时间定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末。该校在全校范围开设了一门选修课——英语词汇选修课。在这80名受试者中,有40名受试者是我们从修选了英语词汇课的同学中选出的,我们把这40名同学标记为A组。另外40名受试者,我们是从未选修这门课程的同学中选出的,但是这些受试者在高考时的英语成绩都在105分以上,我们将这些受试者标记为B组。
3.实验的过程
实验者用了一个学期即三个月的时间来进行该实验。学校每个星期开设2个课时的英语词汇选修课,一个学期一共就有24课时。实验者将该实验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对A、B两组受试实行不同的授课方式。A组的40名受试与B组的40名受试使用的教材是不同的,A组受试使用的教学课本与B组受试使用的教学课本的教学内容相同,但是A组受试使用的教材中添加了很多关于概念隐喻方面的知识内容以及与概念隐喻知识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而B组受试只是正常接受常规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也就是说B组受试接受的是传统的词汇教学法。在此我们可以举个例子,针对A组受试,实验者向其灌输概念隐喻方面的知识,如“head”这个单词,它是指人类的身体部位中的最上端,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将该词引申为表示空间的词语head of picture(图片顶端),head of building(建筑物顶端);通过概念隐喻,我们可以将“head”进一步引申出“领头、重要”的意思,然后就有了head of the family(家长),head of govern-ment(政府首脑)等等。
(2)实验者在第一学期的学期末对A、B两组受试者进行英语词汇测试。实验者将测试分为两个部分,时间为40分钟。内容如下:在测试卷的第一部分出现的都是课本中讲过的句子,要求受试者按照题目要求针对句中划线部分的词或词组解释它们的意思;测试卷的第二部分是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没讲过的选择题,要求受试者根据题中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或词组并完成相应的对话。
(3)实验者要分别和A、B两组受试者进行谈话,但是和A、B两组受试者的谈话内容是不同的。实验者对A组受试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在掌握了概念隐喻理论知识后,在作答试卷第二部分选择题的时候,是否会对解题产生相应的影响;受试者在作答测试卷的时候是怎样运用概念隐喻知识解题的。实验者对B班受试者在谈话中只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受试在解答第二部分选择题的时候,是否遇到了一些困难。
4.实验的结果
从第一个表格“试卷第一部分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解答第一部分测试题的时候,A、B两组受试者没有明显的差距,而通过第二个表格“试卷第二部分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在解答第二部分测试题的时候A、B两组受试者的差别很大。因此可以大致推论出,A、B两组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两组受试者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英语词汇教学的引导方式不用,所以将概念隐喻理论知识引入到英语词汇教学当中,有助于学生们对词汇的掌握、理解和记忆。
通过实验者对A、B两组受试者的谈话结果也显示出,A组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在解答第二部分测试题的时候用到了概念隐喻知识,并且他们将已知词汇和未知词汇建立起了联系。而B组受试者则向实验者反应,当他们解答试卷第二部分测试题的时候,几乎没有见过这些词汇,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直觉去猜测。所以谈话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法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记忆词汇。
四、结语
通过实验表明,概念隐喻理论的知识对学生英语词汇习得是有影响的,并且将概念隐喻知识引入到英语词汇的教学中,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去掌握、理解、记忆及运用英语词汇。与此同时,这种方法也大大提升了学生们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减少了以往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方式给学生们带来的厌倦感、负担感,提高了学生们记忆英语词汇的效率。把隐喻知识引入到词汇教学,学生们可以在一个大的隐喻映射下,建立起统一语境,从而可以学习到更多有关该语境下的英语词汇。
总之,概念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它在语言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概念隐喻可以使人们通过某一个领域的体验来理解另外一个领域的体验。所以,在学生们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合理、恰当地为学生们引入概念隐喻知识,培养学生具有隐喻思维,使学生们的隐喻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同时教师们也要讲解有关某些词汇的概念隐喻的来历,使学生们能够很好地去理解词汇的深层意义和民族文化。这样学生们就会觉得学习掌握英语单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不仅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单词去进行交流,从而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尽管实验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及主客观不利条件的影响,但整个实验是合理、可控的并达到了研究的目的,同时本文也将对大多数语言学习者们起到语言习得的借鉴作用。
[责任编辑:马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