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复习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2016-05-14 07:39曹年华
化学教与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微专题课堂模式问题设计

曹年华

摘要: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复习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从“课堂模式的多样化、问题设计的科学化、复习专题的微型化”等三个方面优化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复习;课堂模式;问题设计;微专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8-004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8.015

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需要通过复习,完善知识体系,提升学科素养,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复习常常不同于新授时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明确的任务,也鲜有完整的体系和案例,许多化学教师认为复习课就是讲讲做做,常见的教学误区有两种:一是“机械重复”式,即教师将已学过的知识点再地毯式的重复一遍,了无新意,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二是“机械训练”式,即教师以习题训练为主要方式,天天练周周考,将有限的时间淹没于题海。其实这两种方式都不能起到良好的复习效果,那么,怎样复习,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益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观念进行自主建构的活动,简单思维、被动接受、机械操练的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和耐心。因此在复习教学中仍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组织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疑答问和学习竞赛等多种形式,引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争鸣,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应采取多种复习策略,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复习的兴趣,成为复习教学中智慧的引路人。

一、课堂模式的多样化

心理学家认为,单一的课堂模式会影响复习效率的达成,应根据具体的目标任务采取不同的模式,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复习时通常可采用下面三种课堂模式。

(一)“思维导图”模式

初中化学教材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比较分散,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记忆的难度也较大,需要进行梳理、整合,利用“思维导图”,有助于形成框架,构建知识网络。“思维导图”模式的主要流程为:

首先教师明确目标(即拟复习内容),辅以必要的策略,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参照课本、习题,梳理相关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进行联系,建构出有内容有层次的化学知识网络即思维导图;其次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分析比较各自的导图,查漏补缺,取长补短,理清图中的内在联系,完善思维导图(如图),在此过程中小组长负责对思维导图中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收集思维导图中的亮点及疑惑;再次,组与组之间相互展示思维导图,阐述自己的成果特色,并反映存在的问题,学生之间相互碰撞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提升,对学生总结思维导图的思路、过程以及出现的问题给予肯定和建议(图1)。

对学生而言,制作思维导图能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内容,提高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在复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该课堂模式一般适用于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类知识的复习。

(二)“主题探究”模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该理念,复习课中“主题探究”模式的主要流程:

以“探究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的复习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展示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提出问题“氢氧化钠固体久置在空气中还是氢氧化钠吗”“如何来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呢”“如何来证明氢氧化钠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等问题。接着,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提供的仪器与药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将实验记录与结论对全班进行汇报,教师和学生对其方案、过程与结论进行追问与评价,并对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观点和建议,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从定量的角度来探究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呢”等问题继续探究。整个复习过程自始至终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知识自动生成,能力潜移默化,情感得到升华,该课堂模式一般适用于化学实验、元素化合物及化学计算的复习。

(三)“习题讲评”模式

习题的训练、试卷讲评是复习教学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存在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该模式主要是以学生在习题或考试中出现的错误为重要资源,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小组互助,教师指导归因、总结规律并辅以变式为主要形式,其主要流程如下:

以“溶液”单元测试的试卷讲评为例,学生先对试卷中做错的题目进行自主反思,把其中属于审题不清、计算错误等非知识性原因造成的错误先剔除、记忆性遗忘导致的知识性错误自己查阅课本订正,对不能自主订正的题目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就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从学生欠缺的知识点、亟需点拨的能力点等方面进行正确归因,并对解此类题目的注意事项进行归类,形成方法,最后再给以对应的变式训练。如对“化学反应中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进行错题归因,学生常常会将溶液质量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这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弄清化学方程式中代入的数据应是实际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质量,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实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在反应,因此代入的数据应是溶液中参加反应的溶质质量,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即时巩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问题设计的科学化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指出复习的目的在于“知新”。复习时许多知识点学生自以为已经学会,其实只是停留在表层,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在问题设计时,不应是知识、能力在低层次水平上的简单重复,而应重点研究学生“不会什么”“需要什么”,切忌面面俱到、处处用力,要注意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一)问题设计要注重应用

复习时的问题设计由“再现式”向“应用式”的转化,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到位的知识点暴露,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比如在复习“金属的活动性”时,学生几乎都能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但常常忽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适用条件及使用范围,可以设计如“将过量的铁加入到硫酸锌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渣是什么”、“铁能分别与稀盐酸、氢氧化铜、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吗”、“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吗”等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捅破学生“伪懂”的外衣,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层次,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二)问题设计要科学全面

新授时,学生可能对某个概念(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片面的,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从整个教材体系的高度,对课本中对原本相似或相反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使知识融会贯通,并得以拓展、延伸。以“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例,它是随着从粒子的视角认识物质、从粒子的视角认识物质的分类、从粒子的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从粒子的视角认识物质的变化等内容的落实而逐步丰富的,学生新课时,这些知识内容分散在教材的不同单元,复习时,可通过一个个问题串将它们链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粒子观;又如,“复分解反应”的复习时,可从离子共存、离子检验及除杂等角度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而不是仅仅是从有气体、沉淀或水的角度进行分析。复习时科学全面的问题设计,对学生而言犹如打通了任督二脉,知能水平获得了质的飞跃。

三、复习专题的微型化

复习时将“高大上”的专题设计转化为“精小准”的微专题,有助于强化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复习更有效。

(一)研究中考试卷,合理规划微专题

参照中考试卷的考点和题型,有计划地确定微专题,可以避免微专题设计时的盲目与随意。以近三年南通市的中考试卷为例,Ⅰ卷选择题中常常会考查溶解度曲线、除杂试剂与操作的判断、表格类数据分析等题型,因此在复习时可以确定“溶解度曲线的应用”、“物质除杂试剂的选择”及“表格型质量守恒的解法”等微专题。Ⅱ卷非选择题部分常常会涉及工艺流程、实验探究等综合题,可将这些题型进行拆分,选择一些切入点制定微专题,比如工艺流程题可拆分为“物质的分离”、“物质的推断”、“物质的制备”等微专题,实验探究题可拆分为“猜想专题”、“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实验设计”、“从定量的角度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评价专题”等微专题。通过分析中考试卷来确定微专题,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根据学生学情,即时确定微专题

根据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微专题的内容,如在复习“化学用语”这一主题时,学生对宏观物质、微观粒子、化学符号三重表征的理解运用产生困难,可即时设计“微观图的表征”专题复习;在总复习初期,发现学生对化学反应及其规律的运用产生障碍,如果放任漠视,复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时立即设计“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这样的微专题,可以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在进行“酸碱盐”这一主题的测试时,发现学生对酸碱的化学性质及相互关系有关的题目失分较多,此时可设计“认识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从离子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等微专题,这种量体裁衣式的复习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复习中的困难,针对性更强,也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 李军. 从困乏走向丰富,从平淡走向神奇[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4):54-56

[2] 张永久. 关于化学高考复习的思考及应对策略[J].中学化学教与学,2010,(1):48-49

[3] 曹星. 编写有效“学案”,提高高三化学课堂复习的有效性[J].中学化学教与学,2012,(1):39

猜你喜欢
微专题课堂模式问题设计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宽与活小学教育阶段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构想
精设计,巧提问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设计的原则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微专题”引领高效数学复习的思考
基于生本教育的教材处理与重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