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视角的教育观念与实践探讨

2016-05-14 08:39涂芸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

涂芸

[摘 要] 在当今社会,儿女的教育往往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结合新一代少年儿童发展成长的目标,教育应转变单向传授和灌输的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应基于人性视角,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 人性视角;社会价值观;教育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人们价值观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人们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据《社会心态蓝皮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家庭普遍把子女发展放在生活的首位,之后依次是追求个人利益、追逐家庭幸福等。儿女的教育在一个中国家庭中往往被当作生活的中心,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这个展开。从这个生活动力格局,可以看出当代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呈越来越大的趋势。

一、当代社会的教育观

观念是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和先导。基于新一代少年儿童发展成长的目标以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时代要求,人们的教育观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具体地讲,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学校教育

一是在教学观上,要转变单向传授和灌输的教育方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改变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现象。杜绝教师“一言堂”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二是在人才观上,要转变“以升学率衡量一切”的人才观念,树立“健康第一,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的人才观。

三是在发展观上,要转变“分数至上”这种狭隘的学习发展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共同进步。

(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并非成长的唯一渠道,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当代教育秉承的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理念。

中国人向来强调“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这是光宗耀祖、荫福后人的传统观念的体现。它不仅使读书人对读书寄予“一朝成名,财富、地位都可以提高”的期望,也促使家庭把子女教育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投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言传身教并行的教育理念。重视养成教育,为孩子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三)道德教育

“德才兼备”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才”通过智育达到,“德”就要靠德育来实现了。以此作为出发点,无论何种教育理念,都无法回避对受教育者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严格要求。因为单纯的智育,无法涵盖道德品质、思想观、法治观念等多方面的要求。因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教育的重点工作。

二、把握教育过程中的心态

(一)教育活动是人为和为人的统一

教育活动的统一性特点决定了教学不是机械传授的过程。真实的教育过程中需要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当我们走进学校,面对一群个性迥异、兴趣不同的个体时,必然激发我们用心去对待每一个生命,努力去认识学生的性格特点,把握学生的发展规律。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立足课堂,将课本的内容延伸到生活的相关领域。面对教育问题,不仅能够运用学科相关知识来探索,而且还能够从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兴趣的养成以及产生长远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当下社会背景相结合起来,探寻教学的价值根据和方向,从而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二)教师是爱心和责任心的综合体

当我们指责今天的独生子女没有爱心、过于自我的时候,是否想过这种过失是谁造成的,能够完全归咎于学生吗?其实,造成这种结果,家长和社会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培养爱心不能只靠言传,光靠学校的课堂是无法完成爱心教育的。德育需要长久的时间,亦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如今学生处于学习压力大、功课紧的困境,教师整天忙着备课和考试,常常被分数搞得焦头烂额。在“分数至上”的指挥棒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常常被人们忽视。

教育目标简言之有三点:一是具备学习的能力,二是学会与人共处和合作,三是形成作为人的基本品质。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在试图达到这三个目标。当前,教育开始更加注重还原人性之美,彰显人性光辉,比如提倡做人要宽容,因为宽容会让人与人之间相处变得融洽。宽容源于心中有爱,爱是人性中最为光彩照人的部分。现实中的人都会有一些毛病,如懈怠懒散、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等。但这些都是外在的,人还有超越的、深刻的、内在的、本质性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真正的天性,天性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教育,其实是从改变教育者自己开始,教师在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

三、尊重人性的教育实践

儿童身心发育处于成长期,普遍存在叛逆心理,从内心来说是不愿意接受教育的。变教育者的“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要想完成这两个使命,就要高度尊重人性。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兴趣,那么他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就会很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创设探索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学中,笔者将秦朝的统一与我国现实国情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讨论“台湾问题”存在的原因。在“秦朝统一货币和文字”这一环节,选取两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入:“假如你想出国旅游,去哪个洲最方便?” “为什么国家提倡人人都要说普通话?”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快给出合理性的回答。如此,不仅使知识点以更加灵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其实这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表现。

(二)开展赏识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赏识是人的天性。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这是学生学习取得进步的动力源泉。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善于赏识学生,对学生毫不吝惜地表达自己的欣赏。

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欣赏学生的优点,发掘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后进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对学习产生兴趣,扬起奋进的风帆。叫出学生的名字,是开展人性化教育的前提。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认不出学生,叫不出学生的名字,怎么能谈得上让学生产生“老师欣赏我”的心理?没有这种心理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动力会大大消减。20世纪60年代,电子技术迅速发展,当时就有人预言教师上课将会被电子仪器取代。而现实情况是,50多年过去了,教师仍然活跃在讲台上。这是因为,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感受教师有血有肉的形象,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智慧才能,这些是冰冷的知识传授工具所不能给予的。

参考文献

[1]王俊秀,杨宜音.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李逸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王颖吉.威廉·詹姆斯与美国传播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张淑光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之我见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关于聋哑家庭幼儿的教育实践与反思
高校图书馆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策分析
当代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