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8-0139-01案例背景: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教材的编排目的有两个,一是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信,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对环境、动作、人物心理活动方面的描写非常细腻,对人物的刻画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环境、动作、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赏析,希望他们能有所体会,能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所体现,写出更生动、细腻的文章来。
第五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自己的小伙伴,要学生能抓住人物语言、行动、神态表现人物,不仅把人物写活,而且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希望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委后面的习作服务,增强他们运用这些方法的意识。
案例描述:
1.从课题入手,导入课文
教师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学生齐读课题。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独一无二。
师:听众是很多人的意思,课题为什么用唯一来形容听众呢?文中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做了些什么呢?同学们现在就自由朗读课文,使者解决这些问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1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2师: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要概括主要内容可以用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的方法。
生:课文讲的是"我"因被父亲和妹妹嫌弃而躲到小树林里去练小提琴,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位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艺有了很大的提升,后来我得知她是一位音乐教授十分震惊,对她充满了敬佩、感激之情。
3.从答疑入手,学习课文
3.1学生回答读课题后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生:文中的我躲在小树林里拉小提琴时就只有一个听众。
生:这个听众本来是一名首席小提琴手,却在我面前装作是聋子。
3.2围绕老教授的言行进行教学。
师:"我"的琴艺能有那么大的进步都是因为老教授的鼓励,那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她的语言和神态描写。
生:一共有四处。
她说:"是我打搅了你么?孩子。不过,我每天早上都在这儿坐一会。"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孩子。"
生:还有一处间接的语言描写。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带给她快乐和幸福。
师:同学们找得特别仔细,你们读到这些话有什么感受?
生:面对一个耳聋的人,我就算拉得不好也不会有什么压力,就有信心继续练下去。
生:这位老人说回用心感受我的琴声,这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生:老人的话像诗一样美好,会让练琴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指名读老人的话语,知道学生读出亲切的语气,鼓励的感觉。
师:看来同学们都理解到了老教授的良苦用心,大家再来看看对老教授的神态描写,谁找出来念一念?
生: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座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这三处神态描写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用到了平静这个词语。
师:那我们从平静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老人为了装成聋子,忍住了难听的琴声,还故意摆出平静的表情,她真是太善良了!
生:平静中包含了老人的良苦用心。
师:大家的理解很准确,由这些语言、神态描写,我觉得语言能直接表达一个人的想法,神态也能间接的起到这个作用,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应该多进行一些神态描写,这样能更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
3、围绕"我"练琴过程中的心理、行动上的变化进行教学。
师:老教授这样用心的鼓励"我","我"有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
生:心理变化时这样的:
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象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只曲子。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
嘿,毕竟有人夸我,尽管她是一个聋子。我拉了起来。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师:找得非常仔细,那谁能概括一下心理上的变化?
生:他有沮丧变得高兴和兴奋。
师:心理上的变化肯定会催生行动上的变化,谁来读读行动上的变化?
生: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
以后,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师:看来,我的心态变了,练琴的积极性也高多了,以后都能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演出就不为奇了。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画出的心理和行动变化的句子有什么关系。
生:它们通常都结合在一起,有时一个句子中,前半句写心理,后半句却是写动作。
师:看来你是个很细心的人。老师提醒你们发现这个特点,是想告诉你们,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这些描写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应该是合理得穿插在一起,这样对人物的描写会更全面。
大家可以再找找这样的例子。
生: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师:相信通过上面的这几个例子,大家对于几种描写方法相结合的写法已经理解了,希望大家能在自己写作时很好地去尝试这样做。
案例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找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和找"我"的心理和行动的变化着两个问题,让学生感受细腻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对体现人物特点的作用,并且要把几种表现手法合理地相结合。我觉得学生找得很好,理解也很到位。
课后在和老师们一起评课,通过一番真心的交流,我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课堂上我对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说得很细,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总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如果课堂上能设计一个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实践一下,运用几种表现手法来说几句话,这样学生的感悟会更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