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伴随着技术革命而来的互联网+时代,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面对互联网+时代的风潮,高校应该立足学校定位,针对学生需求,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改革道路。
关键词:互联网+ 人文学科 教改
伴随技术革命而来的互联网+时代,影响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对高等教育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焦虑的时代。互联网在给学生提供海量资源,给教师提供教学平台的同时,也让高校对学校定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产生了怀疑。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崛起的网络教学平台挑战了高校的权威,海量的互联网资源挑战了教师知识的垄断性。这意味着今后的课程改革只有导入互联网思维,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关注。
一.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互联网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已获得大众认可。但硬件和软件的提升无力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积弊,唯有教学理念的创新才是教改的必然出路。慕课的兴起宣告了自主学习时代的来临,也彰显了教改的另外一种可能。慕课代表了互联网时代学习的新模式,它既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构建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慕课带有互联网的基因,以其内容丰富、时间灵活、方式多样、参与性强等优势赢得了学生的关注,“与其说慕课及其代表的E-learning带来的最大参照是技术手段的革新,倒不如说是思维层面的启迪。”[1]
长期以来,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科属性的特点,强调系统基础知识的学习,短于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虽然也引进了自学辅导法、设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异域教法,却未能实现传统人文学科教学效果的实质性提高。其根本原因是这些教法虽在教学理念、模式上有所创新,但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在教学理念、资源共享和学习模式等方面未能突破传统的窠臼。相反,慕课彰显了互联网的平等、开发、多元、互动的属性,以崭新学习模式和课程构成方式重构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也逐步颠覆了既有的教学理念,还给传统人文学科的教改提供了思路。在互联网时代,纸质的媒介变为了电子的媒介,静态的文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视频信息。传统文本不再是信息的唯一载体,甚至有被电子媒介取代的趋势。网络时代的知识结构也一改文本时代的静态和层级性,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变得更为网状、动态和非层级性。知识载体的变革推动了学习模式的革命,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网络资源的丰富和碎片化学习模式的出现,全新的学习模式开始出现。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大部分教学活动将通过互联网来展开,大部分的线下教育会被线上教育取代。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着跨班级、跨地域、跨文化的优势,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诉求,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不对等,师生沟通不畅的问题,虽暂时没有全面取代传统教育的可能,但已席卷全球,极大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版图,甚至会对高校存在形态造成严峻的挑战,已然倒逼国内外高校谋求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所以高校应当积极融入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中,以互联网思维整合教学平台,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既借鉴慕课的成功经验,纳外校的精品课程为己所用,也适时推出自己的特色课程,在互联网化教育的浪潮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的可能性
社会发展机制的变革必然推动学科的发展。工业时代给应用型学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互联网+时代也给人文学科提供了珍贵的发展机遇。由于人文学科自身独特的特性,它的学科成果并不能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无法实现人文学科教学的技术性变革,这导致它远不能如应用型学科一样从工业化的发展中直接受益。互联网+和此前的技术变革的区别是,互联网+的变革源于技术,超越技术,在理念的革新下,实现了以互联网为中心的重构,这正是当前人文学科教学改革中最为欠缺的。
在互联网+时代中,传统人文学科的教改在理念和技术上都是可行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一,学校可以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校局限自己的视野,把教学的流程固化在课堂之中,校园之内,没有实现开放校园、教育自由的理念。在互联网+时代中,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必须改变,这需要学校在顶层设计上进行修改,对慕课、微课程等新兴的教学模式实现政策倾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理念,搭建校际间的教学沟通平台,探索大范围的教学资源的整合渠道。此外,对于学校而言,降低教学运行的成本是非常明显的。由于互联网+教学对虚拟教学平台的倚重,学校可以通过对传统信息化设备的提档升级,减少了实体教学设施的使用,实现教学成本的降低。第二,教师可以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众所周知,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有着单向讲授太多,启发性教学不够,实践性环节欠缺的问题,未能实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互联网+时代中,由于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知识的获取渠道更为多元,网络教学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个性化的选择,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面对这种变革,教师应当端正心态,摆正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用户体验,将互联网资源导入教学环节之中。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炸的原因,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但缺少信息的筛选技巧,加之碎片化阅读的常态化,学生既不能筛选正确的信息,也无从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造成了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这必然需要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可见新技术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教师,相反对教师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主动求知的学习模式,将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变为学生主动,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第三,学生可以进行主动的个性化学习。在传统的人文学科教学模式中,由于班级编成的原因,教学的进度完全一致,而小班化的教学又无法大面积推广,造成面向学生特性的针对性教学无法实现。在互联网+的时代,在技术的辅助下,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班级的设定,根据自己的需要,围绕培养方案的设计来独立选课,进行实现可视化、交互式、智能式的个性化学习。并且可以借助学习平台,对学习进度进行精准的安排,同时实现就教学效果和教师进行实时的反馈。
三.互联网+时代下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的展望
互联网+教育不是电子设备,网络资源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互联网时代和教育的一个结合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因互联网的因素而发生巨变,也不是传统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技术的简单叠加。
第一,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首先是知识更新的教育。加拿大关联主义学者西蒙斯认为网络时代的知识类似河流的水,呈现出“流”的特征。在传统的纸媒体时代中,文本的层级和结构相对固化,其经典意义不容置疑。在网络时代,知识的革新一如摩尔定律一样,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知识更新的步伐变得迅速,半衰期也缩短,带来知识构成的开放、碎片,也让知识有了重组的可能。
第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应该是网络为主的教育。首先,教育模式的转变。传统人文学科的教学模式应当实现基于网络平台的教育,在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的同时,打造定制的学习模式,实现教室到学室的转变,做到对学习效果的实时监控。其次,交互平台的使用。作为智能交互平台,手机应成为高效的互动学习接入口。教师应改变观念,正视其在信息收集,活动参与,效果反馈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应该是全面开放的教育。互联网+的教育必然打破校际的壁垒,教育众筹模式将会逐渐普及。这意味着专业人士(包括非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平台搭建自营教学平台,借助微视频进行宣传展示,通过优秀的用户体验,获得学生的关注。对于学生而言,随着在线学习和在线支付习惯的养成,付费学习也将成为常态,这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寻找和自己习惯契合的教学模式,也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学习内驱力不足的问题。而付费学习的模式,也从体制上保证了众筹教育模式的良性发展,师生必然从中获得回报。
总之,互联网+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千百年来既有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实现纳天下英才而教育的伟大理想。对于教育从业者而言,与其为大学存在形态感到危机的,不如转变观念进行深层次的教改。
参考文献
[1]李建中.互联网+时代传统人文学科的网络化应对[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1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院校传统人文学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2015GA034。湖北文理学院“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学科群立项建设成果”。湖北文理学院教研项目“基于从游理论的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理念与实践研究”JY2015021。
(作者介绍:郑艳林,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