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云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地理教育而言,着眼点不应是给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应是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关键词:初中地理;快乐课堂;构建
那么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如何有效的构建高效快乐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语文、数学、历史、政治、化学、生物、物理、美术等知识。如果割断了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就绝对学不好地理知识。由于地理教学有很强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区域地理时,结合具体内容穿插故事学生容易感兴趣,如讲南亚时,可以讲讲《西游记》的故事,在讲非洲时,结合历史知识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探索海洋的伟大壮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还可以结合电视节目中的《天气预报》栏目及《人与自然》栏目等,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探究合作,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是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之一。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新课程标准建议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自学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也是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一大体现。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插图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通过地图和版画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能对教材文图中出现的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等感性事实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等抽象认识处理。同时地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把教学情境生活化,就是把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地形”“河山”“南北方种植业”等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把家乡的田间、山野描述。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认识本地的地形特点、河流走向以及种植业,既让学生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又使学生得到了大自然的熏陶,提高了实践能力。
三、运用媒介,调活课堂
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形、动画、影像等视频信息与音频信息为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创设理性与感性结合,内容与情境统一的境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大大地方便了地理教学,可以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变抽象为具体,化疑难为容易。课程不再只是由教材这单一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必须创设条件,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图片、模型、实物、自制教具等传统的直观教具的作用;另一方面,努力创设条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如在讲授“湖泊与河流之长江”一节内容时,我播放了歌曲《长江之歌》的录音,学生一下子感受到了长江气势磅礴。如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太阳的公转和自转”动画,形象地演示地球的运动变化规律,形象的情景一下子跃然于学生眼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下子活跃起来。
四、师生互动,营造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地理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轻松的地理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实验研究表明,课堂教学在高兴、愉快的情绪中进行,学生当堂的学习效果比一般情绪下的学习效果要高得多。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通过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可以开展小游戏,如以谜语的形式猜地理名,编地理顺口溜、小调查等活动形式。通过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情境,创造机会,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实际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种感官活动,通过看看、听听、想想、讲讲、做做等产生复合刺激,增强参与效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充分,营造用讨论交流、竞赛抢答、画画演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从而有效地营造高效快乐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