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内地新疆班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

2016-05-14 07:25麦贝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心理课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

麦贝吉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心理课;教学形式;操作程序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笔者认为,“体验式心理课程”是指教师创设合理的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感知、领悟,并培养学生独立审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具体通过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影片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感悟—体验—认知—改变—成长,教师与学生一起因潜能释放而提高自信心,因主动成长而体验快乐,因团队合作而体验归属感。

一、体验式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一)课程特点的适用性

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基本知识,对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辅导,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并从教育与发展的角度,使学生掌握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从而能把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创造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环境。针对这样的课程目标,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单纯传授知识、介绍理论,片面强调认知而忽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的成长,促进人格的完善。同时它也注重人际的互动,通过同伴互动、师生互动培养交往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因此,体验式教学符合心理健康课程的特点,适合推广使用。

(二)学生特点的适用性

笔者授教的内地新疆班是“民考民”生源,学生来自全疆各地,汉语基础差,过去所学习的教材各不相同,学习基础、认知情况也就参差不齐,入读内高班后要独立面对语言突破难关、人际交往关、生活适应关等,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如,由语言障碍、学习困难引发的自卑心理;由情绪过激、冲动行为引发的人际交往被动;由远离父母、环境陌生引发的适应性问题等。但同时,该群体又是热情好动、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学生群体,课堂上有参与活动的意愿。面对这些特殊性,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心理状况、认知能力、行为习惯等实践“体验式心理课程”,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唤起感性经验,减少学生在学科课堂上害羞自卑、不敢表达的现象;此外,体验式教学注重互动和合作,也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体验式教学的实施符合内高班学生的身心特点。

二、体验式教学的形式和一般操作程序

(一)体验式教学的常用形式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 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的一种激发性思维方法,即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采用头脑风暴法时,要选好代表、召开专题会议,教师以主持者的身份向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规则,营造轻松融洽的气氛,由代表们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如,在“突破思维定势”课程上,内高班学生体验到畅所欲言的自由和愉悦后,激发了学习动力,获得学习成就感,减少了被动学习、浮躁泄气等现象。这正是有效心理课堂的生命之源。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结合现实问题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角色,从而获得心理体验并分享,分析角色行为,以形成特定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例如,在“解决人际冲突”课程上,请一位内高班志愿者就某个冲突采用“空椅子技术”表演两位不同立场人物的言行举止,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各方的内心感受,分析角色行为,修正错误,以达到掌握处理人际关系技巧的目的。在最后的分享环节,大多数的旁观者都能从中感悟,并表达在日后面对情绪问题时会合理调控。

3.心理游戏法

心理游戏法,即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游戏,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内心体验并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愉悦身心并且受到相应的教育。如,实践樊富珉在《团体心理咨询》中为加强团队合作设计的系列练习“解开千千结”“突围闯关”“同舟共济”“信任之旅”“建高塔”“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活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生在切身体验中与他人建立信任,真正掌握了交往技巧,有效地解决了内高班团队建设初期团队意识薄弱、集体氛围不强等问题。

4.心理影片法

许多心理影片惟妙惟肖地描述了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推动观众对自身心理的认识与关注。在内高班教学中选用一些经典的心理影片,如感恩片《永生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心、善心和感恩之心,有利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融合;励志片《阿甘正传》《不一样的人生》,可以唤醒学生自强不息的决心,适合解决学生耐挫性差、心理脆弱等问题的课程;反映自闭症患者内心世界的《雨人》,学生在观看之余还可以相互模拟电影角色,并在课堂进行表演,深入了解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体验式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见图1)

1.启动体验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及具体的教学和学生特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启动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被激发出的情感贯穿学习过程,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活动。如“情绪链”课程,教师设计“雨点变奏曲”的暖身游戏,启发学生思考平日的情绪与下雨的相同之处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其解决情绪问题的动机。

2.参与体验

学生进入情境后,开始参与探究、体验活动,教师要组织学习资源,及时引导学生正确体验,关注个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同时,要及时记录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各种情况,捕捉学生的外在表现,设计相关问题,引导自我反思,为进一步的交流分享做好准备。如“情绪链”课程,教师扮演负性情绪源,开展一场负性情绪链的传递体验,组织学生探究引导性问题,并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3.分享体验

这一环节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环节。由于语言的局限,分享对于内高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当学生出现交流困惑时,教师要根据前一环节设计的引导性问题,及时地进行疏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时也能从他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分享体验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全班集体分享,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体验。如“情绪链”课程,通过分享自己和体验他人,学生能正确理解情绪反应,拓展情绪管理知识,对自己的情感、行为反应等做出调整。

4.感悟体验

由于内高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差、迁移能力相对薄弱,他们很难把体验活动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在课前要收集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事例,创设检验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体验活动的认识,感悟体验的目的,并修正自己的行为,完善积极的人格。仍以“情绪链”课程为例,教师创设检验情境:为了避免被别人的负面情绪所影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从自身、他人的角度进行头脑风暴,教师归纳技巧与方法,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检视和修正自己的行为。

5.践行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格的完善和积极品质的习得。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运用于生活中的相关任务,使学生充分践行,提高心理技巧的实际应用能力。新的践行活动也是新一轮的体验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心理日志”,要求学生写下总结性作业和践行感悟,这样既能反馈教学成效,又能及时发现特殊问题,开展课外个别辅导。

三、体验式教学的优越性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体验式教学的优越性

心理学认为,自我认同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高中阶段自我认同感发展良好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显自信。笔者运用心理学家奥克斯和普拉格编制的自我认同感量表(SIS),测试内高班学生的自我认同程度。相关样本T检验表明,前测均分与后测均分差异显著(P﹤0.01),即通过体验式心理课程的积极干预,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整体水平显著提高,表明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显著。其优越性具体如下。

1.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意愿

由于内高班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说教以及直接提出的讨论议题不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无法引起学生兴趣。而体验式教学符合学生愿意参与、乐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学生在生动的实践操作、快乐的游戏活动和丰富的角色扮演以及积极的情感交流中体验感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促进情感内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本”。在全程参与、体验分享、互动感悟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得到激发和内化,极大地减轻了课堂上的紧张或焦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了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

3.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

体验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实践体验过程,组成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共同体,培养了交往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践行中,学生将内心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自助技能进行内化,提高了心理技巧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体验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教师的引导,加强分享交流

由于内高班学生的言语比较贫乏,教师担心学生讨论不充分,或者交流不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体验,轻交流。而交流是心理健康课重要的活动方式,教师要注重学生体验过程的引导,积极尝试让学生将各种体验后的感受或收获进行交流,可以是口头的表达,也可以是“心理日志”的反映,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相互影响来进一步实现课堂目标。

2.强化过程评价,鼓励多元体验

体验式教学要全面反映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心理调适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最终的评价指标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要淡化形式考核。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心理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在平常的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切身体验是开放的、主动的且富有创造性的,教师要强化过程评价,肯定学生的多元体验。

3.提供实践的机会,促进内化自助

体验式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达到自助和完善。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感悟到的积极人格和习得的心理健康应对技巧,通过实践内化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心理自助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将教学延伸到课外,尽可能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以及有所悟,使学生的外在要求与内在思想、情感相互作用,变为自身的需要与行为动机,加深对相关技巧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心理自助的目标。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将体验式教学引入内地新疆班心理健康课程,尽管效果显著,但仍会受到一定的课程时间和前期准备工作的制约。如何在有限的体验式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悟”,实现个别化的教学目标,又在团体互动、相互合作中提升学习水平,更加持久地把课堂效果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实现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共同提升,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继续探索和努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珠海,519080)

编辑/王晶晶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心理课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
同课异构
心理课片段教学技巧探索
教师的自我暴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把握教学“三优化”,打造高效率课堂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于光影中休整心灵在故事中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