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模型构建的实证研究

2016-05-14 01:26赵刘
职教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模型构建实证研究

摘 要: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式,借助因子分析法,研究得出六大内涵建设因子的表达式,并构建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模型。按权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师资层次、办学特色、教学水平、校园文化、硬件设施、人才培养模式。该研究弥补了以往理论研究不足,对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实践也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实证研究;内涵建设;模型构建

作者简介:赵刘(1980-),男,安徽凤阳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旅游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4YJA880084),主持人:杨建新;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联合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9-0021-04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与质量水平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从发展规模上看,我国专科高职院校已占整个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从发展质量上看,高职院校开始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经由内涵式发展实现质量提升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当今生源减少,高校招生与就业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通过内涵发展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学术界在理论层面对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已有的研究着重从教育宏观改革的层面,以及教育质量本位角度分析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并对内涵式发展的对策和路径进行了论述。一是关于内涵发展的概念方面。所谓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决定了事物的规定性。内涵建设是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增长模式,是一种与传统的重视数量、重视外在效益的外延式建设不同的新的建设思路[1]。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根本是围绕人才培养展开,然后才有作为体系的属性[2]。二是关于内涵建设的具体建设内容方面。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涉及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也有的认为搞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必须抓好专业建设、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办学特色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4]。还有的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办学质量与效益,涉及的基本内容是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特色、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管理体制等[5]。三是关于内涵建设的方式与路径研究。高职院校内涵的提升需要紧跟经济发展彰显目标特色、深化校企合作培育专业特色、专兼一体锤炼教师特色、引进企业文化打造文化特色[6]。也有的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在加强学校教学力建设,如教学理论研究与应用能力、教师的教学力、学生的学习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等[7]。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路径上需要坚持学生导向、教师导向、企业导向和社会导向[8]。还有的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应从宏观战略、内部管理体制、大学精神、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六个方面着手,进而通过内涵建设体系指标化,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2]。

可以看出,关于内涵建设的相关研究逐渐深化。但是从研究方法看来,大多采用宏观理论研究,较少实证研究和微观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涵建设涉及高职教育的巨系统,学界可以提出很多种开展内涵建设的指标体系或路径。但是在科学性方面,这种指标能否得到实践印证则是存在疑问的。尤其是各相关指标在内涵建设中的权重如何,在办学条件限制下到底应该优先开展哪些方面建设从而提升内涵水平,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清晰的回答。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希望对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研究进行一定探索。

二、研究方法和设计

本研究基于以下思考:(1)对于内涵建设的特征体系应该得到高职教育专家和一线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认可;(2)内涵建设的相关体系与模型应该可以通过实证调查得到印证和检验;(3)内涵建设的相关体系应该科学合理。由此,本研究采取的是专家咨询与高职教育一线工作者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的数据处理则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是探讨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对可观测变量的变化起支配作用的潜在因子的统计分析方法[9]。通过对多种影响因素的统计和降维来达到探索少数几种公共影响因子,来反映大部分变量信息的方法,并通过根据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来求解因子的重要程度。数据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

(一)总体研究流程设计说明

首先,通过专家访谈法召开关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相关调研,构建内涵建设特征库,为问卷调查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对某省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邀请高职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对内涵建设特征因子进行评分,问卷采用李克特7点式量表的形式,特征因子评价重要性由得分1—7反映出来。最后,通过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降维,明晰涉及内涵建设的重要因子,并最终构建内涵建设理论模型。

(二)专家访谈的设计说明

为了建立实证研究的特征库,邀请了8位国内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首先就内涵建设的概念、体系等理论内容进行探讨,基本确定了从学校办学愿景、学校专业建设、学校师资建设、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校园文化建设六大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德尔菲法来讨论确定内涵建设具体特征因子,要求所提因子既符合前述指标体系范围要求,同时内涵概念相对清晰且具有一定独立性。经过三轮调查探讨,基本确定30项内涵建设应该具备的特征因子。在后来的问卷预调查过程中,由于受访者没有对特征因子提出需要增补的其他项目,因此将上面30项因子作为调查的基础,并编号为X1-X30,详见表1。

(三)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受访者的个人基础信息以及对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感性认识;二是受访者对内涵建设特征指标的重要性评价,采用李克特7点式量表。项目组于2015年5-6月对某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与专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85份,回收262份,其中有效问卷248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1.9%,回收有效率达到94.7%。

三、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

通过KMO(Kaiser-Meyer-Olkin)和Bartletts Test来检验数据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KMO为值0.896,非常接近0.9的最优值。同时,Bartletts Test的显著性程度Sig.=0.000,说明该项因子检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公因子提取

随后,笔者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内涵建设的主要因子,并利用正交旋转法来解释所得到的内涵建设因子。通过总方差解释表(见表3)可知,前 6 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因此,选择6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就能够包含原始变量63.474% 以上的信息。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根据成分提取矩阵的结果,可以得到上述6个内涵建设因子的表达式,其中F1为:

F1=0.724*X1+0.711*X2+0.696*X3+0.679*X4+0.674*X5+0.67*X6+0.665*X7+0.662*X8+0.639*X9+0.636*X10+0.63*X11+0.597*X12+0.579*X13+0.574*X14+0.574*X15+0.558*X16+0.536*X17+0.531*X18+0.529*X19+0.526*X20+0.526*X21+0.525*X22+0.522*X23+0.498*X24+0.498*X25+0.479*X26+0.431*X27+0.435*X28+0.513*X29+0.501*X30(1)

其余5个因子的表达式与F1类似,就不一一例举了。

(三)模型构建与因子解释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水平则以主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重来进行计算,因此根据表3,内涵建设水平模型可以表达为:

C=0.14178*F1+0.11688*F2+0.10078*F3+0.09989*F4+0.089*F5+0.0864*F6(2)

为进一步对上述6个因子进行解释,笔者采用正交旋转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表4。一般认为绝对值至少大于0.3的因子负载是显著的。因此表4中仅保留绝对值大于0.4的以利于清晰地进行甄选。通过表4可知:

因子F1主要包括:教师学历层次、教师职称层次、教师科研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教学管理、社会培训与服务能力。因此,可以将因子1主要解释为师资层次。

因子F2主要包括:明晰办学思路、理清办学目标、更新办学理念、准确办学定位、凝练专业特色、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因此,可以将因子2解释为办学特色。

因子F3主要包括:培训教师实践技能、教师学习能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因此,可以将F3解释为教学水平。

因子F4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学生课外学习投入、行政管理效率、学校文化品牌。因此,可以将F4解释为校园文化。

因子F5主要包括:先进实训设施、教学内容符合企业实际、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学生学习参与度。因此,可以将F5解释为硬件设施。

因子F6主要包括:完善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组织模式方法。因此,可以将F6解释为人才培养模式。

至此,笔者初步建立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评价体系,该内涵建设评价体系由6个分项组成,分别为:师资层次、办学特色、教学水平、校园文化、硬件设施、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的分项水平可以由公式(1)系列进行计算,学校内涵建设总体水平可以由公式(2)进行计算。

四、结论与建议

1.根据因子分析法数学模型的意义,因子载荷分析模型提取出的6项因子的影响力排序由大到小为师资层次、办学特色、教学水平、校园文化、硬件设施、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的内涵建设特征指标与专家访谈提出的指标体系总体上较为吻合,因此可将该研究结果看作对前期理论指标研究的一种印证和丰富。同时该模型又从定量角度明确了影响内涵建设水平的六大要素的具体权重,是从实证角度对以往研究的一种深化。

2.六大公共因子实际上反映出决定内涵建设水平的主要因素。从影响权重来看,师资层次、办学特色、教学水平三大因素都超过了10%,尤其是师资层次达到14.178%,这反映出师资结构层次和研究水平实际上成为高职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除了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外,还承担着发挥科研力量开展社会服务的重担,同时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也成为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教师队伍的学历与职称结构与学校开展四技服务的能力息息相关,如果没有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师队伍,那么内涵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木,同时这一因素比较容易测量,因此成为内涵建设的第一指标。办学特色反映了高职教育需要将理念与特色问题置于特殊重要的位置。作为发展历史短暂但具有光明前景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前途与自身特色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直接与人才培养过程相关联,决定了职业人才的培养水平。主要包括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这两项要素的重要性得到了受访者的一致认同。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文化品牌和管理效率,属于内涵建设的隐性因素,对于内涵建设起到支撑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那么学校的内涵提升是不可想象的。硬件设施与信息化条件是内涵建设的显性支撑因素,也是职业教育特色的表现,对于人才培养起到保障作用。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对于专业建设的总体设计,既需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也需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其设计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

3.内涵建设水平模型中的六大因子有五个均属于软件建设,只有硬件设施属于硬件建设,这与前面理论综述中学者对于内涵建设的理论探讨是相符的。可见,内涵建设更多的是师资水平的提升、办学特色的拓展、专业特色的彰显、管理效率的提高等,实训设施条件作为保障因素虽然重要,但是在内涵建设中并不处于核心的位置。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实证结果显示师资建设相关内容跨越了两大公因子(F1和F3),在内涵建设中占据绝对核心位置。学校教师的水平与能力不但是学校品牌影响力的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凭借,其教学能力更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的实践技能也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

4.高职院校如果希望通过内涵建设来提升办学水平和竞争力,那么应该按照内涵建设主要因子进行相关建设。学校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在某一段时间内必然有所侧重。从内涵发展角度来看,师资层次、办学特色、教学水平、校园文化、硬件设施、人才培养模式这六大方面应该成为优先发展的重点方向。

本文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借助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水平模型。通过上述研究及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建立内涵建设模型体系的研究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可以与先前理论研究相互印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相关研究的不足。但是,本研究受到资源与时间的限制,在受访者调查广泛性和专家的代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增强,这也是今后研究深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建中.对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8(4):132-133.

[2]李长才.论高职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3.

[3]王勇.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70-71.

[4]魏文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3.

[5]陈炳和,曹叔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使命、要素与逻辑走向[J].教育与职业,2013(18):25-26.

[6]王振洪.嵌入区域经济发展,打造高职院校办学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0(9):71-73.

[7]马必学,刘晓欢.提升学校教学力,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44-46.

[8]冯弋江,陈苏,邓荣.基于四个导向的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路径选择[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3.

[9]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80-481.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模型构建实证研究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