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银娇
摘要:互联网已经全方位嵌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网络业已成为影响学生成长、引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主渠道之一。而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应充分依托网络平台,从培育内容的全网络呼应、全网络平台媒介建设、全网络呼应机制的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网络呼应机制,建设并优化全网络培育路径,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常态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网络呼应 培育路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涵养文化的道德高地,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的发展高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为此,在大学生中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我们把握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因应学生网络文化需求,主动设计和优化全网络呼应式的网络培育路径,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入心外化于行,成为学生的理想追求、内心信念和行为准则。
一、以优质内容建设为基础,深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内容延伸和全网络呈现形式
1.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的全网络呈现。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内容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与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之间教育的结合点,通过在线课堂、设置议题、文化熏陶等形式,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并与大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把理论诠释延伸到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大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深度接受、深度理解、深度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思想和行为。依托各类网络宣传载体,在全网络开设多元化的新型传播载体,宣传、普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平面媒体的系统性引导,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整体的把握;另一方面,加强新兴媒体的创新性引导,通过开设网络课堂、网络视频讲座、网络直播间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探讨,推进常态化的理论宣讲,让学生定时、集约、高效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认同。
2.深度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的全网络呈现形式。通过图、文、声、像等综合表达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网络形式转化,并通过大学生易于接受的网络方式进行编辑,创新语言风格和表达形式,使之能够引起良性复制和话题开发,创作主题鲜明、喜闻乐见、易于传播等能够形成网络现象的“好内容”来增强其网络传播力。同时,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丰富全网络呈现的多样化形式,构建“一体两翼三层次”的全网络育人阵地。以主题教育网站为主体,辅导员博客和新媒体矩阵为两翼,“校、院、班”三层次的立体式交互性网络育人平台阵地,不定期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开展学习交流竞赛,高质运营微博微信等,有效整合校、院、班各级网络平台,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网络传播。
二、以全网络平台为媒介,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载体、形式和途径
1.推进多媒体协同培育。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新媒体三类主要平台的特点和优势,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理论著作、新闻资讯、图文视频等不同的内容分类,有针对性地植入三种媒体,并在各个平台编辑发布,形成三大平台互为补充的全网络内容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内容的平面性、及时性、互动性等呈现特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三种媒体上的呈现方式,形成三大平台互为补充的全网络呈现方式。
2.加强线上线下有效结合。首先,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要求和目标,广泛开展内容传播、信息表达、互动讨论等网络活动,并有意识地将其延伸到学生的第二课堂,落实到日常学生活动中,实现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的有机结合;其次,将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活动有意识、有计划地搬到线上,利用网络进行宣传推广,创新网络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使线下活动在网上找到落脚点,推进线下活动实效;第三,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有计划地将培育践行工作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形成联动传播,平行推动,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线上线下共同发挥作用。
3.拓展网络平台自身纵向培育路径。加强网络平台功能的开发,充分运用并不断研发培育平台的图文信息板块、语音视频栏目、互动评论社区、APP应用系统等网络传播功能,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途径。高校应顺应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整合学校各个部门资源,在培育内容、技术、形式上凝聚共识,组建新媒体联盟,构建规模更大的网络培育平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互动共享、统一发声的良好格局。
三、以全网络呼应机制的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践行的长效机制
1.倡导大众化参与,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沟通平台和渠道。分析学生的用网特征和习惯,探索贴近学生实际、吸引学生关注、符合学生需求的网络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自觉围绕在网络育人阵地周围,引导他们在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学生凝聚学生、以学生引领学生,形成常态化的学生自我教育机制。
2.建章立制,构建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机制。制定符合形势和需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规划,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培训制度、反馈制度,以保障规划内容能够按计划、有步骤、有效果的进行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优化统筹规划,在统筹规划中服务具体实施,形成长效机制。
3.打造网络精英团队。鼓励、动员热心网络传播的优秀教师,开设微博、微信,撰写网络文章,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网络培育当中。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等特色学科专业的相关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为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网络传播提供技术保障。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指导学生网络学习、管理网络阵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运用网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工作。依托学生骨干,发挥大学生在网络管理、研发、维护、评论等方面的主体作用。逐步构建学校名师名人、网络意见领袖和优秀朋辈榜样三位一体的引领作用,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形成呼应,在内容和教育形式上推进深度合作,形成培育合力。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在学生中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中之重,需要我们因应网络时代特点,把握学生需求,积极推动多元化的媒体平台融合发展,形成全网络育人格局,提升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2]关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02):80-83
[3]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EB/OL].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本文系福建师范大学大学生教育管理课题(2015)“比较视野下中英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常态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