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麦麦
[摘 要]农村教育的前景不容乐观,农村学生的家长应该积极改变思路,成就明天。
[关键词]农村教育 严格要求 放眼未来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108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民的厚望全在孩子;孩子的未来全靠教育。近年来,农村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走进阔气的校门,眼前豁然开朗:在刚硬化的操场上,新篮杆得意洋洋地伫立着,教师的办公室宽敞明亮,教室里崭新的桌凳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曾经又高又小的窗户,现在变得宽大,一台台电脑悄悄地走进了教室。让曾经的学子们不能理解的是:在如此美好的校园中,缺少的是栏杆下运动员们矫健的身影,缺少的是校园里孩子们嬉戏打闹的场面,缺少的是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这到底是怎么啦?我作为一个小县城的班主任,对此思绪万千,先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农村生源的现状
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农民工每年总会满载而归,一到年终岁末,亲戚朋友聚会谈论最多的便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在穷乡僻壤长大的农民工,各自展示着自己在外面的所见所闻,在他们的眼中,似乎孩子念书就像他们打工挣钱,需要往“大地方”走,所以乡下的孩子离开了恬静自然的校园,来到了喧闹繁华的城市求学。于是,农村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少。
二、农村教师的“上进心”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为了充实乡村教师队伍,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接连不断地被分配到乡村任教。刚走出大山,在城市求了几年学的他们野心勃勃,何曾想让农村成为归宿?于是从登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绞尽脑汁想着怎样进城,不会安心上好每节课。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第一,基础设施与学生不成正比
就拿我们所在的小县城——通渭来说,不管是乡下的小学,还是乡下的中学,这几年在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完全符合当前的办学条件。而城里仅有两所独立初中,乡下孩子一下子都涌到城里,光是学校的占地面积就会让有见识的人大跌眼镜。不要说让学生在校园里晨读,就连课间也很难让全体学生同时在校园做操。在城里学生非常拥挤的同时,乡下的校园却因没学生而荒草萋萋!
第二,教师的付出与学生的成绩不成正比
城区由于学生太多,年纪较大的教师不要说上课时顾及每个学生,作业做到精批细阅,也许带三年课,连学生也不能全部认识!尽管如此,城区的教师整天还是忙于备课,忙于批阅作业,忙于管理学生,一周下来,真是精疲力竭!大多数学生很难都能全面发展,甚至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自暴自弃,成绩逐日下滑。而就在此时,有些乡下学校七八个教师只教两三个学生,上课时不需要组织学生,下课不需要管理学生,批阅作业也不费劲,但一考试就会出现及格率为零的现象。
第三,家长的期望与取得的成绩不成正比
几乎所有的家长将孩子转到城里读书,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初衷。乡下孩子一进城,爸爸就去大城市打工挣钱,妈妈跟着孩子也进了城。还有极少的一部分,爸爸妈妈都去外地打工挣钱,孩子赤裸裸地交给了学校,成为留守儿童。进城之后的妈妈大致分成三种:一种是周一到周五给孩子做饭,周末到乡下去种田;一种是整天到超市或者建筑工地打工挣钱,中午和晚上还要吃孩子做的饭;一种是专职的陪读妈妈,白天给孩子做饭,早晨和晚上去广场跳舞。孩子学习就需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及时巩固,而绝大多数孩子都贪玩,在没人督促的情况下,一定不愿意去自觉学习。教师呕心沥血一周教五天,而下课后再不翻书复习,双休日上山下河、捉野鸡、钓鱼、玩手机,岂不造成“5+2=0”的教育效果吗?
四、给家长的建议
第一,家长要从严要求孩子
现在很多家庭的伦理是倒过来的,在家里不是老子说了算而是儿子说了算。我的学生中,在家里父母说了算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很优秀,品行修养更高。“你吃我的喝我的用我的,凭什么不听我的!”霸父经常这样训斥孩子,最终,这位家长就成了学霸之父。在此我赞成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观点: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
第二,家长不要迷信城区教育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如果大家都坚守就近入学的原则,学校学生多了,教师就会有信心。一旦乡下学生不进城,城区教师多到不需要再从乡下调的时候,乡下的教师就会静下心来守住自己的三尺讲台。到那时,也许乡村教育就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是从孩子长身体、长智慧的角度,还是从孩子待人接物、做人处事的角度都会取得让城里人羡慕的成果。
以上本人粗浅的认识,只是发自内心的一点感慨,希望我们农村的教育能够尽快复兴,让农村再次呈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温馨场面,不要让农村校园成为上一代人美好的回忆。
(责任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