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2017-01-07 01:49田宝军朱曼丽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农村中小学农村教育

田宝军+朱曼丽

摘 要 乡土文化是蕴含于中国文化传统之内的民间文化传统,乡土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意义重大。然而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和农村教育价值导向偏颇,各地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被束之高阁,导致农村学生处于不利境地,甚至厌学辍学,并最终导致乡土文化的遗失。农村学校应明确多元文化的培养目标,创新课程内容,加强阵地建设,让学生贴近乡土文化,促进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

关键词 乡土文化 农村教育 农村中小学

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整个中国的乡土性不断受到冲击,人们的乡土意识逐渐淡漠并进而导致乡土文化走向荒漠化。乡土文化教育是培育学生认同乡土、热爱乡土、尊重多元文化的一种教育形式。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

一、乡土文化与乡土文化教育

乡土文化也可称为民间文化,是在农村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孕育的产物。乡土文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而幻化出不同的风情与色彩,是构成传统文化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1]。相对于经典文化来说,乡土文化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植根于农村社会的民间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具体表现,有很强的民间影响力。

依据乡土文化的形态,可将乡土文化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乡土文化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泛指乡土生活中必备的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显性的文化载体;后者则涵盖了富有民间特色的各种艺术活动、价值观念、独具一格的民俗等各种隐性的文化表现形式。乡土文化的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它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为一体,发挥着传承、教化、娱乐、审美等功能。

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是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规律,使学生感受身边生活中的物质性文化和非物质性文化,拉近学生与乡土的距离,进而认同与热爱自己的乡土。乡土文化教育具有趣味性、知识性、情感性、实用性,不仅培养学生本土观、世界观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怀,而且也包括了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2]。归根结底,乡土教育是一种育人的教育。

乡土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育人理念的鲜明体现和具体实践。凡是学生能用其全部感官来亲自体验的直接经验与活动,他们都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与浓厚的兴趣。因此,学校教育应融合于社会生活之中。只有如此,中小学生才能在教育中亲身感受乡土气息,自行发现科学知识,建构正确的观念。

乡土文化教育更是农村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凭借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而获得的。乡土文化教育主张贴近学生的生活,农村学生的学习自然应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二、乡土文化教育缺失的表现

1.学校培养目标缺少乡土文化要求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是以城市为导向的,以应试升学作为唯一的目标,体现了明显的离农性和应试性。离农性、应试性的基础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与多样性的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同地域的学校有着各自的本土特色和文化特征,所以学校制定培养目标要立足本土特色,结合学生发展特点,以培养具有现代人格的公民,实现升学与就业的多元整合。

2.课程内容脱离乡土文化背景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统一使用国家课程,单一的“升学—离农”培养目标严重影响了课程内容的设置,使课程内容与现有的农村实际生活严重脱离。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设置的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编写发放的教材,通常教材内容与当地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所学内容与实践所体验发生冲突,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当地农村中小学生只了解了城市化倾向的知识,对当地乡土文化一无所知,对所学知识不但不能进行实践运用,而且也会对当地乡土文化产生质疑与忽略。

3.活动设计脱离乡土文化因素

据了解,农村中小学活动课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大部分学校将活动课程改成了自习课或语文、数学等主干课;二是活动课只是简单的学生自由活动,无组织,无活动目标,场地只局限于操场,最大不过校园。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活动课完全与外界环境隔离,更不用说结合渗透乡土文化了。学生只是机械地锻炼身体,简单地做游戏,仅仅为了娱乐放松,很少有组织地结合当地乡土文化进行有意义的活动。

三、乡土文化教育缺失的不利影响

在基础教育实行国家主义的大一统体制下,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课程等的设置和城市一律统一,致使教学脱离了本土特色的生活实践和文化语境。乡土文化这一极为宝贵的教育资源被教育者束之高阁,乡土教育的缺失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对学生个体和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1.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学生处于弱势地位

农村教育城市化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农村学生在升学竞争中的地位。在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管理能力和设施设备等各方面远不及城市的前提下,农村学生学着和城市一样的教材,面临着同样的考试,可想而知农村学生在升学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学生学习内容严重脱离了自身的经验和生活环境,使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从而使其难以理解吸收,加之升学的无望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厌学甚至是辍学。落榜或者辍学后的学生难以适应农村生产和生活的要求,这也导致了农村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读书越久越傻,上学无用。

2.乡土文化的缺失影响学生的和谐发展

乡土文化影响着少年儿童思想意识的形成,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乡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为人处世的“德性”、“价值观”,蕴含着人的内在品质。缺乏乡土文化教育也会使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对家乡缺乏文化认同感和热爱之情,最终导致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氛围中丧失自我。正确的文化认同感是确立个人身份及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前提。最后,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不能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现个体价值。乡土文化是农村稳定的文化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成长的根基,所以要加强乡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3.乡土文化的缺失阻碍文化传承,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失

现如今中国乡土文化的保留已残缺不堪,除极少数地区还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之外,大部分乡土文化已城市化、西方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使乡土文化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而日渐衰落甚至消失。乡村中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特别是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形成了对乡土文化传承的阻碍,同时造成了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失。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对乡土文化的挖掘和教育,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开来,以文化软实力推动民族强盛。

四、改善乡土文化教育的策略建议

1.明确多元文化的培养目标,促进文化融合

面对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学校教育应明确培养目标,只有这样,学校课程、教材、活动等才会有明确的方向。中小学生既需要汲取乡土文化中的宝贵养分,也需要吸收城市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农村中小学应主要培育学生对农村积极的情感依恋与农村生活的基本自信[3]。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多与学生生活结合,从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乡土文化当中汲取养料,使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充分融合,有效地引导学生认同自己的家乡,热爱乡土文化,促成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乡土文化教育并不是排斥以城市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农村中小学也需要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所应具备的意识和精神。未来农村社会的人在形成对自己乡土文化认同的同时应兼具从容接纳城市文化的开阔胸襟,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和生存的能力,最终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2.结合区域乡土文化创新课程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上,利用统编教材进行乡土文化教学是有益的、可行的。但是,统编教材的篇目数量、文章水平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乡土文化教育的需要。所以,我们要紧紧依托统编教材,并进行深入挖掘;要对当地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全面地调查,进行课程开发,巧妙创新地引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农村乡土课程资源无时无刻不在学生身边,广大教师要善于去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发与利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的学习效果远远高于老师的说教,使学生发现家乡的美,了解当地乡土文化,对家乡产生浓浓的爱意。

乡土文化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运用实物教学教导学生认识周围生活,感官认识实物,不但可以教导学生获得实际的生活经验,还可以拉近学生与乡土的距离,进而对乡土产生认同情怀;乡土文化教育强调儿童主动地、积极地建构与乡土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理念,合乎认知发展理论。

3.充分发挥青少年组织的作用,提高活动质量

青少年组织是中小学生的群众组织,中小学校内青少年组织主要有少先队和共青团。充分利用青少年组织的作用,开展有关乡土文化教育的系列活动。青少年组织在进行乡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抓住小接口组织符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的活动,让青少年真真切切地在活动中感悟学习。活动的质量与老师的专业化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组织老师要提高自身专业化,结合自己学校乡土文化教育和组织活动的基础、特色,整合利用好地区、社会的乡土文化特别资源,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创新谱写青少年组织的乡土文化教育新篇章。

乡土文化教育的活动是学生实践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活动组织策划中要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发挥学生主体性,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加乡土文化活动,主动发现乡土文化教育的意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加强乡土文化的阵地建设,营造独特校园文化

乡土文化的阵地建设大致可以分为组织教育类和宣传教育类。学校乡土文化的组织教育,可设置乡土文化学习交流室,文化室的布置可由学生出谋划策,使其布满乡土文化气息;还可在教室内、教室外走廊布置乡土文化角,文化角是一种学生常见且喜爱的组织教育阵地,便于建设和开展相关活动。文化角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墙面或角落,灵活运用文字、图画、实物、照片等便可形成文化角。学校乡土文化的宣传教育主要是以媒体为中介,校报(板报、墙报、自编小报)、广播站、电视台、校网站、阅报栏、展览窗等都是乡土文化宣传教育的阵地。校报用丰富多彩的画面、优美的文字内容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广播中优美的歌曲、幽默诙谐的对话,丰富着学生的课余生活;电视台、网站则以生动活泼的画面反映乡土文化镜头,赢得孩子们的欢迎。在运用媒体时可注意运用新媒体的功能,比如微信平台的使用。学校可建设微信公众平台,及时发送乡土文化学习的内容,也可开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便于家长和学生课下的亲子学习。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塑造性格等功能,它以有形和无形的文化环境弥散于师生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有乡土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有着强大的内在力和明确的指向性,它以特有的形象向师生公开地灌输着热爱家乡、认同家乡的思想,更以独特的象征符号熏陶着师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文化软实力”观:制度为本、传统为根、价值为魂[N/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2-09.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206/c40555-26522055.html.

[2] 彭文君.全球化时代我国乡土教育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 唐开福.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学校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3).

[作者:田宝军(1967-),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朱曼丽(1992-),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农村中小学农村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