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鑫帝
摘要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教师职业自身的特殊性,导致近年来我国的教师岗位承受较多的压力,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工作压力大、超负荷、体力透支的现象,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特别是教师的情绪衰竭。因此,现阶段,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然后从教师自身、学校管理、社会等角度提出了业倦怠问题的应对策略,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问题;策略
1 中小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成因研究
1.1 社会因素
受多年来应试教育与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学生们的升学问题就落在教师的身上,甚至有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将升学率与教师的奖金、晋级直接挂钩,升学率的高低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教师的荣誉,给教师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初中教师并不是严格的8小时工作制,教师除了负责上课之外,还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备课以及作业辅导,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作状态使教师得不到充足的休息和调整,因此,容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另外,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其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极易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心理上的极度疲劳。
1.2 组织与个人因素
教育教学的过程是与人沟通与活动的过程,这种能动性的活动过程增加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教师除了要保证传授基本的知识,还要给学生树立为人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随着社会背景的变革,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传统教师角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从而增加了教师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的发展日益壮大,教师数量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就业压力也就越来越大。另外,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师在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里高度重复性的工作,缺少人文关怀,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教师危机日益严重。
2 解决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策略
2.1 教师从自身角度减轻职业压力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普遍存在,但是不同的学校或个人职业倦怠的程度有较大差异。面对诸多职业压力与倦怠,不建议教师采取消极应对或是回避压力的方式。首先,教师应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和自我发展,清醒认识到倦怠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并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比如运用放松训练、社交训练、转移注意力、态度改变等策略。然后要逐渐完善自我人格,培养广泛的兴趣,积极参加培训与活动,教师应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来应对职业压力与倦怠。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扬长避短,克服困难,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关爱学生,保持协调的人际关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有利资源进行计划制定,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活动成绩,减轻教师职业的倦怠感。
2.2 从学校管理角度为教师创造环境
校领导应为学校创设一个宽松的校园环境,进行人性化管理,让教师置身在和谐的工作环境里,这样可以让他们把精力完全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学校可以根据教师年龄层次的不同采取相关的缓解倦怠的措施,鼓励青年教师进行进修与学习,为她们搭建崭露头角的平台;引导中年教师多外出进行经验交流与学习,创造条件进行教研、教改等活动;为中年教师提供生活方面的照顾与帮助,认真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为教师提供一个轻松、充满人文关怀的育人环境。
学校应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与体系,逐渐淡化应试教育的思想,构建适合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利用合理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岗前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业素质等的培训,在岗期间多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与深造的机会,提升教学科研水平,让教师从容应对教学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充实教师的业余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改善与调节教师的心态,帮助教师以良好的状态与精神进入课堂。
2.3 从社会角度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社会作为一个庞大的平台与载体,其舆论宣传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引导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氛围,减弱教师工作的倦怠情绪,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
教育部门应适当改革教育体制,不再将学校升学率与教师工资奖励、升职等直接挂钩,减缓教师的工作压力以及人际压力。虽说教师的工资待遇与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然远低于其他行业,教育部门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对教师的工资待遇进行适当上调,为教师减轻生活物质的压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热爱并献身于自己的职业,这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极大改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倦怠情绪日益增加。教师的职业倦怠直接影响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因此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社会应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为教师解决社会地位与物质经济的问题;学校应从环境、制度等方面为教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也应从自身做起,积极面对诸多职业压力与倦怠,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试与发展,保持心理健康,真正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参考文献
[1] 姚计海,管海娟.中小学教师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教育学报,2013(03).
[2] 王小宁.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10).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