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研究

2016-05-14 11:12黑晟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教学模式

黑晟斌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教学模式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中职德育课

德育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健全人格的主阵地。由于中职学生多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初中毕业生,课堂上他们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表现与教师的要求存在一些差距,加之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指引下,课堂上逐渐呈现出“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知识传授,轻行为习惯养成;重形式说教,轻学生个人习得;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引导;重理论的灌输,轻能力培养。这样的局面让中职德育课遭遇了尴尬。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由于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带有的普遍性规律。因此它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完整性和稳定性。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对我们的研究是必要的。目前我国德育教育模式比较有影响力的当属生活化德育、欣赏型德育和体验式德育,但他们的研究主体更多地指向于整个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而不是德育课堂教学,两者虽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但在内容表达、组织形式、考核评价上却各有不同,如果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学科特色,从学生实际出发来探索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

(三)活动体验教学模式

所谓活动体验,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手段,对个人的自我觉察和经验检验。活动体验课程的思想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而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初以后,其中杜威的“学中做”、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等理论较具有代表性。其实体验式教学思想在我国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无论是古代的思想家还是当代的教育家都提出了蕴涵体验式教学的观点。目前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体验教学的关键词就是体验、环境、实践和经历。活动体验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在戴维·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启发下,以杜威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的理论为依据,并结合中职学校特色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指教师依据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要求,围绕德育教育目标,结合中职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去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受,提高认识、发展能力,并内化优良的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人格的课堂模式。

二、活动体验的心理机制

为什么体验是改变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的有效手段?活动体验何以引发与改变人的内心体验?激发人的内心体验需要怎样的条件?内心的体验又是怎样指引人的动作或行为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指向对活动体验的心理机制研究。“机制”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构造和动作原理,后借以表示通过一定的运作方式把各部分联系并协调起来。心理机制是某种心理现象内在的运行结构,既包括动态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包括静态的心理结构。虽然目前心理学界对体验的心理机制研究并不是很多,但我们可从体验的概念出发,结合前人对体验机制的相关研究,来解读活动体验的心理机制。

1984年大卫·库伯提出体验学习就是“活动—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的循环过程,我国学者陈佑清也在《体验及其生成》中论述了体验机制,虽在环节上精简不少,但仍然十分注重人内在的感受和意义的建构。虽然他们都没有直接对体验心理机制进行说明,但这些成果还是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下面让我们对体验的心理结构图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体验的过程就是知—情—行的统一,也是“身体”与“心理”的统一,还是心理过程与行为动作的统一。这是一个体验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经验产生的过程,从运行情况来看,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对象呈现。体验产生一定需要凭借足以刺激到他的外在对象。第二,意义建构。何谓意义?我国学者李其维指出,意义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时活动的给出和建构。个体作为主体,必须要与一定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在外部与内部的平衡中得以体验。第三,身体活动。心理学研究发现,身体的变化可以引起人心理的变化,并能将内心体验上升到意识层面。第四,体验形成。通过对象刺激,与主体图式的交互作用,并通过身体的活动将其感受上升到意识层面,体验就自然形成了。第五,体验延展。随着时间推移,依据不同的个人需要,体验会以外显与内隐两种方式来呈现,从体验内容维度来看,它可能产生认知、情绪、生理上的体验,从时间纬度来看,体验的感受既可永远消失也可长期保存。

通过对体验心理机制的运行过程的理解,我们可以获知,人的内心体验会通过外显的动作或行为进行展现,同时人的动作行为也直接反映了他内心的感受。在加工过程中,不论是认知体验还是情绪体验,都会引发行为反应,并且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尝试与反思,会逐步形成信念,然后再对个人生活实践进行指导。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整个体验过程中不可忽视身体的介入,它是体验赖以生存的场所,身体的运动是体验产生不可或缺的条件,离开身体的变化就不会引起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体验也就不会产生。

三、活动体验教学模型及其特点

下面我将结合德育学科的特点来介绍活动体验模型以及它的特点。

(一)活动体验教学模式基本样态

伽利略曾说过:“你无法教会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可见,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书本知识需要通过学生个体的体验才能形成为我所用的知识或技能。活动体验是学生活动知识的媒介,也是必要的条件。活动体验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抓手,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思考、探究。

这几个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体验为抓手,循序渐进,逐步推行的。模式虽有一定的固定化的范式,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需要教师在对所教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学情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活动体验模式主要特点

亲历性。活动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知识的传播不是硬性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经验的唤醒,并对其进行加工、强化、迁移。因此它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他们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

开放性。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需求等,在同样的活动体验中他们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在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

趣味性。德育教学内容多以条文性的理论知识来呈现,对学生而言它们显得空洞、虚假,活动体验式教学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精细加工,并将其转化为趣味性较强的主题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更成功地对其进行引导。

互动性。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活动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互动的团体过程,这种团体互动过程中,每个成员认知的矫正或重建、行为的改变和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

整体性。活动体验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同时也会需要学生具有语言表达力、团队意识、组织协调等多项能力,我们不能简单地划分某项活动的单一指向性,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把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和谐发展统一起来。

四、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根据对活动体验心理机制的探究,了解到了体验生成的条件和要求,笔者在结合个人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活动体验教学模式在运行中的实施策略。

(一)凭借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支撑活动体验

狄尔泰曾说:“体验并非仅仅只是一种感觉物或表象物,只有我将它看成属于我的某种有意义的东西……体验才得以产生。”活动体验德育教学是为了借助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实现从高尚的“知”到完美的“行”的转化,那么教学资源生活化就尤为重要!收集生活化的教育资源可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教师在选择材料时应选择与学生经历相似的小人物的故事或者学校同学的真实案例,而主动放弃那些高大上的,和他们相差甚远的人物故事。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和自己具有相似性的榜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模仿者的潜能。另一方面,可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学习资料。例如我在上“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分组去拍摄身边存在的一些良好的和不良的行为习惯的照片。由于教学素材是学生自己收集的,他们满怀热情地在课堂中进行讨论与分享,在讨论中领悟到了学习习惯对我们的重要作用,在对比分析环节,学生自发地联系自我展开反思。由学生自己提供的教学素材,具有亲历性、情境性、具体性、个体性、原创性,让教师省时省力,同时也使德育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大大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借助先进的信息手段丰富活动体验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像一场势不可挡的激流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无疑也奏响了课程改革的华美乐章。在信息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师可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如:图片、录音、视频等,也可自主开发,如:微课、学习软件、互动平台等课程资源。

丰富的课程资源、实用的学习软件、便捷的互动平台,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舞学生的探索热情,让课程的魅力从课内向课外不断延伸。

(三)利用动态化的教学环节推动活动体验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交流互动。最好的学习效果需要多维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可巧用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腿、动脑、动心,可采用绘画、采访、情景剧表演、辩论赛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四)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行为强化活动体验

卢梭说:“说教之所以没有用处,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普遍地向所有一切的人说的,没有区别也没有选择。”忽视了对象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对象的差异,远离对象的立场,我们的德育课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由于职业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不同,各班在男女比例、优势能力、心理需求等方面较普通高中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和班级特色。德育课教师应围绕专业特色设计教学活动、选取教学案例,让空泛的理论具体化、专业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例如在上“职业生涯发展要从专业起步”一课时,由于在课前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会计专业学生对今后可从事的职业有些茫然,而模具专业的学生则对新型的设备装置十分有兴趣。因此,我为这节课设计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活动方案:我要求会计专业的同学对学校招生处教师进行采访,而带领模具专业的学生进行现场的参观。不同的处理皆因不同的学情,最终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处理好三个课堂关系优化活动体验

首先,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活动体验课堂上,教师更像退居幕后的导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其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放”的意识,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应该大胆地创设体验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尽情地体验、真诚地表达。当然教师也要具有“收”的能力,就像放风筝时手上那根长长的引线,要始终能把握学习方向和课堂节奏。其次, 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是必要的。有人说:“活动体验就是要一直在热闹的课堂氛围中,不动、不闹,就失去了活动课的特色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活动体验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动的激情,更要有“静”的思考,例如:活动前的分析,活动中的探究,活动后的分享。这个“静”的过程正是学生辨析、碰撞、加工、转化的过程。一堂高质量的活动体验课是动静相宜的。再次,要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建构活动体验德育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打造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课堂,因此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只有在“宽”松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敢于质疑,说自己的话、说心里的话。当然,要想保证这样的课堂氛围,更需要有“严”的纪律做保证,只有宽严适度,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

(作者单位:湖南常德财经学校,常德,415101)

编辑/张帆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德育课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依据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关注活动体验助力知识建构研究
情感教育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职学校德育课中的运用
以“活动体验”式德育塑造丰满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