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 房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势,阐述了建立教育培训平台、沟通交流平台、服务支持平台的思路,并提出了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应该注重平台及各环节的衔接与融合、大众教育与小众提升同时进行、注重实训、要具有开放的视野等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C-0091-02
一、引言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历史上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科学发展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在“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将“创新驱动”作为发展战略提出,掀起了创新创业的大潮。
高校是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高地,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需看到,创新创业不仅仅是结果,应该更多地关注过程,在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广大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创新的能力和思维、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发现能力、动手能力等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尽管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是少数,但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始于1998年清华大学开展的创业计划大赛,起步较晚,迄今为止还不足20年,尽管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日益浓厚,各类支持政策也不断出台,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实践探索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财物配备不到位
由于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或者摸索阶段,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师资及工作人员配备不齐,相应的物力和政策配套跟不上,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导致工作成效欠佳。
(二)教育各环节衔接不畅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由多个环节构成,包括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各类交流活动、创业孵化等,而这些环节在高校,往往由不同的部门来组织实施,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衔接不畅、时有重复等问题。
(三)以小众化教育为主
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当前,国内一部分高校陆续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有的以必修课的形式,有的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但总体来说,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得到重视,许多高校还完全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大学生中没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多数学校的创业教育停留在小众化,仅对有创业需求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或者仅仅围绕创新创业竞赛来开展,只抓住了创新创业教育一至两个环节。
(四)缺乏系统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性、未融入高校整体育人体系、未融入社会创新创业体系。
1.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有创见、有深度的论著尚不多见,从而导致创业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另外,对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总结概括和提炼也不够,在创业教育的针对性方面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对于创业教育的指导性作用还比较有限。
2.未融入高校整体育人体系。
高校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专业知识的传授、学习方法与生活习惯的培养到工作习惯的养成等等,构成了系统的高校育人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两门课程就能解决的,必须融入大学教育的整体,延伸到基础教育。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兴起时间不长,多数高校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与高校的整体育人体系很好地融合,大多只将其作为就业指导的一个补充,处于第二课堂的一小部分。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高校整体育人体系,并加以正规化和制度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未融入社会创新创业体系。
创业是一个社会行为,与大学生在校接受知识的行为是两套体系,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必然要与社会接轨。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高校与社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合作与对接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创新创业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有:一是将企业引进高校,通过课程、讲座、培训、创业导师等,对高校创新创业进行智力支持;二是将企业资金引进学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提供资金支持;三是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对高校的研究成果进行孵化。这些形式的共同点都是“引进来”“走出去”还做得很少,因此,就创新创业而言,高校还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创业生态环境。
(五)片面追求创业人数和注册公司数量的双增长
近几年,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竞赛活动越来越多,氛围越来越浓厚,创业成果成功转化的案例越来越多。但在这个过程中,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创新创业竞赛的名次、创业实践的人数、注册公司的数量等。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把重心放在过程上,将创新创业的意识、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培养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一开始就把精力聚焦在结果上,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短期和短视行为,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
(一)教育培训平台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基础性教育、模拟性教育、实践性教育和观察性教育等四种类型。高校应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性教育;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类竞赛、系统性地创新创业培训项目、系统性的创新创业的模拟实训等,作为模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实践性教育则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业项目立项与实践,引进相关资源,服务学生的创业实践;观察性教育主要指开展各类创业讲座和沙龙为学生提供观察性学习的机会。
(二)沟通交流平台
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将创业成功人士尤其是成功创业的校友邀请回学校进行交流,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在校生能从他们身上体会到创业者的思维、激情、气质、企业家精神,从而激发创新创业的欲望。
创业成功人士将自己的实践形成经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规则,同时可以对在校生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支持,甚至资金支持,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
同时,交流平台的搭建,还可以为缺乏实践的理论课老师开阔视野;在校生之间可以寻找合作伙伴、寻找创业项目、激发创业火花等。长此以往,在学校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促进“创业圈”的形成。
(三)服务支持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支持平台主要指信息发布平台、政策信息讲解平台和专业的导师队伍。
利用信息发布平台,将国家、地方、行业的创新创业政策、法规等汇集起来,系统性地向学生进行发布,帮助学生理清创业的政策脉络、创业的程序等,从而让学生少走弯路,同时,学生还可以在国家政策导向中,寻找商机。
政策信息讲解平台主要是政策信息的宣讲和解释,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建议。应该由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人员来建立。
专业的导师最好是由懂理论的专业老师和有实战经验的人士来担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或者提供解决困难的思路,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平台及各环节的衔接与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资源的共享,及各平台之间的衔接和融合。首先,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牵头部门,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工作边界。比如,教务部门主责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及责任落实;团委负责创新创业培训和实施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就业部门负责孵化支持;科技园重点负责场地支持;学院内部进行分工合作,实验室负责创新创业的模拟实训。
(二)大众教育与小众提升同时进行
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既是基础性教育,也是“精英化”教育。首先,要教给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教会学生组建团队的方式方法、融资与资源整合等,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可能都会进行创业实践,但是创新的思维是必要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如远见卓识、企业家精神、团队合作、资源整合与开发等)是所有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精英化”教育,因为最终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对于这些人群,应该进行“小众化培训”,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提升、模拟实训、政策解释、导师辅导等。从而在多层次多方位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
(三)注重实训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既然是行为过程就一定是“实践”。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增加创业成功的几率,“模拟实训”环节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在最接近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训,可以通过沙盘模拟、仿真系统进行模拟,使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企业运作过程,体验到其中的机遇与风险,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
(四)开放的视野
高校应该拓宽视野,加强与社会、企业接轨,除了将企业引进学校开展讲座、交流、资金支持,可以将学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优秀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参与企业管理,熟悉市场、熟悉企业管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经验;另外,可以积极进行“鼓励在校老师创业经营企业”的制度设计,从而获得经验体验,对学生形成更加深刻和影响和更加有效的指导。
本文受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袁亮.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和浅思考平[J]. 改革与开放,2009,(6).
[2]施永川,黄兆信,李远熙. 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2010,(21).
[3]张高煜,李欣月,蔡君文. 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型[J]. 科技创新导报,2015,(6).
[4]杨应慧,何华生. 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 经营管理者,2015,(8).
[5] 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6] 张天华.美国、澳大利亚创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7] 李坚,付冬娟,张朋飞,于洋.英国高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探究及其启示[J]. 现代教育科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