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
摘 要: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一百四十五万字以上。因此,学生仅仅依靠课本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进行课外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创设氛围;巩固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65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44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提高语言能力、提升审美境界。阅读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更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下面笔者浅谈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激发他们阅读的主动性,产生阅读的动力。低年级小学生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作为教师可首先阅读此类课外书,然后讲给学生听,讲时有意识地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学生自己读书。这就需要教师有选择地把一些优秀作品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对博览群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让学生从小爱上阅读,其人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快乐。
对于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教师应将学生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及科普读物上,从有关的知识、事件、人物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结合语文课的学习,有机推荐适合高年级学生“口味”的书目,鼓励他们课后去自由阅读。
二、保证阅读时间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保证阅读的量,就要保证足够的阅读时间,就要把书读深读透。如果走马观花,只停留在形式上,是得不到益处的。所以,每天至少留出一小时阅读时间。这一个小时的时间不能全部安排在课外,因为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考虑课内完成阅读效果会更好。于是我利用每节语文课开头三至五分钟进行古诗文诵读。
其次,我还利用每周的语文晨读课让学生读书,每周拿出两课时让学生阅读并互相交流。
再次,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给学生留出时间阅读。此外,教师要抓住每年的节假日,尤其是寒假和暑假,向学生推荐整本书或整套书来读。只有阅读时间保证了,学生们才能涉取大量课外读物,品尝到阅读的快乐。
三、拓展学生知识面
就是把语文课上学到的内容跟课外阅读挂钩,做到“根在课内,梢在课外”。
学了孟郊的《游子吟》后,我就让学生收集有关写母爱的文章,有的学生就收集到了冰心的《纸船 —— 寄母亲》、还有泰戈尔的《纸船》。这样对课本知识进行了补充和拓宽,达到了学一反三的目的,还可以使课堂学习的和课外阅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四、指导学生表演
“表演”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阅读本是“静”,表演却是“动”,两者一静一动相结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一年级的注音读物上有《滚南瓜》的故事,可这样指导学生表演:教师先叙述开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针对“怎样才能将南瓜滚回家” 和“怎样才能将南瓜滚起来”两个问题,让学生帮小白兔出主意。接下来让学生阅读原文,之后出示一个大南瓜,放在讲台上,让两个学生把南瓜竖起来演示滚来滚去的情景。最后请三个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这个童话故事。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表演的内容,这就促使学生广范围、多角度地自主阅读,只有读了才有选择。
总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教学中,我们要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