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江峰
摘 要:21世纪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数学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数学科目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它是我们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数据挖掘、人工智能、信号处理、核物理、环境工程、航空航天技术等现代工程领域都与数学密切相关,甚至哲学、文学、政治等道德——实践领域的科目也可见数学的影子。对于数学的学习,除了方便人们对于其他学科的涉猎和研究外,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训练。通过学习数学,人们的思维逻辑性得以连贯,思维严密性得以加强,人们培养了数学的眼光,学会了反向思维、变换性思维,能更透彻更敏锐地看待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趣味性;实效性;学习效果;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21世纪以来,各国间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教育作为综合国力的基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谁的劳动力素质高,人才多,谁就能在当前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夺取制高点。这也就为我国在21世纪培养和教育新式优秀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基于此,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转变迫在眉睫。
一、当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1.忽视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然而当前课程结构改革并不彻底,传统教学模式仍在教学方法中占据主要地位。学生往往充当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非我们所倡导的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非但不能达到有效传递知识的目的,反而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主动学习的兴趣,百害而无一利。特别是数学本身含有较多定理、公式、概念,如果只是强制性地向学生灌输,学习效果一般。
2.课堂提问缺乏效率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对于提问做得差强人意,在提问的方式、内容选择上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提问少甚至没有。存在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不同于人文学科的教学,不需要进行提问,往往只是“照本宣科”。教师一连贯地讲概念,讲思路,对于问题的设计往往准备不足或没有准备,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第二,提问忽视学生的认知需求。很多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没有做到有的放矢,忽视了学生的认知需求,比如对于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讲解,许多教师只是对其概念、定理等记忆性知识点做机械提问,而忽略了二者对比、深层推导等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一面,不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内容,缺乏梯度,制约了课堂效益的提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和思考。
3.新旧知识不连贯
新旧知识的衔接不够是长期以来一直阻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发展的难题。由于高中数学直接面临高考,在有限的时间中,既要完成教学任务,传播新知识,同时也要完成整体的复习工作,任务量不可谓不重,这就为教学带来了困难。许多教师只是机械地依据学校整体制订的进度,在新知识全部教完后再统一复习,两个任务块的转换缺乏协调,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出现断层,这就有必要思考如何在新知识的学习中穿插复习,使二者协调,增强教学实效性。
二、为数学披上趣味的外衣,提高学习效果
1.充分利用提问环节
教师要充分运用提问环节来辅助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问题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要精心准备,做到有的放矢。问题的来源既可以是教师自己设计,也可以启迪学生自己发现。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高考数学题目,在题目的设计过程中,既熟悉了知识点,也完成了知识的内化,一举多得。
2.运用直观工具,辅助学生学习
高中数学很大的一个特点在于它的概括性和形象性,对立体性思维有很高的要求。为了辅助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或实物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多棱多面很可能阻塞学生的思考,这个时候实物或多媒体的运用就很有必要了。
3.创设数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数学情境,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采撷数学生活实例,使之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缩短抽象的数学与生动的现实之间的距离,有效增强学习趣味性,降低理解难度。例如:在推导椎体和柱体的体面积公式时,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椎体和柱体,辅助推导并实践检验,有利于学生专注度和学习兴趣的提升。
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学规律为指导,综合采用文献综述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结合作者本人多年教育经验就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作了简要阐述:忽视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课堂提问缺乏效率;新旧知识不连贯。并据此提出了增强高中数学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的几点建议,即充分利用提问环节。运用直观工具,辅助学生学习。创设数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由于阅历有限,仅作参考。
参考文献:
张璇.高中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探究[J].学科教育,2015(1).
编辑 杜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