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
[摘 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课程资源的各要素进行协调和整合,使之达到综合平衡的状态。协调整合的依据是合适和有效。教师必须对师生、课程内容、环境和资源等要素进行综合考察,精心设计,灵活驾驭,让各要素深度协作,使教学过程流畅,目标达成充分。
[关键词]课程要素 协调 整合 目标 达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61
数学课程资源的五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资源和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核心,资源和环境是条件,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教师若能在课堂中对这五要素进行协调整合,使之达到真正的平衡,将能使教学过程迸发出最大潜能。那么如何对这些要素进行协调整合呢?我认为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和教学环节,合理整合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环境和有效的资源进行教学。
一、协调师生两个要素
在师生这两个要素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协调和整合的主动权在教师,根据在学生。
首先,教与学要体现协同性。弗赖登塔尔指出:“指导‘再创造意味着在创造的自由性和指导的约束性之间,以及在学生取得自己的乐趣和满足教师的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由此看来,教师应把握好指导的“度”。这个“度”决定了教与学的协作深度和效度,它依赖于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
课堂问题要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内,这是互动协作的前提。问题太大或者太难,会使学生找不到探索的着力点;问题太小或者太容易,会使学生失去探索的兴趣。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练习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已知:一根绳子,已经用去它的。
问题: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能说出数量关系式吗?怎样画线段图?
2.已知:火车的速度比汽车的快。
问题:如果要画线段图,应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已知:实际烧煤比计划节约。
问题:你理解题目表达的意思吗?理解题目的关键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中的“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是本课要达成的目标,但如果只提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恐怕会无从下手。而“能说出数量关系式吗?”这个问题的提出,既使学生明确了思考的方向,又突出了重点。教师最后再提问“怎样画线段图?”,可引导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用线段图直观地表示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理解。第二个问题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延伸,解决了怎样画线段图这个难点。第三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并提出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数量关系,具有启发作用。本环节为学生解决稍复杂分数实际问题建立了模型,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问题多但不繁冗,重点突出,非常契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教与学相得益彰,发展协调。
环节的设计也是这样,既不能小步子地“教”,又不能遇到困难不“帮”。环节要紧凑但不仓促,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并从中积累到学习经验。如某位教师教学“观察物体”时,设计了如下核心环节:
1.出示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小熊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1)让学生比较从左面和右面以及从前面和后面看到的小熊有哪里不一样。(强调方向)
(2)(打乱图片)你能快速判断每张图片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吗?你的依据什么?
(3)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抓住主要特征来观察)
2.出示书本第90页上四位小朋友观察小猴的场景。
(1)让学生先思考后判断,然后连线,最后汇报结果。
(2)让学生在回答时描述观察到的图形的特征。
(3)与学生一起总结观察的方法。
3.出示飞机模型和从四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飞机模型图。
(1)四人一组,每人站一个方位,说出各自看到的图形是哪一幅图。
(2)改变飞机的位置,判断其余三人看到的图,其余三人作评委。
4.回顾总结,并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观察生活中的东西。
本课环节设计合理,铺垫到位,层层递进。第一环节的观察是为第二环节的操作做必要的铺垫,第三环节既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又检验了学生对第一、第二两环节积累的学习经验的运用水平,第四环节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延伸。其中,第三环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合理拔高了学习要求,结合经验和想象,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环节既富有趣味,又能引发学生思考;既包含个别操作,又综合了集体互动;既不使学生感到困难,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知识建构过程合情合理,对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生生间的互动体现协作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从而引起个性差异。要让他们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由于组与组之间存在竞争,优生必然会主动帮助后进生学习。生生之间进行交流探讨,会使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进共同发展。如教学“多边形面积”时,教师可开展如下的小组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要求:
(1)想一想,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独立思考后相互说一说)
(2)摆一摆,表示出它们面积推导过程中的联系。(一个学生摆,其他学生评价)
(3)说一说,这样摆的理由是什么。(每个学生都说,其他学生评价)
(4)展示各组作品,并汇报各组学习情况。
这个小组学习活动是在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基础上设计的。小组学习的合作性很强,因为小组中的学生都知道组与组之间存在竞争,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发挥自己最大的学习潜能。在“说一说”环节中,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能通过自我评价和他人的评价去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实现共同进步,协调发展。
二、整合课程内容要素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利用网络资源,适当联系其他学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如教学“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有位教师的教学核心环节是:
1.教学例2
(1)问题: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
(2)请学生说说计算结果。
(3)引导观察比较。
(4)验证。
(5)归纳。
2.教学例3
(1)学习例3。
(2)小组学习。
(3)组织交流。
习题演练时,学生的错误率很高。这是因为学生虽然知道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但却不知道如何对小数点的移动进行正确的操作。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状态,通过整合课程内容,选定最适合本班学生的内容进行教学。我认为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这样调整:把例3的教学内容放在下一课时进行,在本课时中加入小数点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间的正向与逆向对应操作,并重点训练小数点移动位数和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方法。
三、协调环境与资源要素
教师要把多媒体、教具和学具、学校和社会环境、网络资源和其他信息源等以适当的方式和层次综合运用到课堂中来,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协调环境与资源要素的关键是做到适当和适度。如一位教师教学“认识整万数”时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下:
核心环节1
(1)认识万级单位。投影演示计数器,师生一起随着算珠的移动认识万级单位。
(2)完善两级数位顺序表。
(3)认识生活中的“一万”,用多媒体演示如下视频:1万张纸叠起来的高度、1万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1万元钱能买多少张课桌、1万米相当于学校多少个跑道。
(4)出示一组生活中与“万”有关的数据。
核心环节2
(1)读、写整万数。结合例题教学,用动画分别演示万级和个级的数,强调整万数的结构。
(2)读写整万数练习。
核心环节3
(1)练一练。让学生分小组用计数器进行练习,并一边拨算珠。
(2)谈学习感受,小结本课。
(3)用电脑搜索与“万”相关的信息。
从以上环节可以看出,教师把相关的环境与资源充分且适当地运用到课堂中来,既有传统教具,又利用了现代多媒体设备,两者相辅相成,增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既有学校与社会环境资源,又有综合了网络资源,大大增加了信息量。这些要素的使用非常恰当,多媒体视频延伸了课堂的触角,用动画分析整万数的结构,解决了本课的学习难点,算珠的运用也独具匠心。课堂开始时,用投影演示算珠操作,作业时用算珠操作,这样安排体现了教师的匠心——将投影算珠运用安排在课堂的开始,容易吸引学生,使其注意力集中,再后来利用算珠教学,则体现趣味性和操作性。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运用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结合学生的经验基础和课堂实际,以合适且有效的标准多方面权衡,精心设计,灵活驾驭,使课程五要素相互协调运作,达到综合平衡的状态,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