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春天里,让我们拔节生长

2016-05-04 17:37祝禧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春笋春天里知识结构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一行去下面的校区工作检查。坐在一年级的教室里,听孩子们有声有色地朗读着课文。“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天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多么有情境有气势的语言,一种春天的生命的活力在课堂里荡漾。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孩子们一起朗读。“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课件画面清晰,春笋拔节生长的姿态栩栩如生。老师根据需要熟练地在屏幕上,或点击、或圈画、或隐藏、或呈现……课堂因为技术的更新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生动。春天到了,一切也都在拔节生长。

去年政府为全市每一个教室都更新了电子白板,包括大屏幕、投影仪和中控操作台、展示台等,还做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人人考核,人人过关。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是一场教育的革命。

然而,随着听课节数的增多,我发现,不是每一个老师都在使用新技术,使用者大多数为年轻老师。许多老师把电子白板仍当以前的大屏幕使用,课件还是非常熟悉了的PPT。课堂就按照预设的程序直线往下教。课后,老师告诉我,虽然喜欢白板,但已经习惯原先的操作模式,已经“非常熟悉了”。

今天,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改革成了一股股涌动的潮流。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因为教学还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包括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理念的变革。真正需要升级的是老师的教育能力、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这让我联想到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在《一个群体的时代尴尬》一文中讲到80年代毕业的优秀师范生,在专业上遭遇的瓶颈:系统的专业知识的不完整。而80年代出生的师范生虽有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系统的教育,但该群体最优秀的人大多没有选择师范专业,其本身在九年的学校教育中诸多不好的习惯在后来的工作中越来越多地暴露了出来。这两个群体成为目前小学教育中一种尴尬的现象。这也是我们经常被撩起的内心的隐痛。

我常常想,为什么苹果手机带来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甚至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升级。现代教学也是一项学术事业,需要老师们不断积淀学科能力,不断汲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来更新知识结构,完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形成完满人格,让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升级”。

小曹是大专毕业生,2005年到我校工作。2012年暑假,工作7年后的她越来越深地感受到古诗教学中吟诵的魅力,便深深迷恋上这一中国两千多年的非物质文化。因为在师范专科学校学习时这一领域的空缺,她义无反顾地利用暑假寒假,自费去北京学习。回来后,利用每周早晨的15分钟时间,从“读”到“诵”,到“吟”,到“唱”,领着孩子们和古诗词相遇。如今已经坚持了三年。不仅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发展,甚至带动了家长的吟诵水平的提升。不管暑假还是寒假,她仍继续赴北京学习。如今又背着古琴上北京了。因为她说,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没有领导的要求,只有一种信念,用更扎实的国学功底,教出有文化的学生。如今,她已经拿到吟诵导师的证书,但是,仍在自主更新着知识结构,不断超越着自我,走向不断完善的境地。

张老师做学生时,对图片处理、动画制作、网络流程、数据库技术已经很有研究。工作后,接触了崭新的机器人项目,在众人眼里已经很厉害的他,毅然选择了“科学素养”的再升级。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机器人的系列理论和实践方式,带领学生边实践边学习,不仅出版了小学生机器人初级教材,而且带领孩子们和许多发达国家的孩子们打比赛,每回都捧着大大的奖杯而回。如今,已经建有自己名品工作室的他,又在朝向新的、更卓越的目标前进。

不管年轻老师还是年长老师,只有自我需求,自主更新知识结构,进行扎实的行动与实践,才能促使自己不断的拔节生长。不管是在教育技术领域,还是在人文修养领域,乃至整个教育生活领域。拔节生长首先需要外部环境和动力,正如有了春风春雷才把春笋娃娃唤醒一样,更需要内部需求,也如孩子们课堂上回答的那样,“春笋娃娃急切地想看看大自然是什么样儿的。”

21世纪的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成为高水平的知识分子。那么,就让我们在教育的春天里,昂起头来,拔节!生长!

(祝禧,海门市东洲小学,226100)

责任编辑:赵赟endprint

猜你喜欢
春笋春天里知识结构
春天里
闻侄女考取清华大学
春天里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其评价
像杭州人一样吃春笋
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思考
青青的小春笋
春天里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
怎样建造你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