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文 李以菊 邓荣悦
1)山东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 聊城 252600 2)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天津 300000
·用药与体验·
丹红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神经相关因子水平及脑血流动力参数的影响
邓玉文1)李以菊1)邓荣悦2)
1)山东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聊城2526002)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300000
【摘要】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患者神经相关因子水平及脑血流动力参数的影响。方法将我院8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在常规溶栓、抗凝、脑循环改善干预下观察组采取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对2组神经相关因子水平、脑血流动力参数及发作停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SE、S-100B、MBP、GFAP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mean)、V(max)、V(min)、Q(mean)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为(1 503.88±97.53)kPa·s(-1)·m(-1)与对照组(1 672.31±102.47)kPa·s(-1)·m(-1)比较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1 d内发作停止30.23%显著高于对照组9.30%(P<0.05),1~3 d、3~14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2组复发率比较(χ2=3.102,P>0.05),进展为脑梗死率比较(χ2=1.911,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效果显著,可改善神经相关因子水平及脑血流动力参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降低后期复发率及进展为脑梗死的可能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短暂性脑缺血;神经相关因子;脑血流动力参数
短暂性脑缺血发病为神经内科常见病,1/3可演变为脑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1]。其主要表现为感觉障碍、瘫痪、失语等,而有研究显示其与神经功能相关因子、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有明显相关性[2],通过对以上两项指标的观察可对患者病情及治疗效果进行判断。本次研究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并分析其对神经相关因子、脑血流动力参数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相关标准,24 h内有明确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且意识清晰,经头颅CT和MRI排除脑出血或脑梗死可能。选取2012-08—2014-12共86例符合上述标准,男51例,女35例,年龄51~73岁,平均(63.03±5.47)岁,每周3次以上发作次数21例,2~3次37例,1次28例,排除脑梗死、脑出血、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溶栓治疗、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将上述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2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溶栓、抗凝、脑循环改善药物,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国药准字Z20026866,生产单位: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将40 mL丹红注射液与5%葡萄糖溶液静滴,1次/d,持续治疗2周后对相关指标进行观察。
1.3观察指标
1.3.1神经相关因子检测:试剂盒(上海雅吉生物科技公司),于治疗前、后采取ELISA法对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及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进行检测。
1.3.2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治疗前后利用LK-2010XN-YT自动心脑血管检测仪对平均血流速度(Vmean)、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Vmin)、平均血流量(Qmean)、脑血管阻力(R)数值。
1.4统计学方法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神经相关因子比较治疗前NSE、S-100B、MBP、GF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SE、S-100B、MBP、GFA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2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参数变化比较治疗前2组Vmean、Vmax、Vmin、Qmea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mean、Vmax、Vmin、Qmea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相关因子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参数变化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2组治疗后发作停止时间比较观察组1 d内发作停止30.23%显著高于对照组9.30%(P<0.05),1~3 d、3~14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后发作停止时间比较 [n(%)]
2.4随访结果随访2个月观察2组短暂性脑缺血复发率及转为脑梗死率,观察组复发2例,对照组复发7例,观察组演变为脑梗死1例,对照组4例,2组复发率比较(χ2=3.102,P>0.05),进展为脑梗死率比较(χ2=1.911,P>0.05)。
3讨论
短暂性缺血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短暂性脑血液供应障碍,发病较急,短时间内使局部神经功能受损,主要为椎基底动脉系统及颈内动脉系统两种,此病后期易复发,如控制不当可能引发脑梗死。综合临床研究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可概括为微栓子、血液动力学及血液成分学三种,其中微栓子被认为是主因,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自然崩解或脱落导致,可作为完全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若治疗不当有高达30%的可能变为脑梗死[4],因此终止其病理改变是治疗的关键。
丹红注射液可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常用于胸痹、中风等疾病治疗,主要成分为丹参、红花,后经现代工艺科学配方提炼而成,其可显著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在内分泌、神经系统治疗中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且有研究证实,丹红注射液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抗凝及强心作用等,能够保护血管内皮,加快血管再生。药理机制是对磷酸二酯酶产生抑制作用,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环磷酸腺苷含量,对红细胞变形有强化作用,从而降低血小板聚集及黏附作用,其主要水溶成分可刺激前列环素合成酶的活性,提高PGI2生成量,扩张外周血管,最终达到改善组织器官血氧供应的目的[5]。红花功效为活血化瘀止痛,内含红花苷、红花黄色素等成分,不仅能够抑制二磷酸腺苷导致的血小板的聚集,还能改善高分子左旋糖导致的微循环障碍。盐酸水解红花苷后可产生红花素、葡萄糖、新红花苷以及红花醌苷,其活性作用可扩张血管并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避免血栓形成,且有一定的降压作用[6]。经研究验证,丹红注射液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GPIIMIIa受体激活及血小板聚集,最终改善脑血流[7]。本次研究中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mean、Vmax、Vmin、Qmean、R得到明显改善,其中R值呈降低趋势,证实其可改善脑血流动力参数。
有研究显示,患者脑部血供受阻是导致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异常的主因,因此对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参数的观察可用于评估病情及治疗效果[8]。同时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因反复脑部缺血导致神经功能不同程度受损,因此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可异常升高,同样可通过对此类指标的观察来判断患者病情,本次研究选取NSE、S-100B、MBP、GFAP均为临床认为在短暂性脑缺血中有较高反应性的指标,经丹红注射液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下降,且低于同时段对照组,表示丹红注射液可改善血管原因导致的血供较差情况。
综上,丹红注射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4参考文献
[1]于明,张凯博.前列地尔合并丹红注射液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所致眩晕的疗效观察[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0,26(3):270-271.
[2]王凌云,黄国付.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904-906.
[3]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4]李向平,李电明,王焕,等.丹红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9):336-338.
[5]Stella N,Palombo G,Filippi F,et a1.Endovaseular treatment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via the 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J].J Endovasc Ther,2010,17(4):569.
[6]吴琦,陈爱娟,刘晓波,等.血塞通和丹红注射液联合使用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CRP浓度的影响[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3,26(4):535-537.
[7]Johnston SC.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dangerous Har-bingerand an opportunity to intervene[J].Semin Neurol,2005,23(4):362-370.
[8]王春玲,田娟,张琴,等.丹红注射液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5):486-487.
(收稿2015-04-25)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6-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