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效果及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2016-04-22 06:50杨超豪谭红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炎症因子氯吡格雷

陈 俐 杨超豪 谭红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广州 510120



氯吡格雷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效果及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陈俐杨超豪谭红愉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广州510120

【摘要】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多项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8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氯吡格雷。比较2组疗效及预后,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和PAC-1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剂(PAI-1)及炎症因子IL-6、IL-10、IL-18、MMP-9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再发TIA和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14天,观察组血小板CD62p、PAC-1表达及血清vWF、t-PA、PAI-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炎症因子IL-6、IL-10、IL-18和MMP-9、Hcy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氯吡格雷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TIA的再发风险,对TIA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氯吡格雷;血小板活化;炎症因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短暂的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 min内完全恢复,超过2 h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TIA频繁发作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因此控制TIA发作是预防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措施。TIA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TIA治疗的首选方法,其中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为临床广泛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之一[1-2]。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多项血液指标的检测,观察长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TIA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01-2014-03来我院就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例180例,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短暂性失语、眩晕、共济失调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男52例,女38例;平均年龄(68.25±9.65)岁;其中颈动脉系统TIA 57例,椎基动脉系统TIA 33例;发作频率(2.52±1.28)次/例;发作持续时间(0.62±0.51)h;合并高血压48例,高血脂35例,糖尿病22例。观察组男49例,女41例;平均年龄(67.56±9.42)岁;其中颈动脉系统TIA 54例,椎基动脉系统TIA 36例;发作频率(2.61±1.33)次/例;发作持续时间(0.65±0.49)h;合并高血压51例,高血脂32例,糖尿病24例。2组患者间各项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排标准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有关TIA的诊断标准;(2)年龄18~70岁;(3)既往无急性脑血管疾病史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无新鲜梗死灶及出血;(4)发病24 h内入院。

排除标准:(1)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2)近1个月内有感染史者;(3)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4)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5)合并严重颈椎病、梅尼埃综合征者。

1.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100 mg/(次·d)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 mg/(次·d)。

1.4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取静脉血5 mL。取2 mL进行荧光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P-选择素)和PAC-1(血小板膜暴露纤维蛋白原受体)表达率。另取3 mL分离血清,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剂(PAI-1)及炎症因子IL-6、IL-10、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1.5疗效判断标准近期疗效:显效,治疗7 d后,TIA发作得到控制,发作减少或消失;有效,治疗14 d后病情好转,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有不同程度减少;无效,治疗14 d后,病情未得到控制或恶化。总有效=显效+有效。远期疗效: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再发TIA、非致死性脑梗死的发生率。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再发TIA和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小板CD62p、PAC-1表达及血清vWF、t-PA、PAI-1水平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间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第7、14天,观察组患者血小板CD62p、PAC-1表达及血清vWF、t-PA、PAI-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CD62p、PAC-1表达及血清vWF、t-PA、PAI-1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治疗前后2组血清炎症因子IL-6、IL-10、IL-18和MMP-9、Hcy水平比较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4天,观察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IL-10、IL-18和MMP-9、Hcy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2组血清炎症因子IL-6、IL-10、IL-18和MMP-9、Hcy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预示患者有发生脑梗死的可能。研究发现,一旦发生TIA,4%~8%的患者会在1个月内发生脑卒中,12%的患者在1 a内发生脑卒中,而5 a脑卒中发生率更高达25%,那些TIA频繁发生者则约有50%的几率在48 h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因此脑卒中的防治十分重要。目前TIA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部分专家学者都认为TIA与脑血管痉挛、血液成分与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了微栓子学说,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了栓子阻塞小动脉反射性刺激小动脉痉挛,使脑部区域性缺血而出现脑缺血症状是导致TIA的主要原因[4]。针对TIA的这种发病机制,临床上常采用防止血管内斑块脱落和抗血小板的药物阻断TIA的发生[5]。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通过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受体(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h/Ⅲa复合物的活化,而抑制血小板聚集[6]。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后观察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再发TIA和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再次证实了氯吡格雷在TIA防治中的疗效。

CD62p和PAC-1是国内外临床常用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当血小板或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氧自由基、凝血酶、组胺等物质的刺激后,细胞浆内α颗粒与细胞膜融合释放CD62p;PAC-1则为GP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被认为是血小板活化的早期标志物[7-8]。vWF、t-PA、PAI-1均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释放的血管活性因子,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后,血管内皮受损,血清内vWF、t-PA、PAI-1水平也会随之升高并随着病情的好转而下降[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第7、14天观察组患者血小板CD62p、PAC-1表达及血清vWF、t-PA、PAI-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氯吡格雷治疗后TIA患者血小板活化得到有效抑制,内皮细胞损伤也得到更好的恢复。

既往研究结果表明,脑血管患者斑块不稳定还与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血清学因子相关,炎症反应以及MMP-9能促进各种蛋白质成分降解是导致斑块易于破裂和脱落的重要因素,各类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质和MMP-9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10-1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危险因素,TIA患者血清Hcy水平亦显著高于健康人群[13]。我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6、IL-10、IL-18和MMP-9、Hcy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氯吡格雷治疗能有效控制TIA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TIA的再发率,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白维,李尧,刘阳,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1,9(1):42-43.

[2]Furie KL,Kasner SE,Adams R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1,42(1):227-276.

[3]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3-175.

[4]韩菲,杨中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定义的演变及最新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0,5(3):245-250.

[5]林晖.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远期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2,18(5):798-790.

[6]高飞,陈晶,贺政新,等.抗血小板药物对TIA患者CD62p和PAC-1表达率的作用[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4,16(5):364-366.

[7]Ferroni P,Marlini F,Riondino S,et al.Souluble P-selectin as a marker of in vivo platelet activation[J]. Clin Chim Acta,2009,399(1/2):88-91.

[8]Serebruany V,Malinin A,Aradi D,et al.The vitro effects of niacin on platelet biomarkers in human volunteers[J].Thromb Haemost,2010,104(2):311-317.

[9]郑兵,池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vWF、tPA、PAI-1水平的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06,20(2):87-88.

[10]李家增.炎症和动脉血栓形成[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4):509-510.

[11]赵玉玲.IL-10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 189-2 190.

[12]张丽丽,王会奇,脱厚珍,等.脑血管病急性期MMP-9、IL-6和IL-10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4,21(6):407-410.

[13]徐海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Hcy、ET、NO、FA、VitB12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0):21-22.

(收稿2015-03-24)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6-0031-03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炎症因子氯吡格雷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干预效果观察
胸腹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血必净治疗重症肺炎的效果观察及对炎症因子和氧化、抗氧化因子的影响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效果观察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45例临床分析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