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016-04-22 11:16张雪莹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城乡

■张雪莹/文



国内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张雪莹/文

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世界许多国家和我国许多地区已经作出了尝试和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做法,借鉴其经验,对于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相关历史考察及经验分析

(一)日本

日本的农业现代化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结束到1961年,是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主要目的的技术革命阶段。在这个阶段,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急速向城市集聚。1961年至今为第二阶段,为适应城市化发展,日本对农业作出了调整,以节省劳动时间为主要目的,以农业机械化为中心,以便从农业中抽出劳动力服务工业。

从日本的经验看,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农业农村的发展,注意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在城市化过程中,用法律手段加强对农业的改造和保护。日本在城市化中期,农业资源大量流向城市,农业人口转移过多,农业生产出现了萎缩,农产品需求不能满足。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和振兴农村的法规政策,如《农业基本法》《关于农业振兴区域条件整备问题的法律》《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法》《农业协同组合法》等,为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科学规划小城镇,有序推进农业农村人口的转移与集聚。日本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城镇发展计划,对日本的城市化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小城镇作为大中城市的卫星城或城镇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为有序推进农业农村人口的转移与集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注重以城带乡、强工补农。政府、金融机构、公团、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加农村建设,并实施了农村地区工业化战略,这都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工商业发展、农村社会服务状况改善以及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逐步实现了农业与农村的全面现代化。

(二)美国

美国自二战后开始大规模实行农业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农业的代表。美国的城市规模差别很大,但以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居多,大约占城市总数的99.3%,20世纪末城市化率已达到85%以上。美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业一直发展较快,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保障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粮食安全,同时也为城市化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并积累了大量资金。

从美国经验看,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与城市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一是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采取系列支持政策。为应对经济重心由农业转向工业、由农村转向城镇以及农村人口流向城镇所引起的农业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外流可能对农业造成不利影响,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业发展,加强对农地的保护,从土地制度上为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有关制度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措施,是相互结合、相互配合的,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快速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二是城市化过程中,促进农业经营的现代化。美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较快,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规模经营的发展,又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促进了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高速公路的贯通及城市化建设与城乡一体化,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一体化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

三是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协调推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农村发展立法内容更为广泛、政府职能更加重要、支持力度更大,农村发展政策与农场支持政策不断融合,持续推动了美国农村地区进步,促进了城乡一体化。

二、国内省区考察及模式比较

(一)江苏省

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军者和示范者。20世纪80年代,江苏省开始探索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子。1982年,提出“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小城镇为纽带”的发展方针,把产业发展、产业支撑放到城市化的突出位置,通过产业集聚带动人口和要素向城镇集聚。在城市化方面,江苏省城乡规划全覆盖,是全国的率先之举。全省基本形成了从区域到城市、从城镇到农村、从总体到专项的层次分明、相互衔接、配套完善的规划体系,构筑了“三圈五轴”的城镇空间结构。此外,江苏省通过构建开发园区与乡镇工业小区之间的配套产业链,形成了一大批专业园区、专业镇、专业村,成功实现了农民的非农化转移,实现了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创造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2011年4月,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明确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八项重点工程之一,鲜明地提出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力争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江苏省连续8年保持了“三农”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形势。2012年,江苏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三化同步”,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二)浙江省

2006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开展并完成了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尤其是提出把中心镇培育成为现代小城市的战略决策,成为浙江省实施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新战略的关键举措。2007年,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浙江新农村建设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合力推进,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路子。”2009年9月,出台《关于联动推进浙江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把浙江省作为全国实践新型城市化和推进生态文明条件下城乡差异化互补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浙江省素有“鱼米之乡”美称,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其创新之处,在于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新型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农民持续稳定转移、以新型城市化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国内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实践的启示

(一)遵循经济规律,理清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思路

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实践经验表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工农差距、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否则就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的关键阶段,农业的基础保障任务日益艰巨。从我国实际看,既有工业化动力不够强劲的制约,更有城市化引领不足的软肋,同时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我们应充分认识和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当前我国“三化”不够协调的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加快补齐“短腿”、拉平“短板”。

(二)依托地方优势,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

现代化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差异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不合适的推进模式将会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从国内外发展实践看,如果城市化超前于农业现代化,会因农业人口过度转移,出现农业萎缩、粮食安全等问题。各地应当抓住有利时机,将国家的方针大计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环境容量、市场需求和产业状况,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模式,并把成熟的区域发展模式适时在同类条件的地区进行推广。

(三)强化政府引导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实行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并辅之以适当的国家干预,对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市场为其提供广阔的需求以及充分的资源、资金、科技、劳动力集中渠道,政府则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城市化和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因此,我们既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进行必要的政策扶持,还要完善各项市场制度,通过“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共同作用,确保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协调科学发展。

(四)科学制订规划,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只有高水平的规划才能实现高水平的建设和发展。从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来看,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都将大幅度提高,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人地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未雨绸缪,要对所辖范围内的产业、人口、城镇等的总体布局以及区域资源特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城镇结构合理化、产业布局最优化,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功能定位清晰、空间高效利用、产业分工合理、“三化”互为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

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尤其是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对保障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在可耕地少、人口分布不均、生态环境脆弱等国情条件下,必须吸取一些国家过度郊区化的教训,以免造成耕地减少、环境破坏、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的后果。我国不能再走牺牲农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老路,要立足长远、着眼全局、统筹考虑,以应对各种制约和挑战。

(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马克思指出:“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工业化发展初期,依靠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普遍趋向,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后,一些国家开始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实现了工农、城乡的协调发展。我国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欠发达等因素的制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仍未根本解除。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工业、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形成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最后,对于国内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经验或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必须立足当地实际,积极借鉴有益经验,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相互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中共泰安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城乡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城乡涌动创业潮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