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动研究探微

2016-04-18 05:08戴文贵福建省永泰县城关中学
新课程(中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课堂教学

戴文贵(福建省永泰县城关中学)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动研究探微

戴文贵
(福建省永泰县城关中学)

摘要:行为研究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应用课标理念结合自身认识与体会,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追求课堂教学的本质——为了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与研究;自主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师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本文就高中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动研究,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形成数学思考

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一种可能与条件,通过有效合理的问题的营造,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热情。从生活与实践的类比开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而不了解数学价值是当前学生的普遍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文化是让学生了解数学价值,使学生领会数学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案例1:“类比推理”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从一个鲁班的传说说起,以故事情感引课。

春秋时代鲁班一次去林中砍树,被一株齿形的茅草割破了手,这桩事例却使他发明了锯子。

师:请同学们思考,鲁班是受到了什么启发发明了锯子的?

生1:因为齿形的茅草割破了手,所以,他想齿形的锯子也能割破手。(此时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

生2:鲁班被割破手的时候还没有锯子,应该是齿形的茅草能割破手。那么能割断木头工具也可能是齿形的。

师:很好!鲁班是根据两个对象在功能上类似,因此,猜想它们在形状上也相似,从而发明了齿形工具——锯子。这样思维方式也是由前提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是不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归纳推理呢?

生3:不是,因为不是从特殊到一般。

师:对。这不是归纳推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类比推理,让学生在现实、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体验理解数学知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与欲望,使教学内容同学生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把目光投向有待发展的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不是由教师直接提问,而是找准学生的起点,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将自己教学起点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案例2:在学习异面直线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正方体ABCD—A′B′C′D′中,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异面直线AB与CC′的关系?(图形展示)

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得出:(1)因为直线AB和CC′不平行,所以它们可能有夹角。(2)因为直线AB和CC′不相交,所以它们可能有距离,学生从中得出,既要研究异面直线的夹角,又要研究异面直线的距离。

上例教学中,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自己找问题,自己探索,因为问题是自己的,学生思考起来也会最认真,效果也会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承载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最有效载体就是数学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建构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

教材提供的设计。

我对此实验做了改进,不要求过△ABC的顶点A翻折纸片,而是放手翻折,只要保证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放置上(BD、DC与桌面接触),使折痕与桌面所在平面垂直就行。学生翻折出了两种不同的情形。

提出问题:

(1)这两条折痕AD、DE是如何得到的?(通过翻折DB与DC重合得到的)

(2)翻折后得出不同图形,都使折痕与桌面所在平面垂直,那么两者必定存在共同本质特征。你认为共同特征是什么?(折痕都是垂直于DB和DC)

归纳出两种情形的共同本质特征,进一步让学生概括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此外,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实际的整合,提供探究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为抽象数学思维提供了直观思维背景,使静态数学结构表现为时空动态过程,使教学实验有了质的飞跃。

案例4:“函数y=Asin(ωx+φ)图象与性质”教学

在研究函数y=Asin(ωx+φ)图象与性质时,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参数A、ω、φ的意义。我就用几何画板作出函数y=Asin(ωx+φ)一般图形,并利用变化图象讲解每个参数的含义,让学生观察比较并总结规律。“一图胜千言”,具体的图象能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抽象函数中每个参数的含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图输入参数值,验证自己的设想,实现传统课堂中难以实现的数学实验过程。

四、捕捉课堂教学动态资源,提高学生的生成意识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活动中,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且新颖的数学问题或数学情境为契机,应善于捕捉。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这些信息作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持它、栽培它,让这星星之火燃烧起来。

他们有什么不敢收的?你以为李天明把芝水县搞了一场小地震他们就害怕了?周书记明确表示,一场小地震不能改变什么,官场上的一些规则他还是要遵守的。颖春瞪着流泪的眼睛望着我。

案例5:“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

引导学生探求习题:“自点A(-1,4)作圆(x-2)2+(y-3)2=1切线L,求切线L的方程”的解法时,学生得出了多种解法,这时学生思维活跃。我不失时机捕捉这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提出新的变式命题。

变式1:若圆的方程为(x-a)2+(y-b)2=r2,求圆外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变式2:若M(x0,y0)为圆x2+y2=r2外一点,判断x0x+y0y=r2与圆位置关系。

变式3:已知M(x0,y0)为圆x2+y2=r2外一点,过M作圆的切线,求过两切点的直线方程。

变式4:若圆的方程是x2+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变式5:若圆的方程为(x-a)2+(y-b)2=r2,求过圆上一点M(x0,y0)的切线方程。

变式6:已知M(x0,y0)为圆x2+y2=r2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判断直线x0x+y0y=r2与圆的位置关系。

上例中,捕捉了学生学习兴趣“正浓”,探索欲“正强”这一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不失时机地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通过富有梯度的变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的研究,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不是在教科书或书斋里,而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它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它是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追求课堂教学的本质——为了学生的发展。

·编辑王团兰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