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状况研究

2016-04-17 04:55:36
纺织服装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

刘 兵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素质教学部,江苏 南通 226007)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状况研究

刘兵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素质教学部,江苏 南通 226007)

摘要: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和把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利时机,明确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强化教育监督,加强教育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解除困惑、启迪思想、感悟人生。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状况;社会实践

为了了解和研究高职院校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实际状况,课题组于2014年底,除了对学校的师生、企业和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走访外,还对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科技学院、南通职业大学4所高职院校共500名二年级学生(每所学校125名)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46份。

一、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状况分析

1. 高职学生普遍承认社会实践活动会对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调查显示:92.4%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有必要;64.6%的学生经常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84.8%的学生认为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形式更加丰富了;79.6%的学生认为这些活动增强了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86.1%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了自己对国家、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

2. 高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组织及监管有更多的期待

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学校是否对社会实践活动质量进行了全程监控”时,60.7%的学生选择“是”;当被问及“教师是否经常性地给予思想、态度、方法和内容上的指导”时,77.4%的学生选择“是”;当被问及“在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困惑时,你通常会采取哪些措施”时,54.3%的学生选择“求助于指导老师或辅导员、班主任等”,35.7%的学生选择“求助于同伴”。学生喜欢的社会实践形式从高到低依次为专业实习、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活动、军事训练。教育成效方面,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存在教育深度不够(61%)、教育的针对性不强(42.8%)、教育效果不佳(25.3%),而影响社会实践教育效果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学生参与不积极、应付了事 (45.6%),其次是学校指导不够、监管不力(35.1%),最后是缺乏社会的支持和认可(26.1%)。

3. 外界环境对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影响不小

86.5%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62.5%的学生觉得学校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于理想化,48.6%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负面的思想和行为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 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缺少整体的、长远的设计和规划

在集中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简单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同于24字的宣传标语、表表决心的誓词、零零星星的活动。造成这个结果可能有几种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党政领导没能把该项工作提升到全局的高度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安排;二是高职院校没能把“全员育人”落到实处,只由宣传部门、团学部门和思政课教学部门包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全部;三是高职院校没有及时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缺少相关的监管、考核和反馈;四是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者和引领者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2. 教育形式有待改进,显性教育有余,隐性教育不足

高职院校虽然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然而在学生看来,这样的教育背后隐含着“命令式”的、“强迫性”的、有“威慑力”的东西。学生不得不选择学校领导和教师期待的方式呈现所谓的“完美自我”,而外显的积极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掩盖了内心的纠结。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在于学校实践项目的多少、实践内容多么“高大上”、实践保障多么充足,而在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仅在情感态度上认同和接受,而且在思想行为上自觉践行。

3.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有待增强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由教学部门负责的教学实习、军事训练、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生产实习等,由学工处、团委负责的挂职锻炼、志愿者服务、参观访问、勤工俭学、生存锻炼等,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的市场调查与就业分析、自主创业等,还有学生自己创业或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然而,对于每种社会实践活动承载着哪些教育内容和价值,学生缺少哪些体验和锻炼,学校都没有特别准确的把握和长远的打算。这样就造成了教学部门的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中更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团学部门在社会实践中侧重于对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态度、行为及能力的考核,就业指导部门侧重于对学生创业能力的考核,从而导致虽然活动的普及面很广,但针对性不强。

4. 教育反馈不及时,团队的整体表现掩盖了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诉求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指导教师人数较少,以及实践项目难度比较大、实践单位有限等原因,大部分的社会实践活动都以小组或团队合作完成。但是小组合作既有利又有弊,有利的方面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便于考核和评价,有弊的方面是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不同体验和感悟,不利于对学生个体的道德认知、态度和水平的培养。

5. 教育协作有待进一步增强,学校各部门之间以及学校与家庭、企业、社会之间应加强沟通

调研显示,在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困惑时,54.3%的学生选择“求助于指导老师或辅导员、班主任等”,35.7%的学生选择“求助于同伴”,14.6%的学生选择“自我消解”,2.7%的学生选择“以上都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常导致我们错失了最佳的教育时机。比如,实践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教育衔接不连贯,教育重点不突出,教育配合不紧密;对于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在安全教育和思想教育方面重视有余,而实际工作投入不足,甚至出现教育者的缺位现象等。所以,学校应协调各个部门,调动校内外资源,为有效开展有关教育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 优化价值观教育的顶层设计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将其作为目标设定、载体创新、活动开展等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顶层设计。首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教育教学、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宣传等方式与实践养成相互贯通、相互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其次,学校党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全体教师在发挥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的基础上,分别从企业、社会以及学生三个层面搜集和整理道德模范的素材,让全体师生学有标兵、赶有方向。再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倾听党政部门、教学部门、团学部门,以及校企、校政、校校合作单位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总体规划工作思路、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最后,从宣传教育、任务分配、考核评价、后勤保障到工作反馈,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的制度完善工作。

2. 形成长效的工作动力系统、激励机制和实践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形成长效的工作动力系统、激励机制和实践模式。首先,为了保证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停留在走马观花的状态,必须做到实践过程的前期有计划、中期有考核、后期有反馈,严把质量关,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并把相关问题反馈到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校园文化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强化这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教育和社会服务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低年级学生主要进行社会考察,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专业实践;二是跨年级的相同专业学生组建实践团队;三是跨年级、跨专业的学生组建实践团队。再次,挖掘社会实践的育人和社会服务功能,在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上下功夫。学校要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在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上下功夫,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能争取到企业和社会的更多认可和支持。

3. 加强价值观教育的管理、评价和考核

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管理、评价和考核。一方面,学校运用现代化手段,通过对学生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参与相关实践活动情况的登记,企业、社会对实践岗位和实践项目的发布以及对学生实践情况的反馈,学生实践计划、日记、总结等材料的上传,全面掌握和详细记录学生的实践阶段、实践内容、实践感受以及外界的反馈,从而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另一方面,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和考核。一是根据师生的登录时间和次数、师生互动记录、提交相关资料的质量和时间,对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质量进行考核,作为年终评优、评奖和评定职称、职位晋升的重要参照。二是根据有关领导对实践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包括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和指导教师之间对工作进度、工作状态、交互意见和建议的互动情况,强化对主要领导相关工作的管理和考核。三是针对实践监管环节发现的问题,学校党政部门、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团学部门和各个二级学院商议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李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价值研究.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4.

基金项目: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SJB635)

作者简介:刘兵(1980—),女,黑龙江绥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E-mail:liubing@jcet.edu.cn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3860(2016)02-0117-03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0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